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雞和狗都屬於家養的動物,在我國民間,老祖宗們為了生存早就開始嘗試著去飼養雞和狗了。

因此,這些動物也隨著人度過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總結了一些關於雞和狗的俗語,比如:“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到底是何意?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大意是:飼養雞別超過6年,豢養狗別超過8年。這是為什麼呢?先來聽一個故事吧。

古代有一本叫做《易妖》的書,是三國二晉時期記錄一些“妖異”之事的書籍。書名中的“妖”不是妖怪的意思,是指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聞怪事。

古人認為,只要出現了“妖異”,就表明天下會大亂,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就是源於《易妖》。

《易妖》中說,古代一位老人,家裡十分有錢,他十分喜歡狗,因此養了一隻白狗,並且無論何時都和白狗形影不離。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一天,老人突然身亡,他的兒女們只好把他安葬于山中。但老人的白狗也一起消失了。

人們猜測白狗與老人的感情太深,因為知道老人去世,所以它也主動離去了。然而,一年以後,怪事發生了:老人突然“復活”了。

兒女們帶著詫異的目光,問老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老人自言自語地說,他剛死去不久,一位有名的道士經過他的墳,施法救活了自己,所以他跟隨著道士遊歷了很多地方才回到家中。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兒女對老者的話表示深信不疑,就這樣,老人又過上了從前的生活,只是那隻白狗卻並沒有回來。

這年,老人過生日那天,大家都來給他祝賀大壽,所以老人一高興就喝得有點高了,提前離來宴席躺在搖椅上。不一會,人們看到老人變成了那隻白狗。

這一下,可把人們都驚呆了,一隻白狗居然成精了!於是,大家趁著白狗大醉把它綁起來,用大火給燒死了。

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大家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因此大家也認為一些家養的動物,不要餵養的年限太長了。

因為它們與人類接觸的年數太長了的話,難免會有一些“通人性”,甚至還會做出一些危害人類的事情。

當然古代的這個說法,拿到今天來說顯然是沒人相信了。因為真是把家養的動物養成精,那誰還敢養家畜呀?難不成讓把它們成了精後,再來取代人們自己的生活嗎?

不過,話雖這樣說,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句俗語還是可以解釋的:因為一般雞和狗的壽命都在10年上下,因此,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也是老祖宗的經驗。

綜觀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大家可以明白:世間上的萬物,不管任何一種都離不開自己的生存法則,無論是誰都無法去違背這個法則,我想這個俗語的誕生,也正是老祖宗總結出的經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