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太重有5個特徵,怎麼排溼氣、寒氣?4個方法祛溼健脾

溼氣是中醫的說法,它是外溼氣入侵體內以及體內多餘水分無法排除造成的。溼氣一般是由於脾虛不能化溼導致,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睡不夠、不注意保暖等都容易引起溼氣,這類人往往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乏力、飲食不振並且膚色暗黃,感覺疲勞,總提不起精神,有的人還會長溼疹。

溼氣太重有5個特徵,怎麼排溼氣、寒氣?4個方法祛溼健脾

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效果不大。溼氣太重,對身體傷害也較大,是需要想辦法儘快的祛除溼氣的。

怎麼知道自己有溼氣呢?可以從以下方法進行自查:

1、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舌苔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溼氣太重有5個特徵,怎麼排溼氣、寒氣?4個方法祛溼健脾

2、看頭部

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會伴隨發熱、怕冷風、流清鼻涕等表溼症。

3、消化效果

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不佳、飯量下降、不成形等。因而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得表現。

溼氣太重有5個特徵,怎麼排溼氣、寒氣?4個方法祛溼健脾

4、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得比較稀

溼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溼”。小便渾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5、大便不成形

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溼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徵。體內有溼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日常生活中,以下幾個方法可預防和祛除溼氣:

1、注意飲食: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赤小豆、扁豆、冬瓜、薏米、綠豆、西瓜翠衣等,扁豆具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溼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一定要少吃或者不吃生冷食物,因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造成脾虛胃寒。

2、運動:適當運動可以加速人體機體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臟腑運化功能。運動排汗還可以平衡荷爾蒙分泌,能夠達到祛溼強身的功效。

3、拔火罐,比較常見的物理療法,夏天為宜。具有逐寒祛溼,行氣活血,拔毒瀉熱的功效。外溼比內溼效果更好一些。

溼氣太重有5個特徵,怎麼排溼氣、寒氣?4個方法祛溼健脾

4、艾灸,艾葉屬於極陽之物,有很好的健脾祛溼效果,當體內有溼灸陰陵泉,豐隆,三陰交這幾個穴位效果顯著。這裡要注意的是酒後不宜灸,飯飽後不宜灸,要過一小時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