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私立大學到江南第一學府的華麗蛻變——復旦大學


一所私立大學到江南第一學府的華麗蛻變——復旦大學


一所私立大學到江南第一學府的華麗蛻變——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位於中國上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雙一流、"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還有一種說法,馬相伯開始創辦了震旦大學,因法國人干預被迫轉讓,於是另起爐灶,創辦新的大學,取名復旦),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鬥爭的新高潮的標誌。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臺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鬥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主席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調出,分別參與成立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瀋陽農學院;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當初亞洲第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當初亞洲第一)、安徽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併入復旦大學,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在解放初期享有

"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併成新的復旦大學。2017年9月,復旦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截至2017年5月,學校佔地面積244.9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20萬平方米。

從一所不起眼的私立大學蛻變為一所國內頂尖的大學,江南第一學府,其中原因,令人回味。

第一,英雄不問出處,抓住機會,就能華麗蛻變。如果沒有解放前跟國民黨政府的抗爭,或許就沒有1952年高校大調整帶來強大的學科整合。如果沒有毛澤東的題字,或許就沒有保留綜合性大學的機會(當初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幾乎都被整合了)。

第二,領導者個人眼光與性格特別重要。1947年國權路血案,復旦學生被捕,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所以復旦學生不屈抗爭,最後迫使當局放了學生。正因為類似的事情,給復旦大學帶來了紅色基因。


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收藏!你的支持就是我編寫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