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說到武則天一朝的名臣,很多人都能說上幾個,比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張柬之

,由此,武則天也被史家稱之為“知人善任”。

話雖如此,卻也不盡然。女皇任用的官員,大多數是甘為她所用的,在這種選材標準之下,女皇大量啟用的行政官員,真的多數都是人才嗎?真的是吏治政風一片向好嗎?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著名歷史學家雷家驥總結武則天一朝政風時,就曾說道:

“女皇治下的政治和政風,其實算得上是相當敗壞的。”(雷家驥《武則天》)

不止雷家驥這樣認為,青年學者黃霞、王倩在《試析武周吏治——兼論武則天的用人特徵》一文中,也明確指出:

武周吏治並不清明,政風敗壞、官員貪汙是武周吏治腐敗最集中的體現,而出現這種情況恰是武則天不擅知人、任人所致。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武則天一朝吏治政風敗壞?

從“知人善任”到“不擅知人”,為什麼大家的觀點竟然差別如此之大呢?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武則天呢?還有,在武則天高壓統治之下,官場政風真的如此敗壞嗎?

想要弄清這些問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隨闡史觀一起穿越回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詳細查看一下武則天一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場生態是什麼樣的?並且還要追問,這種政風是怎麼形成的?

一、中央高層政風:宰相頻換 或趨炎附勢或明哲保身

想要弄清楚中央高層的吏治與政風,我們就要從“宰相頻頻被換”這事說起,正是因為宰相總是被換,才導致了中央高層吏治政風,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宰相頻換 朝不保夕

如果從公元684年,也就是武則天“臨朝稱制”那一年算起的話,那麼她在位的二十一年間,一共換了七十五位宰相,這恐怕是空前絕後的。

在這七十五位宰相中,任期只有更短沒有最短,比如武什方任期才一個月,而武承嗣和武三思,僅僅當了九天宰相。如果平均下來的話,宰相的平均任期只有三個半月,平均每年要換三、四位宰相。這個頻率,可比太宗和高宗時高出了三倍。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宰相頻頻被換

不僅是任期短,宰相還時刻有被酷吏陷害的風險據統計,這七十五位宰相中,有十九人被殺,二十二人被流貶。例如,宰相武長倩、歐陽通就因為保護皇嗣,而被武則天殺害了。

再以大家熟知的狄仁傑為例,他第一次拜相是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而僅僅過了幾個月,到了長壽元年(692年)正月,狄仁傑就從宰相變成了階下囚。第二次拜相是在神功元年(697年)十月,而此時距離狄仁傑病故,也僅僅只有兩年多時間了。從狄仁傑的經歷也能看的出來,宰相不僅任期短,而且還面臨著酷吏的威脅。

頻繁的更換宰相,而且宰相朝不保夕,這就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了。

(二)

高層或明哲保身 或趨炎附勢、任權徇私

宰相更換頻,任期短,還要時刻防備女皇的政治手腕,僅僅維持政策延續性已經不容易了,哪還有什麼創造性?更別說把全部心思放在國家、百姓身上了。除了少數人,如狄仁傑、張柬之那樣,潛伏下來,伺機而動之外,更多的人或因害怕而選擇明哲保身,或者為了謀取富貴而趨炎附勢。

婁師德就是明哲保身的典型。想必各位都聽過“唾面自乾”的典故吧,這個故事就出自婁師德。某天他和弟弟討論為官的忍耐之術,他弟弟說:“若有人唾我面,我將清潔之而已。”可婁師德卻不以為然,他說:

“未也,不如使其自幹。”

別人唾他,他連擦也不擦,等待唾沫自己幹掉,這就是婁師德的為官之道。

類似的宰相,還有楊在思,他擅於揣測上意,而假意奉承,從來不得罪別人。任宰相時,有人勸他不必如此,他卻說:

“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

像婁師德、楊在思這樣的庸濡無能之輩,還大有人在,對他們自己來說,這樣可以使他們的仕途順達,但是於國於民卻全無益處。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宰相或明哲保身 或趨炎附勢

自保也就罷了,可惜更多的人成了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任權徇私之徒。宰相之中,貪汙的有就有蘇味道、宗秦客、宗楚客等人。尤其以宗楚客為甚,在武周革命之初,他就曾因“坐贓”而被流貶嶺南;後來,宗楚客被召回神都之後拜相,卻再次因為豪奢過度而被流貶;第二次拜相之後,他依然不知悔改。就連太平公主在參觀他的府第時,都自嘆不如,說道:“見其居處 ,吾輩乃虛生耳。”可見宗楚客生活有多豪奢了。

至於武則天重用的武氏宗親們,武承嗣一直在謀奪太子之位,勸女皇不斷屠殺異己;武三思折節侍奉女皇的情夫,引導女皇奢華享受,終於讓自己手握重權。

而女皇的情夫薛懷義和張氏兄弟,也都一躍成為重臣,權傾一時。他們憑藉武則天的寵愛而大肆聚斂錢財,橫行不法,甚至還收取錢財為人謀求官位。這樣的大環境下, 雖說有狄仁傑、姚崇等少數良臣依然保持著本心,但卻也難以改變大局。

上面,我們說了中央高層的吏治政風,那麼在地方,又是什麼樣子呢?

二、地方官吏政風:庸官橫行 貪暴不法

中央政風如此 , 地方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實來說,州縣地方官用人不當是個老問題,這與唐初以來“重內官,輕外任”有關,地方的刺史、縣官一般都是選擇京官中不稱職的人。——地方官員的素質由此可見一斑。

而武則天一朝地方官的問題,則與武則天選官的方式有很大關係,我們先來看看武則天是用哪些方式選官的。

(一)科舉、自舉、試官——武則天選官過濫

說起武則天選官,最為人稱道的,應該是她對於科舉制度的完善:女皇不僅發明了糊名法,而且還增加了殿試,讓士子成為天子門生。

然而,武則天時期的科舉考試也存在著問題。第一,考試偏重詞判這樣一來,人才選拔只偏重一面。第二,科舉風氣敗壞。例如,如意元年(692年)有考生落榜,他竟然串通吏部官員改考生名字而妄圖作弊。再如《唐會要》記載,久視元年(700年),科舉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時多權幸,好行囑託。

這說明當時的“請託之風”很嚴重,當然,這不是武則天一朝獨有的問題。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殿試

除了科舉,女皇選官也多采用自舉和試官制度。自舉和試官,顧名思義,就是讓自認為有才幹的臣民自舉為官,女皇也可進行試用。

自舉和試官,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據《通典·選舉》記載 :

及武太后臨朝,務悅人心,不問賢愚,選集者多收之。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對方是賢是愚,大部分都授予官職。而武周革命後,到了長壽元年(692年), 女皇又派出十路存撫使,令他們舉薦人才。人才舉薦上來之後,武則天對他們的才能、德行沒有加以考察,全部給予官職試用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道:

凡百三十二人 , 同日而命。

當時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叫:“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選官之濫由此可見一斑。那這些人的才幹怎麼樣呢?有記載說他們是“若銓實用, 百無一人”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問了:女皇為什麼這麼選官呢?其實很簡單,她是為了收買人心,用以對抗官員集團,進而鞏固自己的權力。

在這些選官方式的影響下,地方吏治就更加惡化了,那具體惡化到何種程度呢?

(二)地方吏治:官人貪暴, 不奉國法

對於地方官的問題,最有遠見卓識的,當屬陳子昂了。他在垂拱元年(685年)就曾上疏,指出地方官的問題:

(選縣令)不論賢良德行……不以才能任職,所以天下凌遲。

這意思是說,當時選擇地方官,不論德行與才能,於是導致天下百姓被地方官所魚肉。此外,陳子昂在《上蜀川安危事》中,更一針見血指出,百姓流亡與地方官貪暴有關:

蜀中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實緣官人貪暴,不奉國法;典吏遊客,因此侵漁,剝奪既深, 人不堪命。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官員貪暴 人不堪命

對於地方官的問題,直到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才有所重視。為了改善地方吏治,她派出中央官員出任地方兼職刺史。那既然是兼職,效果可想而知了,除了個別人做出政績之外,基本沒有改變地方吏治廢弛、政風不良的整體局面。

三、政風不佳的根本原因:武則天“威權獨任”的統治風格

關於這種政風的形成,上文中也略有敘述:比如以宰相為首的中央官員朝不保夕;比如武則天選官太濫。但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一切的根源,是武則天威權獨任的統治風格!

武則天還是高宗皇后時,尚書左丞馮元常就曾指出“中宮威權太重”;革命前後,她更是將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乾綱獨斷,就連她自己都說自己是“憂天下至矣。”

宰相趨炎、庸官橫行,詳說武則天一朝官場政風弊病,及形成原因

武則天威權獨任

而由於女皇威權獨任,凡事她都親力親為,這自然便會涉及和宰相爭權。於是我們看到,女皇擴大了宰相人數,降低了宰相地位,四品以下的官員也可以成為宰相了;於是我們又看到,宰相頻頻被換。試想一下,宰相地位低下、頻頻被換、朝不保夕,怎麼對抗皇權啊?而這,正是女皇的目的。

由於女皇威權獨任,所以她需要有自己的班底,對抗“李唐舊臣”,進而完成奪權革命於是我們看到,女皇“不問賢愚”,大肆提拔臣民,來收買人心。

可以說,威權獨任的統治風格,才是武則天一朝吏治政風不佳的根源所在。

四、闡史觀說:如何看待武則天用人風格和官場政風

上面,闡史君詳細的介紹了武則天一朝的吏治和政風,按說這樣的政風之下,武周政權應該很快就崩潰了呀,為什麼武則天還能堅持21年之久呢?

答案,就在武則天的用人風格里。我們要更加全面的認識她的這種用人風格,以便全面認識這種官場政風。

總體來看,武則天的用人風格有著實用主義思想。只要於自己有利的,無論賢愚,全部吸納;不利於自己的,他便會藉助酷吏之手除掉。《舊唐書》總結為:

革命是懷,附己為愛,苟一言不順,則赤族難逃。

這是最為恰當的評價了。正是這種用人風格下,於是我們看到:

首先,女皇威權獨任,嚴格控制手下官吏,但對她有利、有幫助的進諫,她還是聽取的。即便不採納,也不會追究提意見者的責任。例如,上文所引用的陳子昂的很多進諫,武則天都會兼聽,這是女皇的優點。

其次,女皇既沒有任人唯賢,但也沒有專任奸佞。我們應該承認,武則天還是挖掘出了一些賢才的,並且在打擊貪汙上她也格外努力。 比如,前文所說宗楚客,這位老兄曾多次因為“貪贓、奢侈”被罷相, 貶為刺史。正是由於她對貪汙者不論職位高低,一律嚴懲不怠,才使吏治沒有走向更加惡劣的局面。

有學者稱武則天是“成之是她,敗之也是她。”沒錯,政風不佳的惡果,或許也在女皇的威權獨任下,實現了自我消化吧。


《資治通鑑》 《唐會要》 等

作者簡介: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媒體人,有數十篇文章流傳網絡,期待你的關注與指正。

★本頭條號“腦洞闡史觀”已與“維權騎士”簽約,盜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