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说到武则天一朝的名臣,很多人都能说上几个,比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

,由此,武则天也被史家称之为“知人善任”。

话虽如此,却也不尽然。女皇任用的官员,大多数是甘为她所用的,在这种选材标准之下,女皇大量启用的行政官员,真的多数都是人才吗?真的是吏治政风一片向好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著名历史学家雷家骥总结武则天一朝政风时,就曾说道:

“女皇治下的政治和政风,其实算得上是相当败坏的。”(雷家骥《武则天》)

不止雷家骥这样认为,青年学者黄霞、王倩在《试析武周吏治——兼论武则天的用人特征》一文中,也明确指出:

武周吏治并不清明,政风败坏、官员贪污是武周吏治腐败最集中的体现,而出现这种情况恰是武则天不擅知人、任人所致。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武则天一朝吏治政风败坏?

从“知人善任”到“不擅知人”,为什么大家的观点竟然差别如此之大呢?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武则天呢?还有,在武则天高压统治之下,官场政风真的如此败坏吗?

想要弄清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阐史观一起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详细查看一下武则天一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场生态是什么样的?并且还要追问,这种政风是怎么形成的?

一、中央高层政风:宰相频换 或趋炎附势或明哲保身

想要弄清楚中央高层的吏治与政风,我们就要从“宰相频频被换”这事说起,正是因为宰相总是被换,才导致了中央高层吏治政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宰相频换 朝不保夕

如果从公元684年,也就是武则天“临朝称制”那一年算起的话,那么她在位的二十一年间,一共换了七十五位宰相,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七十五位宰相中,任期只有更短没有最短,比如武什方任期才一个月,而武承嗣和武三思,仅仅当了九天宰相。如果平均下来的话,宰相的平均任期只有三个半月,平均每年要换三、四位宰相。这个频率,可比太宗和高宗时高出了三倍。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宰相频频被换

不仅是任期短,宰相还时刻有被酷吏陷害的风险据统计,这七十五位宰相中,有十九人被杀,二十二人被流贬。例如,宰相武长倩、欧阳通就因为保护皇嗣,而被武则天杀害了。

再以大家熟知的狄仁杰为例,他第一次拜相是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到了长寿元年(692年)正月,狄仁杰就从宰相变成了阶下囚。第二次拜相是在神功元年(697年)十月,而此时距离狄仁杰病故,也仅仅只有两年多时间了。从狄仁杰的经历也能看的出来,宰相不仅任期短,而且还面临着酷吏的威胁。

频繁的更换宰相,而且宰相朝不保夕,这就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了。

(二)

高层或明哲保身 或趋炎附势、任权徇私

宰相更换频,任期短,还要时刻防备女皇的政治手腕,仅仅维持政策延续性已经不容易了,哪还有什么创造性?更别说把全部心思放在国家、百姓身上了。除了少数人,如狄仁杰、张柬之那样,潜伏下来,伺机而动之外,更多的人或因害怕而选择明哲保身,或者为了谋取富贵而趋炎附势。

娄师德就是明哲保身的典型。想必各位都听过“唾面自干”的典故吧,这个故事就出自娄师德。某天他和弟弟讨论为官的忍耐之术,他弟弟说:“若有人唾我面,我将清洁之而已。”可娄师德却不以为然,他说:

“未也,不如使其自干。”

别人唾他,他连擦也不擦,等待唾沫自己干掉,这就是娄师德的为官之道。

类似的宰相,还有杨在思,他擅于揣测上意,而假意奉承,从来不得罪别人。任宰相时,有人劝他不必如此,他却说:

“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

像娄师德、杨在思这样的庸濡无能之辈,还大有人在,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样可以使他们的仕途顺达,但是于国于民却全无益处。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宰相或明哲保身 或趋炎附势

自保也就罢了,可惜更多的人成了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任权徇私之徒。宰相之中,贪污的有就有苏味道、宗秦客、宗楚客等人。尤其以宗楚客为甚,在武周革命之初,他就曾因“坐赃”而被流贬岭南;后来,宗楚客被召回神都之后拜相,却再次因为豪奢过度而被流贬;第二次拜相之后,他依然不知悔改。就连太平公主在参观他的府第时,都自叹不如,说道:“见其居处 ,吾辈乃虚生耳。”可见宗楚客生活有多豪奢了。

至于武则天重用的武氏宗亲们,武承嗣一直在谋夺太子之位,劝女皇不断屠杀异己;武三思折节侍奉女皇的情夫,引导女皇奢华享受,终于让自己手握重权。

而女皇的情夫薛怀义和张氏兄弟,也都一跃成为重臣,权倾一时。他们凭借武则天的宠爱而大肆聚敛钱财,横行不法,甚至还收取钱财为人谋求官位。这样的大环境下, 虽说有狄仁杰、姚崇等少数良臣依然保持着本心,但却也难以改变大局。

上面,我们说了中央高层的吏治政风,那么在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地方官吏政风:庸官横行 贪暴不法

中央政风如此 , 地方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实来说,州县地方官用人不当是个老问题,这与唐初以来“重内官,轻外任”有关,地方的刺史、县官一般都是选择京官中不称职的人。——地方官员的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而武则天一朝地方官的问题,则与武则天选官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我们先来看看武则天是用哪些方式选官的。

(一)科举、自举、试官——武则天选官过滥

说起武则天选官,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她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女皇不仅发明了糊名法,而且还增加了殿试,让士子成为天子门生。

然而,武则天时期的科举考试也存在着问题。第一,考试偏重词判这样一来,人才选拔只偏重一面。第二,科举风气败坏。例如,如意元年(692年)有考生落榜,他竟然串通吏部官员改考生名字而妄图作弊。再如《唐会要》记载,久视元年(700年),科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时多权幸,好行嘱托。

这说明当时的“请托之风”很严重,当然,这不是武则天一朝独有的问题。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殿试

除了科举,女皇选官也多采用自举和试官制度。自举和试官,顾名思义,就是让自认为有才干的臣民自举为官,女皇也可进行试用。

自举和试官,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据《通典·选举》记载 :

及武太后临朝,务悦人心,不问贤愚,选集者多收之。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对方是贤是愚,大部分都授予官职。而武周革命后,到了长寿元年(692年), 女皇又派出十路存抚使,令他们举荐人才。人才举荐上来之后,武则天对他们的才能、德行没有加以考察,全部给予官职试用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道:

凡百三十二人 , 同日而命。

当时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叫:“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选官之滥由此可见一斑。那这些人的才干怎么样呢?有记载说他们是“若铨实用, 百无一人”

看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女皇为什么这么选官呢?其实很简单,她是为了收买人心,用以对抗官员集团,进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这些选官方式的影响下,地方吏治就更加恶化了,那具体恶化到何种程度呢?

(二)地方吏治:官人贪暴, 不奉国法

对于地方官的问题,最有远见卓识的,当属陈子昂了。他在垂拱元年(685年)就曾上疏,指出地方官的问题:

(选县令)不论贤良德行……不以才能任职,所以天下凌迟。

这意思是说,当时选择地方官,不论德行与才能,于是导致天下百姓被地方官所鱼肉。此外,陈子昂在《上蜀川安危事》中,更一针见血指出,百姓流亡与地方官贪暴有关:

蜀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客,因此侵渔,剥夺既深, 人不堪命。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官员贪暴 人不堪命

对于地方官的问题,直到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才有所重视。为了改善地方吏治,她派出中央官员出任地方兼职刺史。那既然是兼职,效果可想而知了,除了个别人做出政绩之外,基本没有改变地方吏治废弛、政风不良的整体局面。

三、政风不佳的根本原因:武则天“威权独任”的统治风格

关于这种政风的形成,上文中也略有叙述:比如以宰相为首的中央官员朝不保夕;比如武则天选官太滥。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一切的根源,是武则天威权独任的统治风格!

武则天还是高宗皇后时,尚书左丞冯元常就曾指出“中宫威权太重”;革命前后,她更是将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乾纲独断,就连她自己都说自己是“忧天下至矣。”

宰相趋炎、庸官横行,详说武则天一朝官场政风弊病,及形成原因

武则天威权独任

而由于女皇威权独任,凡事她都亲力亲为,这自然便会涉及和宰相争权。于是我们看到,女皇扩大了宰相人数,降低了宰相地位,四品以下的官员也可以成为宰相了;于是我们又看到,宰相频频被换。试想一下,宰相地位低下、频频被换、朝不保夕,怎么对抗皇权啊?而这,正是女皇的目的。

由于女皇威权独任,所以她需要有自己的班底,对抗“李唐旧臣”,进而完成夺权革命于是我们看到,女皇“不问贤愚”,大肆提拔臣民,来收买人心。

可以说,威权独任的统治风格,才是武则天一朝吏治政风不佳的根源所在。

四、阐史观说:如何看待武则天用人风格和官场政风

上面,阐史君详细的介绍了武则天一朝的吏治和政风,按说这样的政风之下,武周政权应该很快就崩溃了呀,为什么武则天还能坚持21年之久呢?

答案,就在武则天的用人风格里。我们要更加全面的认识她的这种用人风格,以便全面认识这种官场政风。

总体来看,武则天的用人风格有着实用主义思想。只要于自己有利的,无论贤愚,全部吸纳;不利于自己的,他便会借助酷吏之手除掉。《旧唐书》总结为:

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不顺,则赤族难逃。

这是最为恰当的评价了。正是这种用人风格下,于是我们看到:

首先,女皇威权独任,严格控制手下官吏,但对她有利、有帮助的进谏,她还是听取的。即便不采纳,也不会追究提意见者的责任。例如,上文所引用的陈子昂的很多进谏,武则天都会兼听,这是女皇的优点。

其次,女皇既没有任人唯贤,但也没有专任奸佞。我们应该承认,武则天还是挖掘出了一些贤才的,并且在打击贪污上她也格外努力。 比如,前文所说宗楚客,这位老兄曾多次因为“贪赃、奢侈”被罢相, 贬为刺史。正是由于她对贪污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怠,才使吏治没有走向更加恶劣的局面。

有学者称武则天是“成之是她,败之也是她。”没错,政风不佳的恶果,或许也在女皇的威权独任下,实现了自我消化吧。


《资治通鉴》 《唐会要》 等

作者简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