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东吴孙权在干嘛呢?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刘备分给孙权一半荆州,正消化呢,魏有曹仁张辽,蜀有关羽,孙权和那个单挑也白搭,就会玩阴的。


揽遍群山意未休


谋荆州孙权外交转向

曹操和刘备正在汉中打的难分难舍之际,联刘派主导鲁肃去世,由强硬派吕蒙接权陆口,吕蒙一直以来主导采取强硬措施要夺取荆州,其实,吴蜀联盟协议早已经破裂,东吴要借夺取荆州以减少对吴国的威胁。

2017年春,孙权派令都尉徐祥向曹操请求“归降”。这是名义上的归降,孙权没有损失一分土地,是为了和曹操缓和关系,以减少曹军的压力向蜀军发起进攻。

就在东吴多次要回荆州无果,和关羽议好失败后。孙权政权内部展开讨论,吕蒙的分析,如果先去打徐州曹操必定会来争夺,按曹军的战斗力表现,就说吴军打下徐州也未必能守得住。这就把谋取方向转向荆州,如果打下来可以有力的据守长江上游,这是最有力的选择,也是吕蒙派所主张采取的策略。

孙权集团改变对盟友的违约,就是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可以说是用尽良机,静等机会。

刘备贪利让孙权反醒

一个大的政策方向的作用,是根据时局发展改变而作出选择。孙权为了吴国的安全是没得选择,经过反思现在正处于有利阶段,他必须努力争取。

1、孙权出利未获利很忧虑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看抗击曹操投入全力,得到的利益却少,被口号喊的响却只获利少出力的刘备,趁机发展自己的实力。

曹操不断的在扩张壮大,陆续平定连州汉中,关中刘备也没有闲着,连续获得半个荆州和西川。孙权经过努力却只获得了偏远的交州外,几乎是没有获利,让孙权产生了怨恨。

2、刘备失信贪利

210年孙权想要去西川,刘备却多加阻挠,刘备觉得机会来了,赶快组织力量,迅速夺取了西川,使孙权大感气愤。

在南三郡的争夺中,曹操已经攻取了汉中,刘备没有辙只好求和,孙权答应和解,并把获得的零陵还给了刘备,合约签订以后,转过头去就打曹操的合肥,牵制曹操。这使刘备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壮大后的刘备对孙权采取了蛮横的态度,就让孙权更加忧心,迫使他重新采取措施调整方向。

孙权对自身危险处境分析得出结论,曹操想要攻打吴国领土要绕道,还有防刘备偷袭,并且路途遥远,不会产生大的威胁。刘备带给孙权的威胁会更大,夺取西川后,刘备可以顺着长江上中游顺流而下,给孙权沉重的打击,孙权意识到要改变策略联曹抗刘。

关注相争,麻痹危机

刘备全身心地投入到汉中之争,丝毫没有对这个老盟友留意转变动向。汉中之战在短时间内无法取胜,形成了拉锯战,孙权正积极准备着谋取荆州的良机。

吕蒙做出的一些小动作,像偷袭,调整部署、以及联曹操展开行动,刘备和诸葛亮应该要提高警惕,引起关注。

结语

孙权吕蒙合谋等待时机为的就是夺回荆州,打击刘备进出东大门通道,减少刘备的威胁。对日后扩展领土铺平道路。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强硬派吕蒙的上位,曹操减少攻击东吴的动向。

这个时期偏偏关羽不听儿子和众将的劝说,私自率领军队北伐攻打襄樊地区,孙曹合谋对关羽形成夹击之势。关羽的行动刘备和诸葛亮失联中断消息传递,未能及时制止这次冒险的行动,也没采取相应的指导和协助,刘封,孟达观望无识救援,关羽的侧翼危险,最终造成荆州失守,关羽和众将士损失殆尽,失策也!


斌哥居丹霞


曹刘在汉中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孙权先是正在合肥和濡须囗争夺曹魏地盘,但甴于曹魏守将得力,孙权一直久攻不下,只取得了收效甚微的小胜,加上吴军督都鲁肃病故,新任督都吕蒙累次提醒孙权,言荆州之重要性,告诫孙权荆州可能成为西蜀的东大门,上可北出中原,下可直袭东吴,曹魏将来对东吴的威袭要比刘蜀小得多‘。因此,吳收兵柴桑,而且还遣徐详为史,说和魏言和。以一时稳曹。而曹在汉中战中处处失利,累战累败,不得不放弃争夺西川,兵回许昌。至使刘备终于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平定了益州、西川。刘备也走入了人生巅峰,于成都称汉中王,并表奏天子。而曹操得知后,声言势灭卖履小儿,却被司马懿言建,使史至吴,约取荆州,操攻西川。东吴于是筹划谋取荆州。


老黄8012


汉中之战时,孙权正在家里反省、磨刀。

正在转向的孙权

217年,汉中之战爆发。

这一年,东吴发生了三件大事,预示着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的转变。

1、217年春,孙权派令都尉徐详向曹操请求“归降”。

当然,这个归降只是名义上的,孙权一份土地都没有让出来。

不过,这也意味着,孙权主动与曹操缓和关系,另有所图!

2、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陆口守将。

鲁肃,是孙权集团中主要的“联刘派”,借南郡给刘备,正是鲁肃的手笔。

吕蒙,一直是主张对刘备采取强硬态度的代表人物。

东吴的这一人事变动,意味深长!

3、217年,孙权集团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吕蒙提出:现在去打徐州,很可能可以打下,但曹操肯定会来争夺。

以咱们这些年和曹军陆战的表现看,就算我们投入6、7万人,也未必守得住!

图取荆州,全据长江,是最有利的选择!

看来,孙权集团已经在磨刀霍霍,准备对自己的老盟友下手了!

反省中的孙权

孙权做出这个抉择,是出于对时局的反省。

1、赤壁之战以来,孙权承担了主要的抗曹工作,却得利最少。

赤壁之战后,孙权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大打出手,却几乎毫无获利!而刘备却趁机迅速发展!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口口声声与“曹贼”势不两立的刘皇叔基本没有和曹操发生大的战争,倒是孙权抗曹最为积极!

可是,辛辛苦苦的孙权,得到了利益却最少。

这几年,曹操平定了关中、凉州、汉中;刘备更是无中生有,获得了半个荆州及西川。

孙权呢?除了偏远的交州外,几乎毫无所得!

2、在孙刘合作中,孙权吃亏太大!

孙刘联盟建立以来,孙权对刘备算是够意思的。

正是老孙和曹操硬扛,刘备才得以从容发展壮大。

可是,刘备是怎么对孙权的呢?

210年,孙权想要经略西川。刘备说孙权要取西川,他就下野!同时,刘备还阻挠东吴西进。

结果呢?刘备自己去取西川了!

孙权气得大骂刘备是“猾虏”!

212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交战。刘备口头上说要回去支持孙权,其实是借机找茬与刘璋翻脸,夺取西川!

215年,孙权也没有要回南郡,只是要讨回南三郡,结果,孙刘差点提前翻脸!

南三郡之争中,曹操攻取汉中,刘备求和。孙权没有趁机敲竹杠,同意和解,甚至还把已经到手得零陵还给了刘备。

合约一订,孙权二话不说,就跑去打合肥,又帮刘备把曹操吸回了濡须方向!

可是,刘备、关羽,坐大以后,反而对孙权态度蛮横!

这样的盟友,真是要重新审视了!

3、刘备已成为比曹操更大的威胁。

孙权所恃者,长江!

孙权当初借南郡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尚无力构成威胁,因此,以刘备分担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经过历次与曹操的较量,孙权已经看出:孙权无力上岸北伐,曹操也无力渡河南下。

可以说,曹操实力虽强,但一时还不能构成对孙吴的威胁。

可是,在215年的南三郡之争中,刘备几乎马上就带来5万军队抵达公安!

215年,刘备能带给孙权的威胁,比后来的夷陵之战大得多!

可见:在刘备夺取西川后,刘备集团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上游,一旦顺流而下,给孙权造成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曹操!

而如果有需要,刘备一定会来打孙权!

曹操的威胁是威胁,刘备的威胁难道就不是威胁吗?

孙权重新审视自己与曹操、刘备的关系,已是必然!

刘备的失策

如果刘备、诸葛亮警惕一些,他们是不难发现孙权“转向”趋势的。

215年的南三郡冲突中,吕蒙已经展现出他偷袭、攻心之能,理应引起刘备的高度重视。

也许刘备不会知道孙权与吕蒙的密谋,但是,通过孙权与曹操结好以及吕蒙的上位,应当是能看出端倪的。

以当时的形势而言,诸葛亮“东合孙权,北拒曹操”的企图已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已经不符合孙吴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刘备、诸葛亮对关羽北伐襄樊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指导、协助,放任关羽调出江陵等地军马,可谓失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大战,黄忠斩杀夏侯渊,夺了定军山,诸葛亮让赵云、关兴等使疑兵计,吓走曹军,曹操夜巡军营,发现夏侯惇的兵士在收拾东西,准备退军,因而以乱军心之名,杀了杨修。曹操又被魏延射了一箭,急急退兵回许都。刘备大获全胜,占领了汉中。


当曹刘两个人在汉中这个地方大战的时候,刘备和曹操都害怕这个姓孙的去帮助对方。所以刘备就给孙权说,你要守我们之前的约定,让他暗中偷袭许昌。这个曹操也知道要是孙权帮助刘备,自己可能满盘皆输。所以说他听了这个司马懿的建议,去讨好孙权,让他们去攻打荆州。这时孙权是有很大优势的,可以帮曹操把刘备灭掉,自己还可以把荆州抢回来。但是孙权却没有听他们的话。 孙权是非常想要回荆州的,但是他却没有帮助他们两个当中的任何一个。刘曹在汉中决战,而且自己也不知道他们谁会最后赢,要是曹孟德最后打赢了,他可以这个时候在去暗中把荆州给偷袭了。要是这个姓刘的最后赢了呢,他要是去帮助了这个曹操,自己肯定会被刘备给吃掉,所以孙权选择了观望。


东吴水上打战是很厉害的,但是在陆地上打战却没有很强的能力。他们也不太会打山地里面的战争。周瑜好几次偷袭这个荆州都没有成功。他们攻打合肥,也是打了好久都没有打下来。要是他这次去帮助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的话,最后肯定下场也不会太好。


孙权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但是孙权却是三个人当中得到最多的。他向刘曹都要了十几万的粮食军饷,孙权用得到的这二十几万的粮饷来扩大自己的队伍,来训练自己的了军队,以图后举。


厦门老新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东吴孙权在干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交锋对决,再来看看孙权在干什么。

汉中之战是刘备占据成都后与曹操争夺益州门户汉中所发动的战争,从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双方打得难舍难分,最终以刘备险胜,曹操迁汉中百姓撤退关中结束。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确实打得难舍难分 刘备胜了也不容易

1.刘备出师一开始很不顺利


一开始刘备进军汉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处于下风的,刘备派马超、张飞、吴兰、雷铜率军攻打下辨,结果被曹洪和曹休识破,结果马超、张飞败走,吴兰和雷铜战死。


随后刘备又派遣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结果被徐晃击败。

刘备一开始出兵不利,随后亲率大军赶往汉中。这时候战况对刘备不利,然而这些军事失利并没有动摇刘备攻下汉中的决心,更加催促诸葛亮提供更多的后援。诸葛亮在杨洪的劝谏下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攻克汉中,开始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刘备,这一年是公元218年七月。




2.汉中之战的形势在朝着刘备有利的形势在发展。

在公元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刘备派人在夜里火烧夏侯渊的外围鹿角,并分兵去攻打张郃,夏侯渊分兵去救援张郃,结果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杀。


夏侯渊死后,曹军人心惶惶,一致推举张郃为临时统帅,刘备占据定军山后,张郃率众在阳平关与刘备对峙。

这时候的曹操还在长安,中间的二个月时间,曹魏内部发动动乱,耿纪和太医吉平等在曹操的邺城发动暴乱要刺杀曹操,外面的乌丸发动叛乱,曹操派曹彰去讨伐,听闻夏侯渊被杀,曹操不得不亲率大军去往汉中主持大局。

3.刘备与曹操正面交锋

刘备拿下定军山后,本想渡过汉水去攻打张郃和郭淮,但看到两人已有防备,于是放弃了渡河的打算。

曹操来到阳平关后,开始了与刘备的交锋。


曹操以粮草为诱饵引黄忠与赵云来劫粮,黄忠中计被困,赵云单枪匹匹马救回黄忠和部下张著。曹操率军在后追赶,赵云回营后已空营示曹操,并埋伏弓弩手,曹操多疑未敢上前,撤退之时被赵云反击曹军互相践踏,死伤惨重,赵云经此一战被刘备与诸葛亮称赞“一身是胆”。

之后刘备在阳平关与曹操对峙着,并派刘封前去叫阵,曹操欲调曹彰来与之交战,并骂刘备常以义子出战。

在长达数月的对峙过程中,刘备与曹操双方都损失惨重,曹操面临的局势比刘备更加困难之后曹操以“鸡肋”为名,撤出了汉中,并把汉中的数十万百姓迁往关中,刘备得以占据全汉中。

这以上就是汉中之战的前后,那么在这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作为第三方的东吴孙权又在干嘛呢?

东吴孙权并没有闲着,正史里是这样记载的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见《三国志吴主传》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第一件事就是孙权向曹操请降,与曹魏重新修好并结为姻亲。第二件事就是记载了孙权外出打猎,但事实上孙权在汉中之战时,也积极谋划着如何用武力夺取荆州。




时间回到公元215年,要知道之前孙权与刘备结盟,但从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与刘备的盟友关系开始恶化。孙权在刘备得到益州后,曾多次派人去想刘备讨要荆州,但刘备却以得到雍凉二州之后,再归还荆州。孙权忍无可忍命吕蒙准备进攻荆州南部,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但得知曹操征汉中张鲁时,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即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这就是汉中之战前的湘水划界,湘水划界之后,关羽实际上镇守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孙权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多次想与关羽交好,并向关羽求亲被关羽拒绝,孙权深知刘备与关羽肯定不会轻易归还曾经借的南郡,于是早就在等待着机会想用武力夺取荆州,后来汉中之战刚结束不久,关羽北伐给了孙权袭取荆州的机会。


结语:可见在汉中之战时,孙权也一直在积极的谋划着,从湘水划界看,孙权与刘备的盟友关系就不可靠了,孙权向曹魏示好,但由于关羽在荆州,张辽在合肥,孙权并没有胆量去惹两人,但却一直在积极筹划着,只是在等待着一个可以夺取荆州的机会,之后关羽北伐襄阳,机会来了,孙权抓住了这一时机,与曹操合谋一起夹击关羽,袭取了荆州。

我是紫气东来,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留言、评论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三国是一部相当有意思的历史,讲述了三个政权之间的你争我夺,各个老大之间都想着干掉对方的故事。在当曹操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去关中跟刘备"大闹天宫"的时候,刘备基本上没有什么招架的力气,曹操自然就不会客气,果断地占领了汉中,而偏偏在这时候,孙权还想趁火打劫,要求刘备将荆州的地盘让出来,但是想想都知道,刘备是肯定不会还的,所以他就说,等我把凉州给攻占了,那么就把荆州还给你,这也是把孙权气得不轻,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的很。

其中曹操在关中之战中是占据很大的优势的,因为他已经打下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地盘,而为了守住这些地盘,不被刘备夺回去,还特地,交代他的手下们一定要把地方守好了。可是关中平原是刘备的大本营,他自然不允许他的后院起火。他先是让自己的大将黄忠把杨平关给拿下来,然后又将曹操的军队死死为主,最终将他的大将夏侯渊干掉,趁着这个有利优势,将所有的地盘全部收回来。

可能有人会觉得,正在双方混战之时,孙权为什么不趁火打劫一下,难道不香吗?实际上,不是孙权不想这么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他不敢这么干。

一、孙权此前是和刘曹两家都合作过的,合作时双方的关系都还不错,像关中之战这种规模,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双方的主力决战的规模,绝对是不会允许另外一方势力掺杂进来浑水摸鱼的。所以,双方在事前都或多或少的警告过孙权。孙权自己就明白了,要是敢捞好处,先不说能不能捞得到,最起码要有随时应付大战的准备,而此时东吴不见得能吃得消。

二、东吴的士兵强项是水站,到了陆地上,那种勇猛就不存在了。此前孙权也组织过几次反攻荆州的偷袭战,可是都没有什么效果,很大原因要归咎于东吴的战斗力不行。关中之战涉及的地盘太大,基本上没水战什么事,大多数是山地、平原的战斗地形,东吴士兵根本玩不转,贸然出兵,只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得不偿失。

但是,我们倒也不能说孙权什么事都没干,他上嘴唇下嘴唇一碰,轻轻松松就讹了两方几十万的粮草,曹操和刘备还不能不给,明知道被敲诈,还得开开心心的给人送过去。而孙权就利用这笔粮草,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实力。什么事都不用干,实力还能有所增长,没有啥比这更开心了。


小芊芊爱历史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扬武将军法正向刘备建议,认为曹操虽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可是以夏侯渊、张郃的本事尚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

法正还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刘备赞同,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经过准备后,率领诸将进攻阳平关,拉开了全面攻击汉中的帷幕。

阳平关争斗战持续经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正月,刘备渡过沔水,直逼阳平关南,定军山阵斩了夏侯渊。

曹操意识到汉中危在旦夕,立即从长安出发。这一年的三月,曹操出了褒斜道,到达了汉中。刘备认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刘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展开了对攻。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刘备令诸军保守各个山头,坚壁不出。曹操则举棋不定,对后方和长江防线放心不下,最后决定放弃汉中,退保关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正式撤出汉中。两个月后,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这是刘备戎马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就在曹操和刘备在汉中,争得难分难解之时,一、孙权大大的才觉得稍稍喘了一口气,决定与曹操南北议和



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与曹操的合肥之战中,孙权丝毫便宜没赚着,逍遥津的余悸久久未去。可是曹操还老是不住的折腾,孙权觉得不能再和曹操打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正月,曹操南征淮南,至居巢。二月,濡须口大战,孙权大将甘宁力挫曹军,取得了收效甚微的胜利。

但吕蒙多次提醒孙权,应该防范在北边的关羽,刘备的强劲发展势头对东吴的威胁远远高于曹操。特别是刘备占据益州后,荆州是成了蜀汉的东大门,随时都可能顺江而下,侵犯东吴的长江防线。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合肥方向。



经过一番思考,孙权突然做出了个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派都尉徐详去曹操那里求和。这是孙权对当时形势的精确把握。

因为孙权刚刚得到一个情报,不久前刘备发起了对汉中的冲锋。汉中这个地方,对刘备来说,是个保护益州的北前沿屏障。而如果掌握在曹操手里,对刘备来说就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都有危险。刘备说什么也要吧汉中抢到手里。

那么对曹操而言,他听到刘备的举动后也一定会如坐针毡,如果刘备一旦打开汉中,势必对自己的长安威胁最大。所以曹操无心在合肥、濡须口和孙权争斗了,就有了从南方撤退的打算。于是曹操顺着这个梯子同意议和,并派遣使者回访可孙权。双方盟誓,并且准备儿女联姻。

所以,这个时候是刘备救了他孙权,不是他孙权本事大。对孙权来说,能不打就不打,不付出任何实质性的代价,一句软话就把曹操打发的欢气的走了。

二、孙权都督鲁肃病逝,东吴战略决策何去何从。



南北议和后,曹操忙于应付刘备,孙权把目光转向荆州,还是徐州?

也是在这一年,孙权的大都督鲁肃病逝,年仅四十六岁,这让孙权悲痛不已。孙权为其举哀,临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孙权还顾及与刘备的联盟,为了避免与刘备的决裂,就让严畯顶替了鲁肃的位置。

但严畯自认为难当此任,多次请求辞去这一职务。他说:“仆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他说的感慨,不胜唏嘘。这也说明整个江东集团对索取荆州的势在必得。孙权终于同意其所请,不得不拜吕蒙统领鲁肃所部,镇守江陵。

从这些,我们不能不看出孙权灵活的处事方式和原则。孙权很善于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在重大危急时刻总能做出许多出乎意料的决策。在三国时代,孙权是最会做外交的。

孙权也充分意识到荆州西部对江东政权的重要性,必须全据长江天堑才能长久立国。“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

就在孙权对与刘备决裂之时,还存有很大顾虑,他还有乘虚北伐,先夺徐州再夺荆州的打算。但是吕蒙的一席话,彻底坚定了孙权的决心。



吕蒙意味深长的说:“今操远在河北,未暇东顾,徐土守军,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关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孙权于是下定决心,袭击关羽,夺取荆州西部。孙权先以严畯接替鲁肃镇守陆口,这充分说明了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汉中大战中,痛苦的思索,艰难的决定,内心的挣扎,深深的顾虑。如果关羽能够谨慎地与孙权的保持和睦,是可以保全湘西的。


闲将西话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鄱阳百姓尤突接受曹操所赐印绶,引导百姓作乱,陵阳、始安、泾县都与尤突相呼应。

公元217年,贺齐与陆逊征讨击败尤突,斩杀几千人,剩余贼众震慑归服,丹杨三县的寇贼全部投降,贺齐从中选择得精兵八千人。贺齐被授予安东将军,封爵山阴侯,出任镇守长江江面上的防护。同年,武都、阴平之下辨之战开打!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

刘备署任的荆州守将关羽趁襄樊空虚之际,发动襄樊之战。在此其间,据称关羽曾数次辱骂孙权所派的使者,后来还派人“擅取湘关米”,孙权以此为名,下令出征荆州,命吕蒙为前部。吕蒙兵不血刃,袭取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将军潘璋、朱然也将关羽擒杀。

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


公明淏


汉中之战中,刘备、曹操各出兵数十万,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汉中之战也得以名垂青史。而且,汉中之战对孙权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在汉中之战中,孙权却未发出一兵一卒。


因为汉中之战,于曹操、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所以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害怕孙权协助对方。所以刘备要求孙权方面遵守盟约,东吴方面偷袭许昌,策应刘备;而曹操也知道如果孙权策应刘备偷袭许昌的话,那么曹操集团随时都有覆灭的风险,于是曹操采取联合东吴的之策,让东吴偷袭荆州,并且曹操承诺得到荆州后归属孙权。

我们不难看出汉中之战,无论孙权策应哪方,对东吴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孙权最终的选择却是一兵一卒都未派出,这是为何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的是,三足鼎立对东吴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任何一方取得胜利,对东吴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为何像素这么说呢,试想一下如果曹操失败,刘备尽得曹魏根基,加上刘备有着汉室身份,孙权固然不是刘备的对手,东吴会被蜀汉所灭;反过来如果刘备失败了,东吴不用说肯定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孙权此时没有选择出兵援助任何一方,其实说白了便是在自保。只有三足鼎立,东吴方可才会安然无恙,因此孙权才没有出兵。


其次,虽说孙权对荆州朝思暮想,别忘了此时的刘备与曹操并没有分出胜负。其实等到曹操赢了,孙权再偷袭荆州也不迟;但,如果是刘备赢了,而孙权偷袭夺取了荆州,会是什么结果呢?想都不用想,引来的是实力暴涨之后的刘备大军,所以在汉中之战中,胜负未分之前,孙权不会轻举妄动。

再者,虽说东吴水师天下无双,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东吴并不擅长野战与山地作战,如此东吴自保有余但绝不可能称霸天下,所以孙权没有出兵。

当然了,虽说孙权没有出兵帮助任何一方,却是汉中之战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凭借着刘备、曹操双方的胶着状态,孙权分别向刘备、曹操索取十万粮饷,刘备、曹操也只能答应。而孙权便是用这从曹操、刘备处得来的粮饷让用于训练东吴骑兵战甲,补足自己的短板。所以汉中之战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便是孙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