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蛙類養殖產業究竟何去何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對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採集的樣本進行了檢測,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能來源於市場內銷售的野生動物,認為銷售和食用野生動物是造成此次疫情的原因。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簡稱《決定》)。《決定》的第二條指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下簡稱三有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農業農村部根據《決定》提出了六項具體的落實措施,其中包括指明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按照漁業法的規定進行管理。但對於龜、鱉、蛙等養殖兩棲爬行動物是否禁食的問題,一直牽動著兩棲爬行動物養殖從業人員的心。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農漁發[2020]3號”文件,明確了中華鱉、烏龜、牛蛙、美國青蛙等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動物管理。而作為最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在農村脫貧攻堅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黑斑蛙、棘胸蛙等蛙類養殖品種,可能是由於管轄權等原因並沒有在上述文件中列出,相關蛙類從業人員對產業與生活前景十分茫然。蛙類作為特色水產養殖品種,具有極高的科研、經濟、營養及藥用價值,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儘快細化蛙類養殖產業的管理措施。


1、蛙類的養殖現狀

蛙在我國許多地區是傳統美食,它富有營養、高蛋白、低脂肪,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且有些蛙還具有藥用價值。蛙類作為特色水產養殖品種,其人工養殖業正在逐漸興起。近年來,蛙類在我國江西、湖南、湖北等18個省/直轄市都有養殖,規模化的人工養殖逐漸成為蛙類養殖的行業主導模式。全國蛙類養殖總產量正在逐年增長,2018年全國蛙養殖產量10.26萬噸,較2017年增加1.06萬噸,增幅11.57%(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我國目前養殖規模較大的蛙類包括:黑斑蛙、棘胸蛙、林蛙、牛蛙和美國青蛙等。其中,後兩種是國外引進的品種。蛙類養殖業已經成為我們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民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


專家呼籲: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蛙類養殖產業究竟何去何從?


2、蛙類的人工養殖

蛙類的人工養殖,就是蛙在人工設定的養殖環境中完成部分或整個生活史。與野生蛙相比,人工養殖增加了蛙養殖週期中的人為管控,提高了幼蛙的成活率及成蛙的回收率。人工養殖蛙類一般為獨立封閉的養殖管理模式。管理內容包括種蛙預留、種蛙冬眠、產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長、變態期管理、幼蛙管理、成蛙管理、水溫調控、雜草移除、餌料投放、水質管理、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敵、防人為破壞及各個生活史階段對應的飼料更替及投放管理。目前,多種人工養殖蛙類已突破了規模化人工產卵、人工孵化、苗種培育等技術難關,形成了配套的健康養殖、疾病防治和飼養管理技術體系,實現了蛙類的全人工繁育技術,有力推動蛙類的產業化進程。


3、蛙類養殖的意義

3.1、蛙類養殖的科研效益

蛙類的人工養殖既能起到保護其野生資源,又能對其藥用價值進行開發利用。為充分利用蛙類資源並且使得其野生資源不被濫用破壞,增加人工養殖蛙的產量能很好地緩解了市場需求和過度利用蛙類野外種群資源的矛盾。據《東北動物藥》記載:“青蛙鮮用或陰乾行用,可全體入藥”,有“利水消腫,解毒止咳”的功效,能“治水腫喘咳,麻疹、月經過多等”,其成體膽、肝、腦、皮均可供藥用。蛙類等兩棲動物皮膚中有多種抗菌肽,具有廣譜殺菌、抑制病毒、抑制腫瘤細胞等作用,是兩棲類動物天然免疫的主要成分,因此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科研人員從黑斑蛙和棘胸蛙皮膚中分離出多種抗菌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多種病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

3.2、蛙類養殖的生態效益

近年來,根據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技術、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形成的蛙稻綜合養殖模式能夠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通過黑斑蛙對飛蛾、蚊子、螟蟲等害蟲的有效捕食,確保稻穀或其它農作物不需要通過施農藥化肥來解決害蟲對其生長的迫害,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使得稻穀或其它農作物達到原生態純自然的生長,這樣既可減少環境汙染、改善土壤,又能提高稻米的品質,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稻田增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3、蛙類養殖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8年,全國產業鏈產值超過數百億元,從業人員達數十萬人,成為我國特種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精準脫貧做出巨大貢獻。經統計,黑斑蛙在蛙稻共養模式下畝效益可達22000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1.94,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輻射帶動周圍農民增收,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了產業興旺。近年來,兼具美食和藥用價值的棘胸蛙養殖業也取得不錯的效益。棘胸蛙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每公斤售價約300元,是一種具有極高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在人工養殖的快速發展和國家鼓勵大眾創業的號召下,參與黑斑蛙、棘胸蛙等蛙類養殖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新型農副產品、為農村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


4、蛙類與新冠肺炎毫無關係

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牲畜、禽類、蝙蝠、小鼠和許多其他野生動物,引起宿主呼吸系統、胃腸道、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冠狀病毒具有相對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只能感染天然宿主和親緣關係及其相近宿主,其中β-冠狀病毒主要感染人和其他多種哺乳類動物。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暴發的新冠肺炎,其病原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於β-冠狀病毒。根據β-冠狀病毒具有宿主特異性的特點,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宿主範圍主要為哺乳類動物。因此,蛙類不可能攜帶也不可能傳播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不僅如此,迄今為止全世界範圍內尚未發現有人蛙共患傳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因為人和蛙類的遺傳關係關係遠,另一方面兩者生活環境差異巨大,所以病原在宿主間的傳播增殖存在難以逾越的天然障礙。


5、結語

(1)2018年我國蛙類養殖產量超過十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過數百億元,從業人員數十萬。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儘快細化蛙類養殖的管理措施,儘可能避免“一刀切”政策;

(2)蛙類的人工養殖既能起到保護其野生資源,又能對其食用和藥用價值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是保護與利用生物資源的好產業;

(3)蛙類沒有人蛙共患傳染性疾病,更不可能攜帶或傳播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4)蛙類養殖投入小、見效快,經濟效益明顯,技術易掌握,對勞動力要求不高,適合因地制宜,不影響基本農田,綜合養殖生態效益顯著,是近幾年農村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通過蛙養殖產業扶貧,已經帶領與扶持無數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對促進鄉村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5)在建議上級相關主管部門給予蛙類養殖業支持的同時,我們呼籲蛙養殖從業者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與制度,尊重自然規律與市場規律,依靠科學與技術進步,著力保護環境安全與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蛙類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