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研究」煤炭开采行业受疫情影响分析

「世经研究」煤炭开采行业受疫情影响分析

2020年初我国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出台了延长春节假期、复工时间推迟等防控措施,多个行业面临不同程度冲击。煤炭开采行业作为煤炭行业的上游产业,行业运行具有周期性、从业人员广、固定成本相对偏高、对交通物流依赖较高等特征,新冠疫情短期内对行业供需、运输及价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中长期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下游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煤炭下游需求回升,煤炭开采行业景气度将逐步提高。

由于煤炭行业是我国基础能源行业,作为煤炭行业的上游产业,分析其受影响情况需要从行业自身影响和煤炭行业影响两部分来进行。

一、对煤炭开采行业的直接影响分析

煤炭开采目前仍然是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工作环境密闭,防疫压力相对较大。我国原煤生产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地区,从一月底,上述区域内就陆续出台了政策性文件,要求煤矿延迟复产,导致人员返岗滞后,部分煤矿无法按时复产,一定程度上直接抑制了煤炭开采行业的运行。

由于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安全资源,为发挥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煤炭市场平稳运行,2020年2月1日,国家煤监局下发《切实做好春节后煤矿复工复产工作有关事项》,供应措施相应出台。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应对疫情能源供应保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煤矿生产,加快组织煤矿复工复产。优化调运组织和产运需衔接,做好疫情严重地区、京津冀以及东北等地区的煤炭供应,给予煤炭运输绿色通道支持,严禁以各种名义设卡设限,影响煤炭正常流通。根据以往经验,煤矿普遍在正月十五后陆续复工。对比2018、2019年春节假期对煤矿复工影响,正月十五是产量变化的分界点。2020年煤矿复工虽有疫情影响,但在政策性保供的措施下,各地煤矿将加快复工节奏,供应逐步恢复,疫情对供应影响将逐步降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初,各省市复工进度基本已经达到了往年同期的水平,疫情对生产的影响目前基本已经消除。

二、下游煤炭行业影响分析

相较于煤炭开采自身的影响而言,煤炭需求对行业影响更大。

(一)疫情导致复工复产推迟,煤炭需求同比下滑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需求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煤炭行业的下游需求行业分布大致为:电力行业(占58%)、供热行业(占13%)、其他行业(10%)、建材行业(9%)、化工行业(6%)、冶金行业(4%)等。主要以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的制造业、重工业为主。

火电行业煤炭需求量约占煤炭总消费量的50%以上,对煤炭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受制于工业企业复产复工的延后以及第三产业遭受疫情较大冲击,全社会用电量受到一定影响。自2020年1月以来,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整体呈现震荡走低态势,截至2020年2月16日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为38.20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9.03万吨。

「世经研究」煤炭开采行业受疫情影响分析

从焦化产业链来看,截至2020年2月14日焦化厂开工率为62.47%,较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短期内疫情对煤炭需求有一定冲击,后续随着疫情的控制和消退,下游需求将逐步释放。短期需求的下滑导致煤炭库存天数大幅上升,从而抑制了上游煤炭开采行业的产能。

(二)疫情导致煤炭供需结构性失衡加剧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三西”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的55%,是我国煤炭重要的产区和煤炭供应及出口基地。而煤炭消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南方地区,尤其是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需逆向结构分布造成我国呈现“北煤南运、西煤东调”格局,煤炭运输面临一定的瓶颈。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主要煤炭消费地区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公路运输受限短期内对煤炭供给及外销形成抑制,加剧了结构性供需失衡。

(三)中长期影响分析

对于煤炭需求而言,随着疫情结束,阶段性结构供应偏紧因素逐步消除,行业需求将会逐步回暖。而且随着下游行业逐步恢复生产、第三产业迎来复苏,对于电力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对于煤炭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加。

从政策面来看,随着疫情结束,国内工作重心将会从控制疫情传播转移到恢复经济增长上来。届时,可能会出台大量的刺激政策和扶持政策,多个产业可能迎来新的爆发,对于煤炭的需求也有望同步增加,从而带动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发展趋势

2020年3月2日,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智能化发展的行动方向、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八部委印发《意见》为煤炭智能化开采指明方向。《意见》提出,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化煤矿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起设立相关市场化基金,形成支持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智能开采,开辟煤炭行业新基建。智能化开采是煤炭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天地科技在陕西黄陵建设首台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随后兖矿、神东、宁煤、中煤、陕煤、同煤、阳煤、平煤、晋煤、峰峰等矿区建设了60个工作面。2019年,国家煤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00个初级智能化示范煤矿。

疫情是智能开采发展的催化剂。由于疫情影响,春节后,大多数煤矿面临人员无法到位、原材料无法充分供应、运输等问题,其中人员不能及时到位、既防疫情又防安全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原因,这次疫情也让政府和企业意识到机械化、智能化对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主产煤省争先落地智能开采示范项目。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矿开采时间较长,山东、河南、山西、贵州等省份由于开采深度不断下移,安全投入越来越高,纷纷发展煤矿智能化开采。中国煤科与山西综改示范区签约智慧矿山创新基地项目,打造“全国智慧矿山创新基地”的平台公司。

四、银行业务机会

煤炭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借款和债券市场融资,其中银行借款融资占比达60-70%。本次疫情短期内对煤炭行业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形成一定冲击,煤炭企业融资需求或将上升。预计行业地位较高、具备竞争力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银行融资仍能保持稳定,2020年货币政策有望维持适度宽松的基调,市场流动性充裕,利好于大型优质煤企融资,而那些资源禀赋不佳、经营状况较差、债务杠杆高企的中小型民营煤企,银行融资压力将增大。

债券市场方面,疫情冲击下低等级煤炭企业发行难度或将加大,信用分化加剧。资源禀赋较好、人员负担较轻、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债务压力相对较小、融资能力较强的煤炭企业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强,信用质量将相对稳定;而资源禀赋差、人员负担较重、财务杠杆较高、流动性压力大、融资渠道受限、外部支持意愿及能力小的煤炭企业面临的经营和财务压力上升,信用质量面临一定挑战。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减退,需求将逐步释放。制造业低库存叠加稳增长政策的对冲,财政及货币政策发力,有望出现一波政策性利好。建议银行可以适度关注大型煤炭开采企业的资金需求,选择装备升级、产业并购等项目进行适度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