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如何撫平父母情緒?

我是大魔王020


疫情期間最關心自己的還是父母,沒和母親在一起,每天和母親視頻報平安,緩解媽媽的心裡緊張情緒


我是80大叔


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跟爸媽視頻通電話,告訴爸爸戴口罩少喝酒。告訴媽媽少出去打麻將😃。他們都很聽話,也總跟他們探討這個話題,告訴他們怎麼去做,在家裡怎麼消毒,出去買菜時候怎麼穿戴。想轉移注意力很簡單啊,哈哈,我回不去家但是我妹妹,妹夫在家,每天讓他們陪爸媽在家裡玩牌,陪他們說話聊天。


小葵花阿


一行禪師在這裡面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他說他有一間很好的禪房在法國。有一天刮颱風,後來他跑回那個禪房的時候,那個禪房已經完全變成了不同的樣子。雨水打進來了,整個禪房都溼了,風把窗戶全部打開,裡邊東西都溼漉漉的,很糟糕,他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不好。然後怎麼辦呢?他的辦法就是趕緊把窗戶都關起來,收拾柴火,燒火。等他把火燒旺了以後,那個屋子開始冒出熱熱的蒸汽的時候,那個禪房又回到了過去溫暖的樣子。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在遇到憤怒、恐懼的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儘快地迴歸自己的島嶼。什麼叫作儘快地迴歸自己的島嶼?就是你要有一個療傷的地方,這個療傷的地方就在你的心裡面。

所以,就像照顧自己的禪房一樣,照顧自己的情緒。所謂的恐懼、憤怒、絕望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孩子、父母,你應該照顧你的恐懼、憤怒、絕望這些孩子和父母,然後它們才能夠變得更好,他們好了你就得到了安慰。








京都雅士


近段時間,一家人聚在家裡,時間一長,難免出現一些小矛盾,尤其是家裡老人出現不良情緒時,作為子女的我們,該如何安撫呢?

  “我父親原本計劃大年初六和戰友聚會,因為與戰友10多年未見了,他特別期待。沒想到這次疫情將聚會取消了。如今,他在家整天悶悶不樂!”市民曹先生說,他的父母今年已經70多歲了,疫情發生這段時間,為了照顧父母,他們一家四口暫時過來和父母一起住。不能遛彎,不能參加戰友聚會,還要整日坐在家裡,他的父親心情非常不好,有時執意外出買菜時,卻不情願戴口罩,非要家裡人反覆勸告。

  如今,他的父親更是有些“過分”,動不動就朝家裡人發火,任何事情都看不順眼。就連他最喜歡的孫子孫女,他也會嫌他們太吵,對他們發脾氣。家裡人為了避免矛盾,總是小心翼翼。最後,曹先生的母親忍無可忍,老兩口每天吵架。“現在家庭的氣氛實在糟糕,如果不是疫情,我們一家早就回去了。”曹先生無奈地說。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任盡說,每年春節一家子人聚在家裡,親密關係獲得鞏固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摩擦和糾結。尤其是今年,因疫情在家隔離,使得人們切斷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家庭成員接觸的時間長了,一些矛盾也出現了。

  老人看似固執,其實很脆弱,在近期的心理援助中,很多老人出現心理狀況,他們需要家人及社會的關注,指導心理抗疫。對老人來說,在特殊時期,經過緊密的互動,近距離的接觸,能夠增進親密關係;交流和溝通,能夠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愛順暢的交流和傳遞,共同面對疫情。因此,當老人出現牴觸和不良情緒時,作為家人和子女不能針對老人的表現,產生抱怨及不良情緒,這時家人需要理解老人對生理上衰老的擔憂和心理上的困惑。

  不少年輕人與老人打交道時,覺得老人比較固執,有時容易極端化。這是因為老人認為自己擁有相當長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經驗,不太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同時,老人感覺到了自己的衰老,他們更在意別人的評價等,內心變得敏感。更多的老人恐懼孤獨、怕被拋棄,尤其是在一些喪偶的老人或者空巢的老人中,表現就更為突出。大多老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太容易適應變化,所以,就看到了疫情下,一些老人出門不戴口罩等情況。這些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老人有渴望被關愛、被傾聽、喜歡敘舊、被接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當我們瞭解老人的心理特點及需要後,我們應給予老人賦予正面的意義,同時,理解老人的動機,比如老人希望見到老友敘舊等,既然不能相見,子女們可以幫助或教會老人通過視頻、語音的方式,與老朋友溝通聯絡。

  同時,老人需要尊重,讓老人亦師亦友,可能是子女要做的事,需要子女真正的把父母當家長、當老師、當朋友對待,這需要我們換位思考,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好,不是因為一方善於忍耐,而是善於理解,多傾聽老人的需求及表達,情緒得到安撫,更好溝通。此外,還要注意非言語溝通,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


嘻哈小成


父母的情緒還好吧,剛開始還沒有封閉的時候,我爸不願意帶口罩,後來見局勢嚴重了,也就自覺帶上了,社區的服務還比較到位,基本生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其實我覺得上一代人在這個時候比我們要堅強,因為他們都是從苦日子裡過來的,這些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反而我父母有種優越感,為啥呢?平時正常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落伍了,年輕人不需要他們,很少回家吃飯,平時有應酬,餓了有外賣,而現在回到家庭生活,他們的技能完勝我們,覺得很自豪,覺得他們有我們拿錢買不到的本領,就像我們每天在他們面前得瑟電子技能,他們終於可以顯擺灶臺技能了,我覺得我父母情緒挺愉快的


要說不良情緒,也是有的,一家人在一起關時間長了,會互相看不順眼,平時可以一走了之,現在不可以,所以還是得相互忍讓包容,疫情當前,共克時艱,無論是老是小,互相理解包容是唯一的解決之法,凡事兒往大里看看,不要糾結於自己的小情緒


最後說一句,真心覺得情緒這事兒只能靠自己安撫自己,別人幫不了什麼,正確對待吧


流年夕舞


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的母親在35歲時,我的父親就工亡了。那時的母親一個人養活我們兄妹三個,如今30年過去了,母親不但沒有被生活和困難壓倒,而且愈加的跟上了時代的節奏。

但我們做子女的知道,母親付出的艱辛遠不是外表上那麼簡單;所以,在疫情期間,為了撫平老母親對外面形勢及兒孫的擔憂,一大家人在確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都儘量陪著老母親。

一是投其所好。老母親愛做飯,我們就陪著她做各種新穎飯菜,這樣老母親有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而我們也得以品嚐她的手藝。

二是強化親情。這方面,小妹做的最好,通過微信等,打著請教的旗號來逗老母親開心,時不時的小幽默、小笑話、小表情,就足以讓老母親開心一天。

三是親密接觸。這主要是說我們的小寶貝——才過兩歲生日的小侄兒,一老一少每天膩在一塊,老的付出是累並快樂著,完全沉浸在隔輩親的幸福時光裡。

總之,個人認為,陪伴才是最好的撫平老人情緒的最佳途徑。


一路迷城


武漢開始封城後我爸並不在意,剛開始他天天都出去散步,我媽他們怎麼勸都不聽,我知道後打電話給他,並沒有勸他不要出去,只是跟他說苗苗(我女兒)的爺爺從封城後就一直呆在家裡,有時我們跟她爺爺說可以戴著口罩在小區內走走,但她爺爺不願意,她爺爺說自己年紀大了不在意會不會感染,但家裡有兩個小孩子,就怕萬一連累到全家人。說完這些話又跟他說說笑,聊聊其他的家常。後來聽我弟弟說他也不出去了。


婧蘊


就我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說。我的家鄉正是這次疫情比較嚴重的湖北黃岡,但我是遠嫁河南南陽,本來準備大年初一早上驅車回家過年的,但年前的幾天和家裡人電聯繫時也有說到這個肺炎,突然武漢封城,所以又打電話讓我們暫時不要回去,接著後來各處道路都封了。

所以我們現在是隻能天天電話聯繫,幸得弟弟和妹妹都在年前已回到母親身邊。這期間一直都是相互叮囑相互牽掛的。

其實子女安撫父母時,父母何嘗不是子女的堅強依靠呢。冫


老白家生活記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標準,因父母的年齡、閱歷、接受事物能力等等諸多因素,使說服工作說易也易,說難也難!

根據自家的情況而進行,我老媽82歲,小學三年文化,但老人家很聽話。老媽說我不重要,不要傳染我女兒,因此就宅在家裡不出去,原來是每天必出去運動逛街買菜,現我都是網購,每天陪其追劇,《遠方的山楂樹》《紅鯊突擊》。

我的一位同事說,你老媽真理得請,說他老爸老媽就是不信!難啊!因人而異吧!


三知五行


老人看新聞和手機,看到每天都有人死去,內心有悲傷惶恐。醫護人員身穿那麼多層防護服,忍受工作的種種不變,疲勞作業還依然被感染,也很心疼他們。還對我說了1960那個庚子年,全國人民捱餓的歷史情景。可見庚子年於家於國都是坎啊。

為了讓老人以平常心渡過疫情期間。就要恰當的分散她的注意力。每天陪她聊天。在此期間,本不該娛樂,但是看著她每天擔憂國事,盼著疫情早日平息。為了緩解他的心境,也會建議她看頭條及各種小視頻。昨天給她推薦了頭條的美食欄目,有個炸麻花的視頻。因為他經常給我們炸麻花,這次我還親自做了,但是媽媽說油麵都擀破了,容易炸壞。結果千層麻花哪裡都好,就是入鍋時油麵滲入油鍋,品相不好看了。

因為防控形勢非常嚴峻,為了不讓她擔心,我們很少對老人講過於具體的本地新聞情況。

平時工作忙,也很少在家陪伴老人,現在家人每天都在一起,在這個“難得的假期”裡能承歡於膝下,讓老人享天倫之樂,也是孝敬父母的好時節。

下面請大家看看我下的麻花,第一次做,品相不好,朋友圈都沒敢發。[捂臉][捂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