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新路


“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新路

沙漠都江堰生態綜合治理體系工程黏土固沙防護屏障


日前,“‘一帶一路’與綠色發展論壇——‘沙漠都江堰’到沙產業崛起” 在蘭州大學逸夫生物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專家們高度讚揚“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為治理荒漠化探索出新路。

此次論壇由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甘肅省科技廳、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由甘肅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敦煌飛天生態產業有限公司(即沙漠都江堰)、沙漠都江堰院士工作站、甘肅建投新能源科技責任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國務院參事、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中科院院士、沙漠都江堰院士工作站首席專家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伊朗農業與自然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貝赫魯茲.安博普等,應邀出席了論壇會議。

“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新路

“沙漠都江堰”負責人何延忠


此次論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展開了深度討論,特別是圍繞“‘沙漠都江堰’到沙產業崛起”的生態建設主題,討論沙害、防沙、治沙、用沙等相關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發表了《草地農業與綠色發展》的主題演講,對沙漠都江堰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建議和意見,為敦煌市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甘肅省敦煌市被中國庫姆塔格沙漠三面包圍,沙化侵襲嚴重,又南靠祁連山,每年汛期都會受到祁連山北坡肅北和阿克塞洪水的威脅。“沙漠都江堰”是敦煌防風固沙生態治理工程,是甘肅進行荒漠化治理的典範之作,利用黏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形成防風固沙荒漠化治理的三道屏障。

歷盡數十年艱辛,工程浩大,曾移動沙丘石山500多座,開鑿挖運分洪河道13條,拉運沙石料一億多立方米。生態治理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把吞蝕陽關危及敦煌的沙漠推後5.6公里,為我國乾旱地區內陸河流域生態修復創建了一個新模式。

“沙漠都江堰”工程疏導洪水、滲透洪水、過濾洪水、利用洪水,化害為利,擋住了沙漠東進的步伐,保護了敦煌。據“沙漠都江堰”負責人何延忠介紹,工程還曾分流特大洪災泥石流,避免了毀滅性的災難,使陽關古城消失的悲劇沒有重演。

專家學者還就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綠色生產、綠色思維方式、綠色生活習俗廣泛研討,並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意見和建議、辦法和措施。

論壇過後,國務院參事、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還專門赴敦煌飛天生態產業有限公司蘭州本部視察和指導工作。他高度讚揚“沙漠都江堰”的治理沙漠化新模式,並期待將將治沙產業進一步高端化、產業鏈化,實現區域共贏和協調發展。(來源:中國日報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