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前引

成化五年冬,延绥巡抚王锐急奏朝廷,以蒙古阿罗出部入居河套,威胁北部边镇为由,请朝廷增派大军支援。

成化天子闻讯,即命巡抚宣府的右副都御使王越率军前往延绥相机围剿。兵到榆林的王越分兵三路,力战鞑靼多有斩获,但在王越将要回师宣府时,延绥又重新告警。

鉴于阿罗出部扰边不止,成化六年三月,皇帝又任命王越参赞军务,与总兵官朱永一道往延绥备虏。

虽然明军在王越的统筹下,布置得当,于开荒川大破敌军,阿罗出中流矢逃遁,可盘踞在河套的鞑靼大军并未伤筋动骨,依旧四出掳掠。

王越建议朝廷发大军"搜套",驱逐盘踞在河套的鞑靼部众,如此可一劳永逸。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只是此时大明国内荆襄流民起义方兴未艾,根本无力调遣大军"搜套",此议只能暂且搁置。

到了成化八年,荆襄乱平,国内局势稍安,成化天子不再等待,发八万京营大军征讨鞑靼,为了支持大军收复河套,成化帝下了大决心,他诏令河南、山西诸府输饷,不够则预征明年租赋。

可尽管如此,盘踞在河套的鞑靼兵强马壮,八万京营协防各地尚且捉襟见肘,更遑论主动出击进军河套之地了。

成化九年九月,总督延绥军务的王越趁鞑靼大军掳掠秦州、定西之机,抽调精锐骑兵,长途奔袭鞑靼在河套的老巢,取得了红盐池大捷,损失惨重的鞑靼人相顾痛哭,为此胆寒,渡河远遁,不敢再居河套,大明的北方防线这才暂时安定下来。

从明朝中期开始,河套问题一直都是威胁北部边镇主要源头所在。自成化时期明廷收复河套后,到了弘治时期复失,为此明廷围绕河套的战事不断,直到隆庆和议,北疆才归于平静。

那么明廷为何要屡屡对河套进行搜剿,河套一带怎么就演变成明蒙争夺的焦点,其中的缘由何在?就此问题笔者与各位读者略作探讨。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河套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通常来说,河套的地理范畴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与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因黄河流经此形成一个大弯区,故名"河套"。

在《明史》中也有关于河套的地理区划: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榆林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

黄河三面环绕,使得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可耕可牧,有谚语就曾赞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秦统一六国后,在赵国云中郡的基础上,又设九原郡,迁徙三万户至此,河套地区才迎来大开发。

到了汉朝,汉武帝击败匈奴,又在河套地区增置朔方郡、五原郡,河套开始成为中原王朝屯田、养马、防御和进攻匈奴的桥头堡。

也正是秦汉时期的移民开发,河套地区人口才稠密起来,农业也快速发展。《后汉书》中就曾如此描绘: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但汉末之际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羌等族相继入驻河套放牧,中原王朝对河套的开发暂时中断,之后南北朝时期虽有小规模恢复,但一直到隋唐之际,河套才迎来第二次大规模开发。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于河套地区设立灵州、盐州、夏州、丰州、胜州等州城,为了巩固边防,隋廷立天德军、振武军、单于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强大的武备令突厥人不敢南下牧马,为朔方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河套地区又重新得以开发兴旺。

唐朝建立后,继续对河套地区开发,既大规模屯田,又设官营的养马监牧,繁盛畜牧业,有力保障了北部疆域的稳定。

只是唐代以降,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西北部的战略地位下降,中原王朝对河套之地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等明朝建立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明初的北部边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防备蒙古卷土重来,在北部边疆部署重兵防御,自东而西起建立了以辽东、大宁、开平、兴和、东胜为中心,加之西北的宁夏卫、兰州卫、凉州卫、甘肃卫等卫所的万里防线。史称:"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

尤其东胜卫是直接控制河套地区的主要卫所。

东胜卫北倚阴山,南临黄河晋陕狭谷,西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是出入河套东北角的要冲地段。它东联开平、大宁,西联贺兰山、甘肃,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如此以来整条北部防卫体系在东抵御兀良哈,在中部防备瓦刺,在西则于鞑靼相抗,这就使得大明北部的边防东西呼应,面面俱到,保证了国防安全。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同时为了安定北疆,确保皇族牢牢掌握军权,在这些防御体系之上,朱元璋又设置塞王边防政策。

朱元璋封肃王于甘州,庆王于宁夏,代王于大同,谷王于宣府,宁王于大宁,辽王于广宁,燕王于北平,如此一来"凡有不廷,命诸王讨之",边关安定,三十余年胡马不敢南下。

但尽管朱元璋很满意自己精心设计的北部边防策略,可朱元璋去世不久,靖难之役的爆发,让这个防御体系出现大的变动。

大宁都司诸卫所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内迁保定,东胜诸卫也相继内迁,北部两个重要的都司卫所撤回内地,使得原本遥相呼应的防御体系出现两个大的缺口,进而引起连锁反应,扼守蒙古高原的开平卫孤立无援,后来也不得不内撤,如此一来,北部防线退回长城一带,河套地区也因此空虚,吸引草原各部垂涎,纷纷南下,极大威胁明廷北部安全,此地也演变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战略地位激增。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明廷为何内迁北部卫所

明成祖朱棣将大宁、东胜内迁,造成长城以北数百里出现真空,以至于北部防线也不得不做出调整,永乐以后,大明的北方防线呈现逐步内缩的趋势,等到土木之变,边防危机严重,北边险要之地尽失,河套的得失开始成为影响北方边镇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

那么明成祖为何主动放弃大宁、东胜险要之地?难道真是传言所说的,明成祖为了酬谢朵颜三卫襄助靖难之功,才弃守大宁,造成了之后的连锁反应?

作为一代大帝,杰出的政治、军事家,明成祖的当然不会如此短视,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据贾敬颜教授在《明成祖割地兀良哈考辩》一文中考证,朵颜三卫虽有可能参与靖难之役,但明成祖酬功兀良哈却是无稽之谈,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引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查阅此文。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那么既然不是明成祖酬功兀良哈,那么为什么放弃了大宁,并在之后又放弃了东胜?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军粮供给困难造成的。

终明之世,大明王朝一直是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的气候要比前代恶劣不少,这就严重影响了北方边镇的农业产出。

洪武二十年时大宁守将还曾言大宁一地储粮足够边用,可洪武二十二年开始粮食就开始不足,东胜卫也是差不多情形,单一的屯田支撑不了边关数以万计的人马日常消耗,必须由内地供给支援。

衣食供给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是相当巨大,而且大宁军民在靖难之战中是朱棣依靠的主要力量,战后消耗严重,军屯严重破坏,想要恢复到洪武旧况,其财政压力自然更加令明政府难以承受。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随着北平由军事重镇升格成为大明新首都,庞大的粮食消耗又使得大宁卫的重复旧观一拖再拖,最终只能回迁内地。

还有一点,明成祖将北平定为新都,改变了洪武时代的北方边防策略,回撤大宁、东胜两卫,全力供给留置在蒙古草原南缘的开平卫,以此作为跳板,只要有不臣服大明的部落,便率大军大规模进兵草原,予以沉重的军事打击。

正是明成祖这种"肃清沙漠"的军事策略,又进一步使得明成祖放弃原有的大宁、东胜两卫复置的可能。

百年战争:河套一地为何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


但后世之君难有朱棣这般雄才大略,宣德之后大军出塞的盛况已经绝迹,后代君主都无力远出,如同孤岛般的开平卫在缺少大宁、东胜两卫的策应,存在的作用就只剩下耗费粮草,于是也不得不撤回内地。

蒙古部族逐渐南下,进入大宁、河套驻牧,直接威胁大明长城以北的安宁,如此严重的危机之下,使得河套之地成为明蒙双方争夺的焦点,这样反复争夺交战的混乱局面,直到俺答封贡后才有所改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