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两国战争进入倒计时。

公元1842年6月14日、15日,英军轮船朝吴淞口西炮台和东炮台驶来,清军将士默默地注视着英军的表现,但是没有开炮;英军轮船驶近炮台近旁停下,开始设置浮标,勘测清军炮台前面的水位深度,并且在准备进攻时碇泊船舶的地方设置浮标,这时英军轮船全部在中国清军的炮火射程之内,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清军将士没有发射一颗炮弹,而是朝着英军轮船大声呼喊,发出三次嘲笑的大声欢呼;英军轮船上的士兵见此情景,也高兴得大笑不止。

公元1842年6月16日,即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必须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上海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历史的剧变,往往是在某一时刻爆发,是由某一种力量或某几种力量的聚合产生的能量所引爆的;爆发的那一天就成为历史的分水岭,并且永远铭刻在史册上。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6月16日清晨,英军海军司令巴加站在“皋华丽”号旗舰指挥台上,发出进攻的命令。随着三发信号弹直冲云霄,英军舰队排成一字长蛇阵,20余艘舰船载运地面部队2000人,分别进攻东、西炮台和吴淞口内清军水师。“皋华丽”号等3艘重型军舰正面进攻西炮台;“摩底士底”号等4艘轻型军舰突入黄浦江进攻西炮台,并对吴淞镇和东炮台实施攻击,其目的是掩护英军于吴淞镇附近登陆。

在吴淞口西岸,“陈”字帅旗迎风飘扬,陈化成身披胄甲,举起望远镜观察吴淞口外的茫茫大海。他突然发现,就在大雾弥漫的长江口,出现一团飘动的黑烟——那是乘着大雾来偷袭吴淞口炮台的英军舰队。陈化成挥动令旗,立即下令各炮位准备迎敌。当两艘重型英舰进入西炮台附近水域时,陈化成下令开炮阻击英舰。清军的炮弹向英国兵舰雨点般地飞去,几乎与此同时,清军水师的14艘同安霆船、5艘大型明轮船、5艘火攻快船冲出芦苇荡,朝英军军舰冲上去。

英军大炮还击了,一阵猛烈的轰响,炮弹铺天盖地倾泄过来,清军水师船队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清军水师每艘船仅有二至三门铜炮,每发一炮大约需要20分钟,不但开炮速度慢,而且面对船体高大的英舰,发出的炮弹几乎没有命中目标的。几个回合,一些清朝水师船掉头逃跑。英军舰队大炮更加猛烈地轰击,清军水师船除2艘船速较快的侥幸逃脱,其余船只均被英军的炮弹打了个稀巴烂,东倒西歪地沉入水底。

陈化成挥动令旗,一排炮弹从各个炮位发射出去,不少炮弹落在英军兵舰上舰舷上,发出剧烈的爆炸声;有的炮弹落在附近海里,激起冲天水柱。

炮声轰鸣,烟雾弥漫,双方大炮互相对射了近两个半个小时。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爱尔兰第18团掷弹兵连中尉军官穆端(Alexander Murray)参加了吴淞口战役。1843年,他在伦敦出版《在华战役记》(Doing in China)。这位军官这样回忆当时的吴淞口作战情景:

6月16日,早晨5点半左右,英军所有轮船一起出动,拖曳战舰到达各个指定阵地,准备进攻炮台。“西索斯梯斯”号拖曳旗舰,“谭那萨林”号拖曳“布郎底”号,“复仇神”号拖曳“弗莱吉森”号,“伯鲁多”号拖曳其他的舰只。开战后不久,我们看到装有28门炮的“北极星”号到达了,于是“谭那萨林”号将“布郎底”号摆好位置后,就去拖曳“北极星”号,使它及时地参加战斗。

中国军队首先开火,而且始终打得很凶猛,我方战舰在指定的地点停妥后开始还击;双方连续炮战达两个半小时。我们坐在船尾楼上,一边观看这美妙的景色,一边喝着咖啡;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中国人作出那么好的抵抗。

……

我方舰队自从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我军旗舰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三炮;“布郎底”号被击中14次,希威特海军中慰在甲板上被一颗炮弹击中而阵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11次,其他舰只也被击中多次。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伤亡的人数竟那么少,这是很异常的。我军在船上阵亡的共二人,受伤的有25人。

这位中尉军官穆端的追忆,给我们还原了当初的双方作战情景。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在两个多小时的炮击战中,清军向英国军舰发射了1000多发炮弹,英军舰队没有一艘兵舰被击沉,但却蒙受了很大损失。自从和中国军队作战以来,海军司令巴尔克遭遇到了最为猛烈的炮击,他大感意外,大声命令停止进攻,立即撤退。

“皋华丽”号旗舰首先迅速后退,率先退出了清军大炮的射程,其他英舰纷纷跟进,两军第一场激战暂告休战。

吴淞炮台守卫战初战告捷,清军阵地上欢呼声响起,不绝于耳。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两江总督牛鉴

补充一段插曲:两江总督牛鉴一大清早获悉英军向吴淞口进发,赶紧派人前往西炮台传令退兵,结果遭到陈化成的严词拒绝。牛鉴又派第二个使者前往,陈化成拒而不见。牛鉴又派督标营参军张良生到西炮台传令退兵,张良生央求道:“念末将能回去交差,还请军门大人收下令箭。”陈化成拿过令箭,一折两断,愤怒地说道:“我陈化成出生入死必十年,今日若接受退兵投降之令箭,岂不被人笑话?”张良生只得离开。这时,他看见英军军舰掉头离去,清军将士们跳跃狂欢,于是马上赶回去向两江总督牛鉴报捷。

英国海军司令巴加率领舰队撤退后,召集几位舰长商量对策。“摩士底”号舰长华生表示:“吴淞要塞的炮火,主要集中在西炮台,东炮台方向的炮火少有威胁,我们应兵分几路,各个击破。”巴加打开军用地图仔细察看,发现首战因为正面进攻吴淞口,舰队全部暴露在西炮台的火炮射程之内,所以才蒙受严重损失。应该分兵几路出击,一路兵马重点进攻西炮台,另一路兵马进攻东炮台,再派军舰直驶县城西面的小沙背,从侧面迂回进攻。只要有一处取得突破,中国军队的守势就会改变,战局就会完全改观。

威廉•巴加司令下令各舰待命出击。

陈化成看到将士们因初战告捷而欢呼雀跃,他脸上也绽开了笑容。可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英军强大威武,肯定会更加猛烈地回击。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要抵挡住英军的第二波进攻十分艰难。陈化成告诫部下:“刚才交战,只是小胜。英夷元气未伤,其突然撤退,决不会甘休。英军作战,素来阴险狡诈,我等万万不可轻敌。”

这时,部将前来报告,英舰又来了。

陈化成举起望远镜,发现一群英舰黑压压地扑过来了,英军作战阵势大变,没有先前的一字长蛇阵,而是分散着奔向各个目标。陈化成吩咐将士们全力以赴投入战斗。

英国海军司令威廉•巴加站在旗舰上用望远镜观察四周,发现远处江堤上有一支队伍朝着西炮台方向前进。他把望远镜递给华人翻译,翻译察看后说,队伍前面是举着旗、幡的仪仗队伍,紧接着是官轿,那是中国大官出巡的阵势。

威廉•巴加司令下令开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许多大炮的炮口对准了江堤上那支队伍。

原来,两江总督牛鉴听到英军败退的消息,不由得喜出望外,急令打开宝山县南门,摆出总督仪仗,鸣锣开道,前往西炮台督阵。他行进了3里路,突然看见雨点般的炮弹呼啸而来,落地爆炸,火光耀眼,浓烟一片。牛鉴总督大惊失色,匆忙从官轿中逃了出来。他看见前后队伍都乱成一团,四处溃散;河南参将陈平川带着护兵赶过来,护送牛鉴总督逃回宝山县城。两江总督牛鉴被英军的大炮吓坏了,担心待在宝山不安全,命令立刻前往嘉定,同行的还有宝山县知县周恭寿及2000余名守城官兵。一路上,官兵浩浩荡荡前行,不过他们并不是奔向战场,而是朝着战火燃烧的相反方向逃窜。战舰上的英军朝着这支溃逃的队伍指指点点,嘻嘻哈哈地大笑,有英国士兵把这场面记录下来,战后投稿给英国报社,文章引得英国读者开怀大笑,此是后话。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吴淞口战火还在燃烧,英军“阿尔吉林”号和“麦都萨”号等战舰朝小沙背防区杀来。小沙背防区距宝山县城仅1.5公里,防御阵地是一段配有30多门大炮、5000多枚炮弹的海塘。驻守小沙背防区是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看到英舰威风凛凛地驶来,听说牛鉴总督已经逃走,他命令兵马撤退进入宝山县城。

英军不费一枪就占领了小沙背防区。

英军战舰驶向东炮台,轰!轰!轰!炮弹向东炮台飞来,仿佛一阵暴风步骤雨从天而降。先前英军进攻的时候,守卫东炮台的崔吉瑞参将指挥官兵朝英舰开炮,当英舰紧急撤退后,他就和将士们喝酒畅饮庆贺,正当崔吉瑞参将喝得酒酐耳热之际,不料英军又杀将了回来。这时,崔吉瑞参将已经知道两江总督牛鉴撤出县城逃往嘉定、驻守小沙背的王志元退入宝山县城,于是,他下令守军全部撤往嘉定。

就这样,小沙背阵地与东炮台阵地先后落入英军之手。

整个吴淞要塞,只有陈化成指挥的西炮台独立江畔。

陈化成神情悲愤而决绝。部将刘国标已经报告:两江总督牛鉴跑了,驻守小沙背的王志元跑了,东炮台守将崔吉瑞跑了,东西两炮台互相呼应的优势完全丧失,西炮台赤裸裸处于英舰炮火射程之内。更有恶劣的消息传来,英军已在宝山登陆,很快就会从陆路包抄过来,西炮台面临腹背受敌的生死威胁。

英国军舰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了西炮台,大军压境,胜利无望,西炮台的清军士兵开始逃跑。陈化成一边指挥炮战,一面阻止士兵溃逃。参将周世荣力劝陈化成赶快撤兵,陈化成拔出佩剑, 怒斥周世荣,可是周世荣还是带着一些士兵悄悄地逃走了。

西炮台士兵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逃跑,守备韦应福高呼:“武官临阵,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怕死开逃还算是武官哩。”把总许攀枝跟着呼喊:“主将陈公平时和我们共饮食,同风露,他求于我们的唯有此一时,谁敢退却一步?”

但是,兵败如山倒,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无法阻挡,最终西炮台只剩下80多个官兵。留下的官兵置生死于度外,拼命向英军开炮。一位炮手倒地阵亡,陈化成冲上亲自点烧火药向英军开炮。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参加作战的英国军官康宁加木事后回忆道:“其中有一个特别使我注意的人,一位上等人物,显而易见是有职位的人,……他在鼓励手下的兵士,是特别活跃而且热烈,……我们不知道他所戴的顶子究竟是什么颜色,因为他受了致命的伤后,就把帽上的顶子扯下来,扔到深水池子里。”

英国军官叙述的“有职位的人”就是陈化成。

无独有偶,参战的英国海军舰长利洛(Grannille G.Loch)战后著有《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一书。他对于6月16日吴淞口大战是这样纪录的:有一座炮台,其中所有炮眼都被击毁,大炮也都几乎全部打坏,但我们还看到一个中国兵站在城垒上,在“布郎底”的密集炮火下,不断地挥动着旗帜。

这位英国舰长纪录的”不断地挥动着旗帜”的人就是陈化成。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陈化成

由于有陈化成将士的冒死抵抗,西炮台在血火中仍然屹立着。

英国军舰继续猛烈发射炮火,在一阵阵呼啸声中,海塘上的碉堡也有人称为土堡的被炸掉一大半,西炮台残存的一些碉堡里只剩下几十个将士。这时,有部下牵来一匹马,恳求陈化成撤退,陈化成怒斥道:“即使剩吾一人,也甘愿与炮台同在。”

战火继续燃烧,英军几艘轻型战舰逼近西炮台,许多英军士兵端着洋枪登陆,呐喊着朝守军陈化成将士冲了过来。部将徐大华单腿跪地,含着热泪对部将刘国标说:“刘将军,我徐大华死而无怨,但求你千万把军门大人背下去,决不能让他老人家落入夷贼之手。”徐大华说完拔出佩刀,大声喊道:“弟兄们,快杀洋鬼子,冲啊!”十几个受伤的官兵,强忍伤痛,举着大刀扑向英国士兵。徐大华中弹无数,最后高叫一声:“刘将军,我先走一步了!”他将大刀对准自己的脖子猛地一挥,一股鲜血喷涌而出,随后倒地而亡。

在激烈的生死对决中,陈化成被洋枪击中右臂,鲜血直流,昏倒在地。部将刘国标将陈化成背到炮台后面的碉堡里。很快,陈化成苏醒过来,他让刘国标把自己扶起来,朝北而跪,喃喃说道:“微臣虽有心杀贼,然弹尽援绝,回天无力,致使垂成之功,毁于一旦,自知有辱皇恩,无颜面见圣上,更无颜回见江东父老……”话未说完,他就昏死过去。

刘国标拼命摇晃着陈化成的双肩,连声呼道:“陈大人醒醒!”

陈化成终于睁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刘将军,求你再帮我一把,将我的头盔掩埋掉,把我的头砍下来,和我的尸体一起扔进江中,以免遭逆贼凌辱……”说完,他双目圆睁,口喷鲜血,倒地而亡。

刘国标迅速将陈化成遗体背到炮台附近芦苇丛中掩藏。

面对生死考验,有的人显得软弱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如两江总督牛鉴等清朝官兵的溃逃,尽管他们曾经英勇,曾经优秀。人与人的优劣区别,往往决定于关键时刻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依赖于平时的素养,依赖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性。陈化成等将士,一群中华儿女,为了守卫国家的疆土,舍身取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壮丽悲歌,为我们这个懦弱的民族树立了英勇的标杆。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英军占领了西炮台,随后占领了宝山县城,东炮台也被英军两艘轮船上的陆战队占领,来自异国的英军发出一阵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英国军人穆瑞在其回忆录《在华战役记》中这样描述:“我们一直等到战事全部停止后始行登陆,而且未发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吴淞镇。第18团沿着炮台前进约3英里,没有发现任何敌人。”

震惊世界影响历史的吴淞口之战就这样结束,清军惨败,英军完胜。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6月16日晚上,英舰“戴窦”号护送运输船队,载着从印度抽调来的英军2500人到达吴淞口外。17日、18日,从英国和印度又开来一批增援部队。英国兵力更加壮大,兵舰如云,将士如林,蔚为壮观,可是他们已无用武之地。英军并没有趁热打铁,杀奔上海县城,而是按兵不动,仍然停留在吴淞口、吴淞镇一带。17日,英国海军舰长利洛陪同海军总司令威廉•巴加到东炮台一带视察。18日,英国海军舰长利洛陪同陆军总司令郭富上岸视察,他们冒着炎热的天气,徒步10英里从宝山走到吴淞。郭富总司令每经过一个英国士兵岗哨,就吩咐他们站在阴凉的地方,尽可能避免烈日照射。

“我们走过的防护堤是用齐整的花岗石砌起来的,结构坚固……我们走过的地方,有好几具尸体,还看到一个受伤的士兵,正在挣扎着爬到到河岸上来。一颗葡萄弹击中了他的膝盖,穿过了他的臀部。这个受苦的人忘记我们是他的敌人,向我们哀求援助。我们将他抬到一个急救站,给了他各种必需要照顾。”利洛舰长事后回忆道。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经过短暂休整,6月19日,英军水陆两路进攻上海县城。英军第18团和第49九团以及炮兵、工兵分队共千人由吴淞南下,另外八九艘舰船溯黄浦江而上。海军司令威廉•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领10余艘舰船,沿着黄浦江前进,停泊于十六铺附近。“北极星号”、“摩底士底号”等8艘战舰和轮船,载着士兵在黄浦江上行进,停靠在南码头;蒙哥马利中校率1000多名陆军从陆地上向上海县城进军。英国士兵到达上海县北门口时,看到城门口仅有两门大炮,城门口没有一个中国士兵。两三名英国士兵爬进城墙,打开城门,其余的英军士兵涌入县城。他们这时才知发现,中国清朝政府官员早已离开了县城。英军占领苏松太道道台衙门和上海县衙门,威廉•巴加和郭富的司令部设在九曲桥畔的湖心亭内;英军三个团驻扎在城隍庙和其他民房里。

先前,在英军进逼吴淞口的时候,负有守土之责的清朝大官苏松太道巫宜禊见势不妙,从上海县城取走了银两、军火和文卷等,说是解送松江府城,就迅速离开了上海县。上海县知县刘光斗等人临危不惧,在县城积极布置兵马。他们在离县城5里的李家厂炮台进行防御和抵抗,结果英军炮声一响,清军的炮台立刻被炸毁,清军士兵惊慌败退。刘光斗知县觉得无颜见人,于是投水自尽。他在水中漂浮着,漂到下游被人救起,方才留下一条性命。典史杨庆恩知道英国要进攻县城,并且料知县城不保,觉得再无颜面见人,在深夜来到黄浦江边,呼唤船夫摆渡过江,当船摇到江心时,杨庆恩整衣正冠,跃入江中。第二天,他的仆人在南码头附近寻到了尸体。

英军进入上海县,发觉治安非常不好。6月16日上午,中英两军在吴淞口激烈交战的时候,上海县城的老百姓已经开始逃难;到了下午,吴淞口失守的消息传来,老百姓更是一路狂奔,朝城外逃窜。可悲可恨的事情发生了,不少成群结帮的匪徒,趁机抢掠商家财产,抢劫老百姓财物,逃难人群中不时传来叫爹爹寻妈妈的呼喊声,其情状十分悲惨。

参加进攻上海县城的英国军人奥特隆尼(John Ouchterlony)在他所著的《对华作战记》(The Chinese War,1844年伦敦出版)中记录道:

“当天指定部队的驻扎地点,立刻采取禁止抢劫的措施。但是中国的下层社会,一有抢掠财物的机会,就可以无所不为。这时抢掠者已拥到这个地方,显然他们早已有一时期盘据在这里,因为我们发现许多高大住宅门户洞开,洗劫一空。我们费了极大的力气,派了坚强的队伍连续在各处街道往来巡逻,才把这个城市保存下来,使它不致因火灾和暴徒的横行不法而全疖毁灭。”

为了制止中国匪徒歹徒的抢劫,英军入城后立刻发布安民告示:

“大英国大宪谕上海居民知悉:照得本国与百姓,毫无战意,最可彼此和睦,广开通商之路,大有益矣。但大清官不要议和,是以有衅端也。此次本地匪类,乘机抢夺官民,诚属痛情甚矣。此后该匪再敢抢劫,本官宪从重治罪,不稍宽贷。”

江苏巡抚程矞采在向朝廷的报告中说,英军在宝山、上海两县“掳掠无多,并无伤人及奸抢妇女之事”。然而,在汗牛充栋的教科书和书刊上,都有英国进入上海城后奸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的记载,纪录此说备考。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英军进驻上海县三天,6月22日,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到达上海。他立即下令沿江而上,进攻南京。于是,第二天6月23日,英军全部撤出上海、宝山两县,重新集结于吴淞口,准备沿长江北上,目标直指南京。英军以占领上海县城5天计算,向清政府索要30万银元“赎城费”(一说50万),这笔钱后来计入《南京条约》的赔款之内。

英军撤退了,清朝大小官员大摇大摆地回来了。6月27日,苏松太道巫宜禊返回上海,官府重新开始对外办公,一切恢复了正常,好像并没有发生过战争一样。

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上海战役宣告结束。

英军在吴淞口停泊着,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12艘、轮船10艘、运输船51艘和士兵7000人,从上海出发,浩浩荡荡直奔镇江。7月15日,镇江失守。8月4日,英军舰队抵达南京江面,架起大炮,宣称开炮攻城。

清朝政府道光皇帝慌忙派遣耆英为钦差大臣赶到南京求和。

1842年8月29日上午11时,耆英、伊里布、牛鉴等清朝钦差大员,先后登上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英方取出4份用汉英两种文字缮写的条约文本,耆英、伊里布、牛鉴和英国璞鼎查分别具印签字,这就是著名的《南京条约》。随后,双方代表来到前舱,举杯庆贺条约订立。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宣布:清政府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银元;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即清朝对外的主要贸易制度并准许英商进入中国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第2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请注意,条约上写着“大皇帝恩准”呢。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英国代表与清朝政府继续交涉,商定具体实施细则。《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1843年7月22日,中英政府公布施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至此,为期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结束。

说来有意思,清朝政府给予英国五口通商等承诺,都是半个世纪前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提出的要求。当年,乾隆皇帝对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诉求,不予谈判,并傲慢地对英国使团限时离开,如今在英国的炮火之下,对英国提出的比50年前更多更高的诉求,全部一口答应,而且还同意赔偿巨额钱款。专制政权所做的一切,从来是为了自身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尽管口头上总是国家复兴和人民福祉。专制政权只要能够维持住专制政权,什么国家的利益都可以奉送,什么样的人民都可以抛弃。专制政权独裁者只会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低头,他们在狼的面前始终是羊,而在羊的面前永远是狼。

看见英国获得巨大利益,美国和法国不甘落后,先后找上门来,要求同样享受英国获得的权益,清朝政府一概予以同意。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10月24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的法国战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在这两份条约中,清朝答应美国和法国享有英国在中国的权益。

中国的对外开放之门敞开了!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