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哪些實踐契機?


“停課不停學”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哪些實踐契機?

2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對堅持做好疫情防控,維護廣大師生健康安全,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蔓延局面下的教學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責任主體,從國家層面為各地“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多方面的資源。當前的任務重點是,在不得不居家教與學的情況下,把這件事辦好。

“停課不停學”是危機應對方案不是被動之舉,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抓住契機,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停課不停學”是指學校課堂教學暫停而學生學習活動沒有停止(或不能停止),是一種更廣義的學習。學生可以在延期開學期間,居家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這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時間,而且也會對青少年在危機時期的心理調節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於每個學生的年齡、家庭條件不同,自主性和自學能力不同,這樣的學習活動需要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

實施這一危機應對方案,不應把它作為被動之舉,而應該利用這一難得的實戰機會,把危機時期的學習與教學模式改革這一長遠任務結合起來。

這次危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哪些實踐契機呢?從學生角度,把這場危機應對的過程引入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活動之中,提供了學生結合親身經歷的學習情境和學習資源;提供了師生分離的遠程學習體驗,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從教師的角度,失去面對面維持課堂學習紀律的條件,提供了更多思考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有效性和針對性的空間。從教育行政部門的角度,提供了在難以實施“統一標準”“統一步調”條件下,以治理的方式,組織學校、教師和相關社會力量,群策群力探索新型教學模式,保證有質量學習活動的重大契機。

“停課不停學”重要的是“學”,需要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停課不停學”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學。在教師不能及時、全員得到教學反饋的條件下,最大限度保證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學能達標,這是對教師能力和課堂教學方式最大的挑戰。目前,一些地方的在線教學採用實時統一講授方式,雖然具有受眾規模大,對老師教學習慣改變不大等優點,但這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任課老師在線直播與學生交互的方式,雖然縮小了學生規模,提高了互動的可能性,但教學和技術的雙重壓力,使多數教師難以應對自如,影響了教學效果。

如果把“停課不停學”的重點放在“學”上,則可以創新教學模式,使師生和家長走出困境。首先,老師要從知識的提供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如為學生提供導學案和1—2個相關資源;其次,教學活動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指導,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包括學習時間、學習資料和自我檢測等),在教學設計上預留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再其次,充分利用已有豐富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在有價值信息中學習的能力,減輕教師製作課件和錄課的負擔。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實現多樣化優質教學資源與個性化學習結合,真正通過學校、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支持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提高特殊時期在線教學的質量。

呼喚教學組織重心下移,鼓勵“一校一案”“一班一案”“一師一案”,通過學校和老師將教學各環節落實落細。

教學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因此,通過學校、老師、家庭和學生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在遠程條件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學習。為此

需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第一,學生學習與教師學習的關係。“停課不停學”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有賴於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應注意雙師模式的應用,充分發揮本校教師在學習指導和交流反饋方面的作用,這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廣大教師也要學習,通過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提升信息素養和學生學習指導能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精神投入這項工作。教育部已聚集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平臺能力和優質資源積澱為各地各學校、老師們的教學組織提供了重要資源支撐,當前需要重點支持和鼓勵教師最大程度指導學生在獲取資源和選擇資源中學習;利用師生可能獲得的通信條件,組織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重點關注那些處於在線學習困難地區和家庭的學生學習情況,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在這方面,教育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各地師範大學等都為這種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課程和資源供教師學習。

第二,居家學習與返校學習關係。“停課不停學”教育模式與返校後的正常學習存在銜接問題。社會上有人擔心,遠程學習時大家的“進度”不一致,開學後無法教學。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用常規的方法,必須從兩方面做好準備。一方面,居家學習應該更多根據遠程學習的特點來安排,比如提供的教育資源要更加簡明扼要,提供的教學平臺要能支持更加及時的學習檢測和反饋;同時,倡導有條件的學校和教師為學生提供相對較長的學習計劃,如單元計劃、周計劃,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學習。另一方面,要調整返校後的教學安排,使教師不必從頭講起,同時鼓勵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中學習,促進互幫互學。教師則可以把工作重點放在甄別學習目標沒能達成的學生上,花更多的精力給予他們專門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技術保障和人文精神的關係。技術保障是大規模遠程學習的必要條件。既要鼓勵採用技術手段提高遠程學習的交互性、情境性、及時性,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改善教與學的過程體驗;又要注重採用實時和非實時結合、富媒體和電子文本結合、交互與廣播結合的手段,最大限度保證學生都有方便獲得和應用優質資源的條件。同時,要堅持技術為人的學習需求服務的價值追求,把滿足畢業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放在首位、統領技術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不刻意追求技術的先進,而是用客觀的視角去審視技術的優勢與侷限,讓成熟先進的技術融入到教學解決方案中,切實發揮作用。所以,技術保障需要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停課不停學”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本的理念,用技術延伸教育的時空界限,用愛與智慧創造可行可靠、成本合理的教學模式。

總之,特殊時期,我們更要大膽實踐,改革教學模式,用“停課不停學”的擔當和創新,贏得我國教育信息化支撐隨時隨地有效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新業績。

[作者單位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王珠珠系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央電教館原館長;吳砥、劉三女牙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務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