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贤不死,并且朱由检用他,能度过小冰河时期打败李自成皇太极吗?

用户5869114779


天启皇帝朱由校临终交代,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让朱由检善待魏忠贤。朱由检没听,杀了魏忠贤。

天启皇帝一生就知道玩,根本没把皇位当回事,大权落在魏忠贤手里。崇祯皇帝想中兴大明,他把皇位看得比命都重要,魏忠贤这样的权臣,威胁到崇祯皇位的安全,除掉他是早晚的事。



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大明朝大势已去,崇祯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感慨,“忠贤若在,时势必不至此”。因此,后世有“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争论。

曹化淳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感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命令宣化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和辽东总兵吴三桂进京勤王,崇祯眼睛都盼蓝了也没看见勤王部队的影子。

李自成攻占北京外城,北京内城危在旦夕,崇祯叫大臣开会商议对策,大臣没一个人到场。这时的崇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反观魏忠贤,他对天启皇帝忠心耿耿,若是天启皇帝遇到这种危机,至少他会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人在大错铸成之时常常会发出后悔之词,曹化淳就是触景生情才说出这样的话。

此外,曹化淳的话里还有一层意思,崇祯的能力不如魏忠贤。

曹化淳的感慨真的有道理吗?未必。魏忠贤忠于天启皇帝,不见得就忠于崇祯皇帝。天启皇帝不管事,一切由魏忠贤说了算,能力可以尽情发挥。崇祯当皇帝,魏忠贤纵使能力强,不能很好发挥也没用。



崇祯时期不是没有人才,不差魏忠贤一人,只是崇祯不会用,他要是会用人,明朝不会灭亡。崇祯刚愎自用,很多忠君人才被他杀掉,单单就用魏忠贤,可能吗?

崇祯即使听了天启皇帝的话,重用魏忠贤,魏忠贤也尽心尽力的去为崇祯办事。明末危局,积重难返,魏忠贤也很难短时间内做出大成绩,着急的崇祯必然会责难他,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魏忠贤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力,第一种办法崇祯像天启一样不管事,但这不可能。第二种办法,魏忠贤取代崇祯自己当皇帝,那明朝就不再是明朝了。魏忠贤挡住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这和崇祯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不能。魏忠贤作为一个大内太监,之所以能将大明朝文武官员,甚至皇亲国戚指挥的团团转,能让那么多权贵为自己建生祠,俯首贴耳,这主要得益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对魏忠贤无以复加的信任。甚至贵为亲王的楚王朱华奎也都在武汉为魏忠贤建生祠,还有一个重磅人物向朝廷请求为魏忠贤建生祠,这个人就是福王朱常洵,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亲叔叔,在《明熹宗实录》里有记录。

臣子要干大事,必须要有皇帝的绝对信任,这种信任要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否则谁也没有办法站在风口浪尖,从事这么重要的攘外安内工作的。张居正要是没有年幼的万历皇帝和精明的李太后无以复加的宠信,万历新政改革绝对无法推行下去。

必须看到,在魏忠贤努力下,万历末年天启初年大明糟糕的局势逐渐得以缓解,基本平定了奢崇明在西南声势浩大的叛乱,还取得了对满人的宁远大捷,把满人搞得没有办法。可以合理推测,要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这个搭配能继续稳固十几年,后来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成不了气候的,度过小冰河期有望。天启皇帝敢于放手让魏忠贤甩开膀子干,有求必应,让整谁就整谁,皇帝自己当傻充愣,以至于被后人骂成木匠皇帝,文盲皇帝。但天启皇帝甘愿如此。

魏忠贤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长期在民间生活,对人心险恶都有了解,加上之前在大内服务了30年,见多识广,魏忠贤算是个明白大方向的人,起码知道国难当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减少争论和内耗。因为万历帝没有培养干部,当时没有张居正这样能干的大臣的情况下,魏忠贤不知道比那些吵吵闹闹的文官好用多少倍。天启皇帝用太监魏忠贤也是迫不得已。

但是,就崇祯帝朱由检的个性来说,就算他不杀魏忠贤,也绝对不会像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那样一心一意依靠魏忠贤的,崇祯帝自小读了很多书,对太监干政很是反感,而且有政治洁癖,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崇祯帝和魏忠贤尿不到一个壶里。

什么叫知遇之恩?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人与人是有缘分的,有缘分的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没缘分的,合不来的,强拉在一起,也是牛头不对马嘴,没用。所以,崇祯帝是用不好魏忠贤的,煤山还是归属,这就是人的宿命。






坐看东南了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明朝小冰河期”是怎么回事,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出现了极寒的气候灾害,导致地球气温大幅下降使大明境内粮食减产,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赤地千里,明朝统治阶级者对此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反而是加大征收赋税,从而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有人说这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


魏忠贤本是市井无赖由于混不下去了才自宫混进皇宫的,魏忠贤靠着自己的阿谀奉承,狡诈残忍从一名小太监一直混到司礼监秉笔太监人称“九千九百岁”不能不说魏忠贤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把大明王朝比做上市公司的话,那么魏忠贤就是集团董事局主席天启皇帝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这个天启皇帝真是个甩手掌柜啥事也不管啥心也不操全交给魏经理打理,这魏经理也不含糊“总揽朝纲,专擅朝政”魏经理对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除掉一切反对自己的人。对外其实还是办点实事的比如一改以往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而加收“工商税”“矿税”“茶税”,这样既减轻农民负担平息民乱,又增加了国库,国库充实了才有钱给军队发饷银,军队有钱了才会卖命打仗。所以在魏经理主政期间对后金军事行动中屡占上风,明朝内部也很少发生民乱生变事件。

但是天启皇帝挂了后,新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崇祯皇帝辞退了魏经理,聘请了以东林党人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这帮人大部分是江南富商出身,所以他们代表的是富商利益,他们一上台首先废除的就是前任魏经理的税收政策不再收取“工商税”而是加重“农业税”的税收。农民种地才挣几个钱更何况大明还处于“小冰河期”阶段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自己就没得吃还逼着让交税,这不是逼着让造反吗?崇祯后期各种民变起义屡有发生,最有名的就是李自成起义直接导致大明灭亡,反观魏经理主政期间民变几乎一次也没发生。农民没有钱,又不收取江南富商的“工商税”国库空虚财政崩溃 ,朝廷连发粮饷的钱都没有还怎么指望军队卖命打仗,对内不能平息民变叛乱对外后金又是步步紧逼,终于内忧外患的大明这单大买卖在1644年宣告破产倒闭,董事局主席崇祯皇帝也在听完贴身太监王承恩一句“若忠贤在,事必不至此”后悔恨的自杀了。如果魏经理再多活几年,大明这单买卖再多维持几年再破产也未曾可知。


小二说书


如果魏忠贤不死,任由朱由检重用他,说挽救大明与水火之间,这就太高估魏忠贤和朱由检的能力了,但是使得大明朝再度熬过几十年还是很有可能的,而之后的局面如何发展,其实谁也无法说清,可能大明朝也就此中兴,也可能重走历史的老路,被自己活活的拖死,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魏忠贤剧照

一,明朝虽然内部腐朽不堪,但是明朝总体的实力依旧是非常强大,这种强大只是没有体现在朝廷上的强大罢了,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东林党的胡乱指挥军事以及朝政,当然朱由检自己也是要背负一定的责任的。如果魏忠贤尚在,那么东林党的日子必然不会好过,更不用说像后来这么膨胀放肆了,这对于明朝的局势是有一定的缓和作用的,而且魏忠贤最为重视军事,任用了一大批能人,这些保障了明朝边军的战斗力,而且他较少干涉军务,使得军队的实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而且魏忠贤的存在能够起到一个蛇头的作用,别人用不起来的人,他能用的起来。

二,设定的工商税能够极大地保障军务以及内部所需,无需像后来一般取消工商税,导致国库空虚,只得从百信头上压榨,致使百姓活不下去,不得不起义造反,所以说,魏忠贤的存在,能够使得明朝内部矛盾更加的缓和,国内局势不至于失控。

三,平衡朝政权利,魏忠贤若是存在,那么对于朝廷上,朱由检也不至于面对百官的压力而难以抗拒,毕竟都是所谓的忠心耿耿的大臣,一言不合就以死相逼的,什么不予民争利,最后却加大百姓的赋税的,这些自恃明君的朱由检压根就是没办法应付,但是魏忠贤可以,他敢杀,但又不至于说杀得朝廷无人可用。

所以说,即便不能中兴大明朝,但是延缓大明灭亡的时间还是很可能的,至于说之后会怎样,那谁也不知道,说不定也会有一个新的中兴之主的出现或者中兴名将的出现也未尝没有可能的,最差也大不了重复历史的老路罢了。


历史微探索


首先要说明一点,小冰河时期前后历经500年之久,在朱由检前有,在朱由检之后也有,只是朱由检刚好处于承上启下的尴尬位置,因此准确来说,大明之亡,小冰河时期灾情并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于明朝几百年的积重难返。

大明是个火药桶,历代皇帝的吏治腐败既往桶里不停添加火药,小冰河时期相当于导火索,西北闯王就是那点火的人。归根到底是明朝历代政绩给火药桶里加的料,达到了导火索引爆的位置,李自成只是那星星之火而已。


(小冰河时期曲线图)

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光是平叛乱是平不了的,少了一个闯王,明天会有各种王出来,根本点是该想着如何把火药桶去掉。

同样,明末时候,大明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天下诸雄,乃至老百姓,心里都乱的很,但是魏忠贤的阉党在的时候,好歹有如一群替大明看家护院的恶犬,虽然恶,但到底能看家护院,让别有用心之人不敢轻举妄动。

魏忠贤在的时候,天下虽然还是乱哄哄的,但是所幸朝廷大局还稳得住,士大夫乃至将军等都还听从调遣,民间乃至李自成这样的草根领袖没有一个敢揭竿而起的,以其不敢为天下先,遭群起而攻之。

治乱需用重典,明末那摊子麻烦事儿,只有魏忠贤那种以暴制暴的方法才能管得主。天下大乱,比的不是谁更贤能、正统,而是谁更能打。魏忠贤时期,代表王权,其多年经营致其爪牙遍布全国军政之中,那种无所不在的可怕,调动起来的可用资源必然是所向披靡的。换句话来说,魏忠贤若非阉党,当了皇帝,堪称中国历史拎得出来排号的帝王。

可是,崇祯最不该的是,灭魏忠贤灭了便灭了,不必不分青红皂白,一锅端了制衡天下乱局的阉党,导致大明势力制衡失去平衡,如此不论士大夫还是农民起义军都把主要矛盾落在了皇权上。

更要命的是,崇祯自信过头,杀了一群看家犬,竟从未想过新养一群,导致自己的家园都被李自成这群土包子给拱了。


(崇祯)

没有了阉党爪牙的崇祯,就像是无牙老虎,他连群臣士大夫都治不了,如何治乱民?!

因此,不说魏忠贤不死,至少制衡天下的魏忠贤的阉党不灭,大明不至于早亡,皇太极区区关外北蛮弹丸之地,恐怕还不至于撼动大明,他连吴三桂那关都过不了。


不书


有人说,如魏忠贤在,崇祯皇帝能够守住大明江山。说这种话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最早说这种话的是三百多年前一直跟随崇祯皇帝左右,陪他走完人生的一个老太监。

当时,他说过一句话,【若忠贤在,事不至于此】。笔者很感概,都说太监可恶,可是陪同大明王朝走进历史的是太监啊!

老太监这样说,是因为他走过了天启与崇祯两个朝代,也经历了明朝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破之际,通过前后对比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据说,崇祯听了这话,想了想,派人重新安葬了魏忠贤,等于说替自已以前处决魏忠贤承认了错误。

那么,崇祯皇帝若象天启皇帝那样重用魏忠贤,明朝能否击退后金皇太极,并防止李自成造反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朝庭必将继续对工商业征以重税,增加收入,而用于抵御后金进攻,并安抚农民。这是从万历朝就开始做,并在天启朝继续执行的事,魏忠贤是一个重要的执行者,并得罪了东林党人。

如果魏忠贤继续得以重用,那么崇祯皇帝就不会听信东林党人出的昏招,开征三饷,农民兄弟就不会造反。从而出现李自成起义。自然也可以解缓小冰河带来的灾情。国家也有钱安抚农民,不把他们逼上绝路。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魏忠贤正好代表了这条政治路线。

第二、魏忠贤属于实干家,貝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最典型的例子是,他执政时期,后金被拒于辽东一带,不敢南下。那时毛文龙还沒有被袁祟焕杀害,有力地牵制着后金军队。使其不敢南下。

使辽东局势恶化的是崇祯皇帝执政后,将原魏忠贤系人马全部换掉,替以东林党人,结果毛文龙被杀,新上人马不善作战,致使局势恶化。这是血的教训。

魏忠贤不是有多高尚,而是其执政多年,富有行政经验,这比单靠笔杆子吃饭的文人更善于处理政务。

第三、打破了原有的监阁制。明朝实行司礼监与内阁相互牵制的政治制度。不管这种制度优缺点如何,是由历史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按说了明朝最该亡国的是万历朝。甴于万历的荒唐,二十多年未见大臣,按我们想象,朝政早该乱套了。沒想到不但政府机构运行正常,而且打嬴了三大征。

天启朝也该亡国,天启帝不理朝政,专做木工,结果天启朝也风平浪静,政权平安地交到了崇祯手里。

按说最不该亡国的是崇祯,因为崇祯勤政,但大明王朝却在崇祯手里却亡了国。

原因就在于崇祯打破了历史传统监客制,使东林党一党独大,打破了相互牵制的政治平衡机制。使得东林党出了昏招也无人补救,直使局势靡烂。

再加上明朝从嘉靖帝开始就进入了名臣时代,皇帝委权给首辅,由首辅率内阁全体管理朝政。形成一套体系!魏忠贤也算一个执政者吧,他代天启皇帝执政。效果还差不多。

崇祯上台后亲政,虽然比较勤奋,但是打破了原有的内阁负责制,本人既不能挑选优秀的人才负责领导内阁,管理国家,自身又不具备合格的管理能力,致使大家不知所措,上下相疑,而且昏招频出。朝纲完全乱了套。

在崇祯朝,完全不是沒人才。即使不用魏忠贤,如卢象升就是于谦一类的人才。如崇祯帝学一下朱祁钰,放手使用卢象升,事也就搞成了。

甴此可见,明朝后期的监阁制已深入人心。崇祯一插手全搞乱了。特别是除去魏忠贤,自己又缺乏识人用人之才,治国能力,结果将大明王朝推进了火坑。

制度比人强,这是深层次的原因。

我的头条文集

2018年7月份,20天发文30篇。其中阅读量最高的是《如何评价姚雪垠写的》,阅读人数10万人。其次是《如何评价卫立煌》,阅读人数1.5万人。除此之外,阅读人数3000人以上的有3篇。阅读人数在1000至3000人之间的有8篇。其余在1000以下。

二战历史、国军抗战和明清史研究是三个热门话题。李自成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争议的话题之一。

http://m.qgh13223678879.com/nd.jsp?id=294


阳城导航


不能!

就算魏忠贤一直在,顶多也就给崇祯缓解一下财政压力,可是,到了明朝末期真正致命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大明帝国已经没粮食了!准确的说,当时全世界都没粮食吃了!

小冰河席卷全球

明朝末年的这场小冰河不只是影响了中国,而是影响了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因为各种水旱灾害而出现作物减产的情况!

以欧洲地区为例:从16世纪末期开始,饥荒已经让俄国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代之而起的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还曾经一度包围首都莫斯科。

冰岛受损更严重,食物的减少和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疾病,直接让冰岛减少一半人口。

另外,法国大饥荒了解一下,这个欧洲大国曾经一年之内饿死十分之一人口。

明朝的饥荒是全国性的

正是因为小冰河席卷了全球,所以明朝不只是北方受灾,传统的农业产粮区江南地区也同样受损严重。在长三角一带,这个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饿殍遍地,著名的工业城市苏州几乎已经到了停止运转的状态。而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湖州,这个曾经遍地稻田的地方,在1640-1642年3年间就饿死了3成人口,可想而知其他地方只会更严重!

所以,此时的大明整个国家都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相比于欧洲国家,明朝的承受力更低

饥荒是全球性的,但饥荒对明朝的打击最严重。俄国地广人稀,人均地多,再不济统治者还会往外驱赶饥民。西欧国家已经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虽然那里也在遭受饥荒,但毕竟可以舒缓本土的压力。

而明朝由于海禁政策,无海外殖民地可以疏解人口,反而限制沿海饥民出海讨生活,人口那么多,地又那么少。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通过饥荒、疾病和战争来减少人口,但代价就是大明王朝的覆灭!

所以,崇祯不是缺少一个魏忠贤,而是缺少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雄心。如果崇祯开放海禁,鼓励饥民移居海外,人都走了,谁还跟着李自成造反呢!没有李自成等人的造反,崇祯就可以全力对付满清,哪怕仍然每战必败,也会将满清耗死的!


历史风暴


一个败光了家产的赌徒,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挥刀自宫,净身做了太监,在皇宫里左右逢源,凭着溜须拍马的本领成了木匠皇帝的宠臣,其虽有“忠贤”之名,却无忠贤之名,一直干着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的勾当,又怎么可能是大明的国之柱臣呢?

魏忠贤原本是河北肃宁一带的市井无赖,原名叫李进忠,因沉迷赌博耗尽了家财,跑去宫里做了太监。魏忠贤于万历年间进宫,先后巴结了不少宦官,在负责皇太孙朱由校饮食起居期间,又得与奶娘客氏结成对食,羽翼日渐丰满。

及至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一同蒙骗朱由校,成了宫中不可小觑的人物。历史上的明熹宗,在位期间对木匠活十分痴迷,却对政事漠不关心,故素有“木匠皇帝”的别称。

皇帝怠政,便让奸臣有机可乘。作为明熹宗贴身太监的魏忠贤,经常矫诏行事。朱由校这个人,在做木匠活时最烦有人打搅,总盼望着能够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动不动就让身边人“看着办”。了解明熹宗的魏忠贤,便偏偏赶在皇帝做木匠活时去奏报,结果,许多事情竟最后都借着这个太监的嘴去传达。

魏忠贤在天启朝是炙手可热的大太监,不仅控制着厂卫特务机构,而且还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面对忠言直谏的东林党人,魏忠贤及其爪牙们沆瀣一气,网罗罪名,予以残酷打压,弄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早已是江河日下的明王朝,到天启朝时政局进一步败坏,内忧外患的也日益严重。这种局面,虽然与明熹宗的荒诞有关,但也与魏忠贤脱不了干系。近年来,总有人在网上提出些标新立异的说法,甚至将魏忠贤称为是给大明续命的功臣。

此说可谓荒谬!

魏忠贤是祸乱朝纲的阉党,这是史家早有的定论。而且,崇祯即位后,第一时间铲除了阉党魏氏,是一件非常英明果断的决断。可以说,明朝虽亡于崇祯,却延续了十几年,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


明清鼎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大体而言,天启朝时的宦官专政,原本就加剧了明朝的衰落,而即便崇祯很勤政,但面对接连不断的天灾和人祸,终究还是回天乏力。


史海烂柯人


到了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朝廷内忧外患。党争加剧。加上地方骚乱,北方女真的兴起,明朝灭亡不是依靠某个人就能扭转乾坤的。明朝灭亡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盛极而衰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魏忠贤是明末最大的阉官,其经营的阉党遍布朝野。权力之大,被人称作“九千岁”。崇祯皇帝即位就对阉党进行了清理,崇祯帝上台抱有一颗整顿朝纲,中兴明朝的抱负,可以说崇祯皇帝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是治理国家光靠勤勉是不够的,还要有手段,这点他比太祖朱元璋差的太远。再加上本人性格多疑,朝中各种势力没有把握好。即位就开始清理阉党,但是朝廷还有一大党那就是东林党,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之前的皇帝正是利用了两大党派相互制衡才使朝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造成一党独大,干扰朝政。从而使朝政紊乱,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因此,崇祯如果不杀魏忠贤,依靠魏忠贤的阉党,制约东林党人,至少可以使朝纲暂时稳定,不会出现动荡。这为崇祯抵御满人入侵留出了空间和时间。至少可以延长大明的国祚。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是小海,记得关注我哦!


小海说说


魏忠贤不是死的太早了,而是太晚了。魏忠贤早死几年或者没有魏忠贤这个人,大明可能更难坚持一段时间。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热衷于为一些奸臣洗白嗯?就像很多人为秦桧洗白一样。如果这些奸臣都能洗白了,那么只能说人们的价值观念可能真的要发生改变了。

网上对于魏忠贤的那些评价,麻烦看了一些正史记载的再来,不要看了一些网上说的或者一些电视剧野史上面的就来把当做正史来说,研究历史肯定是要以正史为主,不然研究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都是以小说评书野史为主的话,那么历史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说魏忠贤征商业税,还有什么崇祯临死之前厚葬魏忠贤等等这些说法,在正史上面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记载。

大明自朱元璋开始,放松了商业方面的税收,大明最主要的还是农业税。因为当时朱元璋认为大明的经济经过了蒙古人一百年的统治变得很差,所以对于商业税是比较轻的,而开始加征商业税是在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当时大明国库紧张,而且大明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对于商业都没有太大的打压,所以经济非常繁荣,这个也是为什么大明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到了张居正改革的时候就重点把农业税转移到一部分的商业税上面。所以这个也根本不是魏忠贤的功劳。还有很多人说的崇祯临死之前厚葬魏忠贤,可以肯定的说在正史上面是找不出来的,崇祯也不会这样做,想想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个首辅,而且崇祯自认为是很勤政爱国的明君,即使魏忠贤真的是忠臣崇祯也不一定会自己承认错误的。更何况还不是呢?

本来大明还有拯救的机会,但是魏忠贤时期呢?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把整个大明朝廷搞得是乌烟瘴气,很多人说的什么大明就是魏忠贤的时期才对后金有压制效果,到了崇祯就不行了。大明的辽东之患就是在魏忠贤的时期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就说熊廷弼,本来辽东在熊廷弼的经营下还算不错,后金并不能南下,但是就是因为熊廷弼和东林党的一些人走的太近了,就被魏忠贤除掉了,之后辽东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东厂和西厂,本来这个只是一个监察百官的机构,就是为皇帝监察臣子的,并没有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虽然手段很残酷,但是只是对于朝廷有异心的人才会受到惩处,但是到了魏忠贤手里之后东厂西厂就都变成了他的私人机构,当时整个大明的天下都在为他服务,这些特务也更是把沿线放到了老百姓之间,只要有人说到关于魏忠贤不好的,就会马上被杀。整个大明都搞得是人心惶惶,老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说魏忠贤就是大明灭亡的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