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在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经典人物,也有无数的经典话语,尤其是三国这个纷争的年代,不但诞生了很多能臣猛将,同时也诞生了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话语,每一句话都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初年间的争霸风云,有刘备的仁义治天下,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瑜的赤壁之战等等诸多缤纷的故事,很形象的概括了当时社会皇族与诸侯的矛盾,诸侯与士族的矛盾等等,塑造出了一群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众多英雄人物。

而在这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我们来具体看看是哪些话语吧。了无数的国人,今天我们就再来看一次吧!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语出《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先帝刘备的托孤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这句话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刘禅所说的话,但可惜的是,刘禅并没有放在心上,以至于后来被司马昭灭国了。

相信这句话大家是听的最多的,可以说是从小听到大,在学校里也经常听老师说,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就不做。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刘备托孤

积少成多,就算是很小的坏事做多了也会变大,同样很小的善事做多了也会放大。

一个人良好的美德都是由一件件微小的好事累积起来的,而那罪大恶极之人也都是由一件件微小的坏事做起的。

人性本善,三字经里最开始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理解透了我们能受用一生!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语出《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眼看司马懿即将被烧死,但是突降大雨把火灭掉,诸葛亮无奈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消灭司马懿后,魏国再没有人能抗衡诸葛亮,可惜的这一把火浇灭了诸葛亮所有的希望,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诸葛亮没多久就死了。

这句话放在现在很多创业的小伙伴是再好不过了,凡事有要尽力而为,至于最后结果如何,那就看时运如何了,告诫然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越努力越幸运,聪明的人,在乎的是过程,而愚蠢的人在乎的只是结果。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启示大家做事之前,都要有周全的计划,然后再付诸行动,就算最后因为其他原因而失败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人定胜天也是做得到的。

如果事与愿违,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

毕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3、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出自《三国演义》三十二回:“陈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可不发耳。”

这段话是在官渡之战之后,陈琳之前在袁绍手下大骂过曹操,这时候被曹操俘虏了,问他:“你写的檄文,骂我也还罢了,可是怎么连我祖父、父亲也侮辱了呢?”

陈琳答道:“骂你的时候我的主公是袁绍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所以没有杀害他。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箭在弦上,不可不发

这句话的含义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了,身不由己,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了,表示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全,把所有能产生的后果都要想到,别到时出了差错,导致“箭在弦上,不可不发”的地步,那就很坏事了。

4、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尽了诸葛亮一生的无奈,原本刘备说过若刘禅不行,诸葛亮可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做,还是努力辅佐少主,终究心力交瘁,在说了这句话不久,开启了最后一次北伐,不久就过世了。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话反映到现在的时代,是对军人最好解释,中国民族经历了长期的抗战,最终获得最后的胜利,但这份胜利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不少中华儿女都是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态度,才能换得我们现在的安宁。

这体现的是一种人生信念。

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三国演义》太史慈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在临死前说的这句话,说出了他的郁闷,恨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就这样早早的死去。

功未成而身先死,满满的不甘心,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太史慈

现在的时代也是一样,“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好年华不做点有意义的事,等老了的时候,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这一生。

6、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大多都是按照这个态势而来的:

七雄争霸,归于秦。

秦灭后,楚汉争霸。

楚汉争霸,归于汉。

汉灭后,分三国。

三国争霸,归于晋。后面朝代都是这样的趋势。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指事事无常态,没有什么人能够持久的占有一个东西,也说明的一个国家统一是多么的重要,只有统一,国家才能繁荣,统一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的。

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诸葛亮丝毫不惧,和周瑜共同商量采用火攻,但是当时是西北风,他们只欠东南风,即可破敌,随后诸葛亮借来东南风,周瑜率军大败曹操,从此尊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实这句话的的东风并不仅仅是运气,运气或许有,但不是主要的。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借东风

东风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结果的表示,表示过程不重要,结果是好的就行了。

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做一件事,差最后一点东西,但是不主动去做,永远都差那么一点,要知道,运气不会从天而降。

俗话说得好“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8、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误杀人后,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曹操因为误杀吕伯奢,而且还不知错,还说出这句大逆不道的话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杀错人还这么狂妄,可能历史也就曹操敢说了。

《三国演义》中这精辟的8句话,读懂了是本事,读不懂是损失

误杀吕伯奢

心理学家德尔罗伊·鲍赫斯就发表过一个“黑暗三位一体”理论,也就是三种反社会的人格:

1.很自恋,自我感觉良好

2.马基雅维利主义,很喜欢操纵别人的情绪

3.冷酷无情,容易自我膨胀,疑心病很重

我觉得这几点,非常的切合曹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当代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