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戰國大時代,才士縱橫,為何只有他被譽為“國士無雙”

導語:戰國時代,七雄並起,百家爭鳴,儒墨道法等學派趁勢而起,開啟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革命,這期間士人崛起,以天下為棋盤,列國為棋子,縱橫捭闔,直接推動了並改變了當時的局勢。那麼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魯仲連在其中扮演著什麼角色?為何只有他被稱為“國士無雙”?諸位看官不要著急,我們一一道來。

提到魯仲連,可能很多朋友並不太熟悉這個名字,可說起戰國時代縱橫家,相信大家腦子裡第一反應絕對是蘇秦張儀,這兩位的事蹟在中國都已經家喻戶曉,這裡我就不贅述了。而魯仲連就是繼蘇張之外的縱橫家的代表,卻又與二者有著明顯的不同。

魯仲連:戰國大時代,才士縱橫,為何只有他被譽為“國士無雙”

魯仲連畫像

據《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

魯仲連者,齊人也。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潔。遊於趙。

由此可見,司馬遷給了魯仲連極大的殊榮,短短一句話,高度濃縮出了那個時代不一樣的士子情懷,也就是擔當。戰國大亂世,風雲際會,諸國爭雄,百家士子或紛紛入仕,選擇一國之君輔助,如李悝商鞅吳起之輩,他們個個才華橫溢,成為士子階層的佼佼者;或周遊列國,宣傳政治主張,而魯仲連絕對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除了士子的家國情懷,更彰顯出了一種俠義精神,一種金庸先生筆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氣概。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魯仲連的兩大亮點,也就是在這兩件大事中的行事述略,完完全全地將他個人的魅力展現出來,塑造了一個口才超群、談鋒機警,卻於功名利祿毫不動心的完美形象。下面我們就簡要地瞭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魯仲連:戰國大時代,才士縱橫,為何只有他被譽為“國士無雙”

其一:義不帝秦

長平大戰後,秦攻趙,魏國援軍作壁上觀,魏將新垣衍遊說平原君勸諫趙王放低姿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魯仲連舌辯新垣衍,震動趙國廟堂,大大激勵了趙軍保家衛國的士氣,加上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敗走。後平原君欲給予魯仲連封地作為報答,魯仲連拒絕了。據記載:

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憂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其二:遺燕將書

戰國末期,燕將騎劫被齊軍田單以“火牛陣”擊敗,燕軍敗走。當時駐守聊城的守將因懼怕回國被殺,固守聊城,田單數次攻城不下,損兵折將。魯仲連以一封《遺燕將書》箭射聊城,勸解燕將放棄聊城,回燕或投齊,最紅以管仲和曹沫的事蹟為例,說明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據記載,燕將見此書,大哭三日,猶豫不決,最終自盡而死。田單趁機收復聊城,魯仲連再次拜謝官爵,隱於海上。

魯仲連:戰國大時代,才士縱橫,為何只有他被譽為“國士無雙”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魯連逃隱於海上,曰:“吾與富貴而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戰國大時代,鐵器的大規模發展,極大刺激了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加上七雄並立,互相牽制,思想開放,才士縱橫,孔子商鞅吳起等人,應運而生,不可否認他們謀國謀天下,缺不免落於俗套,紛紛執一國政務,笑傲天下,可魯仲連不同,他希望為這個雜亂的世界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超然物外,為百姓,為祖國,為天下保留一點元氣,卻不知從何著手,他想要列國停止紛爭,想要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竭盡全力,按照自己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途徑行事,可他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田單屠城,魯仲連目睹萬千百姓因自己舉動喪命,心灰意冷,愈發對自己前行的方向感到迷茫,明明才華橫溢,舌辯無雙,卻救不了天下,他只有隱於海上避世。

魯連達士,高才遠致。釋難解紛,辭祿肆志。齊將挫辯,燕軍沮氣。

結語

筆者認為,魯仲連作為縱橫策士,完全可以和蘇張二人一樣,選一國輔政,“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憑一張利嘴和滿腹經綸,縱橫捭闔,可他選擇了一條特立獨行的路,踽踽獨行,他想要通過他的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為自己,不圖名利,不慕榮華,為天下百姓謀一方安寧,謀一條生路,哪怕是撞得頭破血流,他是那個時代士子情懷與俠義精神的結合體,多為國事而辯,言必信,行必果,當有“國士無雙”之稱。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