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能被稱為總理二字的人,身上肯定有與眾不同的才華,又或者是為國家建立了豐功偉績。自然而然也應該獲得衣食無憂,哪怕身處在戰爭的年代也不應該會窮的叮噹響,連一分錢的存款都沒有,當真是兩袖清風。然而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在他去世之後還被告上了法院,是因為沒有錢去還生前所欠的債務,然而這位總理的名字就叫

段祺瑞。想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段祺瑞這個名字吧,然而若是聽到或者看到北洋軍閥這四個字的話,大家應該又都不會陌生了吧,而這位中國的總理就被稱為殘暴的北洋軍閥的代表。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在當時,全中國舉國上下實行了票選活動,段祺瑞就在裡面,最終的排位是第四。這其中的第一名就是孫中山,也就是當時的國民大總統。第二名便是領導新文化大革命的領袖陳獨秀。第三名便是北大的校長蔡元培。這前三名在當時,可謂是,人盡皆知。而當時的第四位也就是段祺瑞,卻不被人知,還被世人們扣上北洋軍閥,殘暴統治的帶頭人的帽子。然而這段祺瑞揹著那麼大的一個黑鍋,卻幾次救中國於水深火熱之中,所建下的空氣更是不可言談。

段祺瑞在他十七歲那年身上揣了一塊銀元,在連鞋子都沒有的穿的情況下,獨自一人步行走了十幾天,將近千餘里的路,來到了山東的威海,目的是去找他的叔父,當時他的叔父便在山東威海的軍營。這個胸懷壯志的少年第一次出遠門,鼓起了莫大的勇氣,獨自走了千餘里路,見到他叔父之後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叔父,我想要當兵。就從這裡開始,這位年僅十七歲歲的少年便跟著他的叔父從此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在戰場上衝殺,從來沒有因為年齡小而恐懼過,與此同時還跟著叔父學習排兵佈陣等一些軍事。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段祺瑞在他二十歲的那一年,當時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武備學堂,也正是這一次段祺瑞憑藉他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北洋武備學堂。進入學校之後,他被分到了炮兵科,從這裡開始,他便對打靶一往情深,十分刻苦的訓練,最終達到了百發百中的效果。就有一天恰逢李鴻章到炮兵科去視察,一連看到好幾個學生都打不中吧,全是拖把,李鴻章越看越生氣,眼看著臉都黑成一塊炭了。

正在這時段祺瑞連著打了幾槍,沒有一顆拖靶的,也正是段祺瑞這一次的表現,被李鴻章牢牢的記在心上。沒過多久,段祺瑞便獲得了與其他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深造的機會,段祺瑞在德國兵工廠深造期間所表現出的才華,讓德國十分的看重,他們試圖將段祺瑞留在德國,然而段祺瑞並沒有想著留下來,學成之後就急切的想要回來報效祖國。緊接著從德國回來就又投入到軍隊之中,本來就十分優異的段祺瑞留學歸來更是才華橫溢,表現十分出眾的他沒過多久就成了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左膀和右臂。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八國聯軍殺入了北京城,慈禧皇后逃到了長安城。經過了庚子條約的賠款之後,慈禧從長安城返回京城。在返回的路途中迎接慈禧太后的大小官員以及到場的士兵們都是行的下跪禮。然而當慈禧御駕路過段祺瑞所在的地方時,他不僅沒有下跪,還帶著他所帶的士兵一起站著。當時載灃看見這樣的情況,大發雷霆,命令段祺瑞下跪迎接,否則就要拔刀砍斷他的腿。然而段祺瑞依然站著紋絲不動,怒目圓睜,慈禧太后當時敢怒不敢言,因為她知道守衛京城的進軍已經被八國聯軍基本上消滅完了,維持當前的穩定,需要靠的就是新軍,這時候慈禧太后也害怕激起了病變,所以寬宏大量網開了一面,對這事情沒有追究。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等到慈禧去世之後,載灃稱王,段祺瑞仍然不行下跪之禮,也正因為這一點,他被當時的貴族們所排擠,還被解除了兵權。但是在這個期間,他卻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軍事人才,擔任著保定軍區軍校的校長。一直到袁世凱掌權的時候段祺瑞才又被重新的重用。儘管如此,在袁世凱當權的時候,他仍然不行下跪之禮,可袁世凱一樣重用他。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在清朝亡國之後,袁世凱便擔任了第一任中華民國的總統,段祺瑞就擔任總理這一職位。可沒過多久,袁世凱一心想要稱帝,段祺瑞次去勸告袁世凱,可袁世凱硬是油鹽不進,鐵了心的要稱帝。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好對袁世凱避而不見。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斷絕和袁世凱進行來往。突然有一天接到袁世凱打來的電話,原來這時候的他已經身懷重病,且身邊往日的將領們都早已不見。見到這樣的狀況,段祺瑞只有痛惜。段祺瑞見袁世凱這樣,又一次勸說袁世凱。這一次袁世凱聽了段祺瑞的良言不再做帝王。

他力挽狂瀾欲救國於水火,卻牽連民國慘案,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然而到了現在,面對所有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音之中,沒有一個人記住了段祺瑞這個人。可實際上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便是段祺瑞,從這裡看他便是君子,袁世凱去世之後,國內一片混亂,段祺瑞總理的這一職位也被免除,緊接著張勳復辟,溥儀登基。而這時候,是段祺瑞再次擔任總理,站了出來,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又一次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