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當年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分封天下,導致天怒人怨,那麼他正確的做法應是什麼?

月日兮


項羽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以將軍身份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順,而是項羽推翻了秦朝卻沒有佔據關中做“新秦王”,“服其勞卻不得其利”,一心只想做楚王,所佔據的魏楚九郡之地,不足以威懾天下,導致分封后不久就天下大亂,最後被佔了關中秦國故地的劉邦給消滅了。

關中之地在秦末群雄並起的過程中遭到的破壞最小,再加上地形優勢,原本是定都的不二之選,這點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心知肚明,但是兩人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收買人心,一直謀求做關中王。而項羽則是採取了鴕鳥政策,在關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力求最大限度的破壞關中經濟以及戰爭潛力,然後回家做“西楚霸王”。

在項羽分封之前,就有人勸說過項羽要定都關中,結果項羽說了一句特別不專業的話:“富貴了就要回家衣錦還鄉,炫耀一下,不然在外面這麼玩命幹什麼?”這個人出來後就諷刺項羽沒眼光,沐猴而冠,結果被項羽殺了。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小編認為,這個故事有點小看項羽了,項羽不是不知道關中的重要性,只是項羽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和秦人結的仇太深了,當年因為缺少軍糧,就在新安阬殺了秦國降卒二十萬,進入關中之後更是一路燒殺搶掠,報當年滅國之仇,和關中百姓結下了深仇大恨。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相對於項羽,劉邦則是從一開始就打算做關中王,所以在關中四處拉攏人心,名聲極好,甚至到了滅了秦國之後,關中父老擔心劉邦不能做關中王的地步。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後來雖然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之地,但是劉邦打從入蜀開始就和韓信一直在謀劃殺回關中,在蜀地呆了不到四個月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兵殺了回來,在項羽和齊地一堆姓田的殺的昏天黑地的時候,劉邦佔領了關中。此時,天下形勢逆轉,佔領了舊秦地以及巴蜀的劉邦事實上成為天下最強諸侯,風頭一時無兩,這也是後來劉邦組織第一次諸侯聯軍的時候,天下諸侯“望風影從”的原因之一,大家相信跟著佔據秦地的劉邦完全能消滅項羽,諸侯一哄而上都等著“殺豬分肉”。

西楚霸王完全不是後人想的這麼無腦,項羽的分封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將大國拆分,讓諸侯兵各自歸國,限制諸侯軍隊規模,只是項羽苦心孤詣設計的分封方案,在分封之後迅速崩潰,西楚霸王名不副實,天下迅速重回“戰國時代”。

劉邦在稱帝之後,有人給他進言,天下有兩塊地方是絕對不能交給外人的:一塊是關中地,一塊是齊地,要制衡天下這兩塊地方是必須捏在自己手裡。項羽在分封之後把這兩塊地都交給了別人,最後項羽就是被這兩塊地搞死的。

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

按照項羽的分封方案,項羽把關中地一分為三,讓他們一起看著巴蜀的劉邦,把齊地一分為三,分給姓田的一家人,把魏國一分為二,把趙國一分為三,總之除了原本就很小的韓國,其他諸侯國都進行了拆分。

分封之後,項羽家門口的齊國就先鬧了起來,這估計也在項羽的計劃之內,只是項羽沒想到,齊地居然這麼難打,不管項羽怎麼殺,手段多麼酷烈,齊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他親自帶兵陷在齊地無法脫身,趁此機會,劉邦反出巴蜀,吞併關中,陳餘聯合齊國驅逐張耳,另立齊國,代國,項羽所設計的“國際平衡局勢”迅速崩潰。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

以當時的形勢,項羽想要長期統治天下,首先要定都關中,牢牢把劉邦釘死在巴蜀,然後逐漸蠶食三晉地區,擴大地盤,還要時刻緊盯齊地,讓一窩田互相爭鬥,逐漸內耗。


醉美木瀆


【項羽假借義帝之名分封諸侯,弒殺義帝而天下大亂】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文章、嚴禁抄襲剽竊。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是楚將項燕的孫子,其父司馬遷沒有交代。前224年秋冬,項燕兵敗戰死,項羽的父親可能一起戰死了,這一年項羽八九歲的樣子。項羽是被叔父項梁養大的,並教給項羽讀書、擊劍、兵法,項羽就是不好好學,知道個大概而已。大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郡,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威儀,就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什麼意思呢?那個人(指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項梁把項羽的嘴捂住說:“不要亂講,這是要滅族的。”

項羽從小不好好學習,從他想取代秦始皇來講,項羽屬於志大才疏之人,唯一的強項就是個子大力氣大,據說力能扛鼎,適合做個舉重運動員。項羽跟隨項梁起兵反秦,渡淮之後發展壯大為七八萬人。陳勝被莊賈殺害以後,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假楚王,項梁率兵擊殺景駒、秦嘉,收編了景駒、秦嘉的部隊,擁兵十幾萬。項梁在薛城召開大會,范增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

熊心是楚懷王的孫子,楚國滅亡後雖然淪落為放羊娃,從小接受楚國王室教育的熊心,是一個懂得帝王之術的年輕人。熊心雖然是項梁擁立的傀儡楚王,但是熊心卻一點都不簡單。陳嬰在東陽起義後,自己不願意稱王,就率領2萬東陽軍跟隨了楚懷王熊心,被任命為上柱國,和楚懷王熊心駐紮盱臺。項梁在定陶兵敗身死之後,呂臣父子統帥的10萬蒼頭軍撤退到彭城以東駐紮,項羽率領的5萬楚軍撤退到彭城以西駐紮,劉邦率領的3萬沛豐軍撤退到碭郡駐紮。

楚懷王熊心立即從盱臺趕往彭城,解除了呂臣、項羽的兵權,由於呂臣父子有10萬蒼頭軍,就把呂臣父呂青任命為令尹(宰相)、呂臣為司徒,封項羽為魯公,封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統帥碭郡的兵馬。項梁戰敗損失楚軍數萬,但是楚軍主力20萬猶存,兵權都被熊心收到自己手裡。當時的形勢,章邯、王離率領40萬秦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多次向楚懷王求救,熊心在彭城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楚軍主力16萬救趙,以偏師3萬進攻關中。

項梁在定陶部署抵抗秦軍的時候,齊國派使者來楚地商議共同抗秦之事,宋義帶著齊國使者見到楚懷王熊心,宋義說:“武信君項梁必敗”,後來項梁果然在定陶兵敗身死。熊心就想:“還未開戰,宋義就預測項梁兵敗,宋義這個人是知兵之人”。楚懷王熊心遂決定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領16萬楚軍主力救趙;命令劉邦率領3萬偏師進攻關中,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想和劉邦一起去,楚懷王熊心沒有答應。

秦軍有120多萬,陳勝起義天下反秦後,秦長城軍團30萬崩潰分裂,其中20萬六國人投奔六國軍隊,王離只帶回10萬秦人。以長城軍團的老秦人為骨幹,招募40萬驪山徒,組成章邯、王離秦軍團。任囂、趙佗50萬南越軍團,發生了嚴重的內亂,桂林、象郡相繼獨立,根本沒有能力揮師北上。章邯、王離率40多萬秦軍團,在鉅鹿城攻打趙國時,秦軍關中軍團的30多萬人,駐紮在滎陽、函谷關、南陽、嶢關、武關拱衛秦都咸陽。楚懷王熊心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以楚軍主力救趙,會同各國救趙的兵力,在鉅鹿和秦軍主力決戰。派劉邦以3萬偏師進攻關中,可以吸附住秦關中軍團,避免秦關中軍團向鉅鹿戰場增援,劉邦要是打的好還真能打進關中滅秦。

宋義率領16萬楚軍主力救趙,快到鉅鹿的時候就不走了。諸侯聯軍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都想讓別人衝鋒陷陣,自己躲在後面坐收漁翁之利,宋義之所以不走了就是這樣想的。楚軍主力待著不動就是40多天,這就讓項羽抓住了宋義的把柄,殺人奪權是項羽的長項,項羽怎麼肯放棄這個機會呢?於是,項羽藉口宋義統兵不利而殺了宋義,項羽奪取了楚軍的兵權,隨後向楚懷王彙報,生米已經做成熟飯,楚懷王能怎麼樣呢?只好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楚懷王熊心就這樣被項羽給架空了。

前207年10月,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兵10萬駐紮在霸上。鉅鹿之戰後,40多萬諸侯聯軍殲滅15萬王離秦軍,章邯退守棘原和諸侯聯軍對峙,秦王子嬰投降後,詔命各地的秦軍向各路起義軍投降,數十萬秦軍都被各路起義軍給收編了,項羽收編的最多,項羽把秦軍中的老秦人都坑殺了,率領40萬楚軍進軍關中。劉邦關閉了函谷關,項羽派兵擊破函谷關,進入關中駐軍鴻門。

鴻門宴之後,劉邦、項羽和各路諸侯推舉楚懷王熊心為皇帝,至少是名義上的皇帝稱“義帝”。皇帝推選出來了,各路諸侯面臨封王瓜分領土的問題,項羽請示了義帝熊心,熊心的回覆是“如約”。有權利分封各路諸侯的是義帝熊心,實際操盤的是項羽,出主意的是范增。當時的情況,楚軍共有50多萬,項羽掌控著40萬,劉邦掌控著10萬(實際不能叫楚軍了,其中六七萬都是收編的秦軍),義帝熊心所能指揮的只有陳嬰的2萬人馬,駐紮在首都彭城。其他各國諸侯和獨立起義軍的兵力不下60萬,趙國、齊國這兩個大國均有十幾萬兵力,燕國、魏國、韓國各有幾萬人馬,吳芮、黔布、彭越、梅鋗等人,各自掌控著兩三萬人馬。

如果按照義帝熊心的“如約”封王,劉邦理所當然封秦王,佔據原秦國的地盤,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趙王歇、齊相田榮等人都擁有十幾萬軍隊,這對於項羽來說就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分封諸侯的權力名義上是義帝熊心,項羽是分封諸侯的操盤手,既然按照義帝熊心的約定分封,對項羽是非常不利的,那就不能按照義帝的約定操作。項羽是一介莽夫,他是想不出辦法來,但是范增卻是天下第一謀士,范增的主意就是打擊、分化、肢解各國諸侯的勢力。

項羽首要打擊的對象是劉邦、趙王歇、齊相田榮,這三個都手握十幾萬重兵,對自己構成了巨大威脅,將楚國外的新興六國分化瓦解成十幾個國家,這是最佳的方案。然後規定諸侯王中的大國3萬軍隊,小國2萬軍隊,無形之中也起到了裁軍的作用。當然楚國的軍隊不裁減,項羽依然擁有40多萬軍隊。既然分封諸侯違背義帝熊心的約定,分封的標準就是項羽看你是否順眼了,不順眼的一律裁減縮編,順眼的提拔封王。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滅秦,不分封劉邦這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也不能把秦國都給劉邦,把秦國最不發達的漢中蜀地給劉邦,劉邦封漢中王有口難說,劉邦如果要質疑項羽,項羽就說這是義帝熊心的意思,一點脾氣都沒有。這樣項羽還不放心,把投降的秦軍將領封在富庶的關中,讓他們當狗看著劉邦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章邯封庸王都廢丘、司馬欣封塞王都櫟陽、董翳封翟王都高奴。劉邦的10萬軍隊被瓜分給章邯、司馬欣、董翳,劉邦只能帶3萬人馬入漢中。意想不到的是,各國裁減的六七萬人,自願跟隨劉邦入漢中。

趙王歇沒有親自帶兵跟隨項羽入關中,趙國被一分為四,趙王歇改封為代王,趙將司馬昂封殷王,趙國相張耳封常山王,陳餘沒有跟隨項羽入關中,環封三個縣。齊相田榮沒有親自帶兵跟隨項羽入關中不封,齊國被一分為三,原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燕國一分為二,原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燕將臧荼封燕王。魏國一分為二,原魏王魏豹改封西魏王,張耳的近臣申陽封河南王。韓王成都舊都、義帝臣共敖封臨江王、楚將黔布封九江王、蕃君吳芮封衡山王。蕃君梅鋗、楚將彭越沒有封王。

項羽真的很想當皇帝,但是皇帝已經有了,那就是義帝熊心,項羽沒有辦法再當皇帝了,怎麼辦呢?項羽只好學習春秋五霸,而自稱為西楚霸王,領九郡之地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既然是仿照西周模式的分封制,原則上來說諸侯王都是義帝熊心分封的,雖然很不公平,但是隻要義帝熊心活著,這個局面就會維持下去。幾十年以後,老的諸侯王都不在了,新的諸侯王繼承了,那麼這個格局就基本定型了。項羽的問題是,太想當皇帝了,半年之後,就派人把義帝熊心給殺了,天下立即大亂了。

公元前206年10月,在彭城的義帝熊心,項羽越看越不順眼,就對義帝熊心說:“自古以來,皇帝應該居住在上游,湘江上游郴州很不錯,義帝就遷到那裡去吧!”義帝在遷徙的時候,項羽暗中命令衡山王、臨江王、九江王,讓他們沿途截殺義帝熊心,義帝熊心被截殺在長江之中。義帝熊心一死,意味著分封諸侯王的皇帝不在了,分封不公平的矛盾立即暴露出來,不滿意分封的諸侯王們就開始行動了。劉邦出漢中並關中三王,擁兵20多萬;趙王歇聯合陳餘擊敗常山王張耳,復有自稱為趙王,擁兵十幾萬;田榮起兵擊敗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合併三齊自稱齊王,擁兵十幾萬;燕王臧荼追打遼東王韓廣,天下登時大亂。

義帝不死天下不亂,項羽正確的做法就是維持現狀,等待諸侯分封的格局穩定下來。義帝熊心是天下諸侯推舉的,要廢黜義帝熊心,也必須走合法的渠道,在合適的時機會盟諸侯,重新推舉天下共主。義帝熊心作為天下共主,他的影響力遠大於項羽自己,項羽必須繼續尊奉義帝熊心,穩定住分封的18個諸侯王的局面。假如,項羽活得比義帝熊心長久,等義帝熊心駕崩了,把義帝的後代降封為王,項羽的西楚霸王自然升格為天子了。假如,項羽活不過義帝熊心,那就讓自己的後代去處理這件事情,最終是什麼結果只能聽天由命了。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家入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正確的做法那就是什麼都不管,直接回家自己回家埋頭苦幹,就借用歷史上面的一句話,那就是廣積糧,緩稱王。

總體來講,項羽為什麼會捲入到這場諸侯的混戰裡面,最終難以自拔,然後被劉邦端了自己的老巢,就是因為項羽在赤峰天下的時候,把自己的那些朋友,把自己的那些夥伴,把自己和關係自己好的那批人分成了諸侯,而沒有顧及到自己的那些關係不好的人。

從道理上來講,人和人之間是由各種各樣的利益鎖鏈綁定在一起的,當這些跟你在同一條鎖鏈上的人出現問題的時候,你也會受到牽連。

項羽正是被這種牽連給牽連到。

我們想一下,大家在被秦國滅掉以前各個國家內部的勢力範圍,各個國家的土地那都是明碼標好的,誰的歸誰,哪個地方又是歸哪國管理的,項羽如果直接滅了秦國的咸陽,什麼都不管自己回老家,那誰敢打他,他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的部隊戰鬥能力天下第一,誰敢去招惹他,而其他的諸侯呢?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土地那鬧騰,誰又能去幹擾的了項羽,項羽直接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封上,然後等著他們鬧個你死我活,讓雨積攢起足夠的實力,最後一統天下,這條路線換成一個稍微讀過歷史書的人都能夠做得到,但項羽做不到。

韓信曾經說過項羽這個人吶是婦人之仁,也就是說這個人有仁慈之心,可他僅僅只侷限於關心朋友這一點上,至於說到了天下紛爭,該要他做出決斷的時候,他卻有一些猶豫不決。

楚漢戰爭最先爆發的點在齊國齊國,項羽把他分給了和自己關係好的一位齊國王室的子孫,但是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個人在接下來的戰爭裡面表現出來的能力是所有競爭者裡面最差的,項羽就是這樣,但事情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自己感情想要弄哪個人,那就把那個人扶持到臺前,如果不想用哪個人就直接把那個人給踢下去,反正自己能力足夠,那也不需要靠到其他的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項羽用人用人唯親。

我用人先看血脈,再看關係,如果兩樣都沾不上,那對不起我和你鬧掰掰,很多時候看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被項羽的那些蠢操作給看哭了可又沒辦法,他是西楚霸王項羽,他辦事情就是靠這個東西才博得人心,在他的心裡面認為貴族之上,王侯將相就是有種。

結果自己關係好的人上臺以後和其他人鬧成衝突,最後所有的矛盾源頭全部指向了西楚霸王相,項羽也沒有辦法是自己的朋友,又是和自己是同一條戰線的戰友,所以他不得不出兵幫這些廢物,最終自己的軍隊和自己本人被這些廢物牢牢地託死在了戰場之上。

項羽是可以成功,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陰暗面的基礎之上,這種幻想般的生活事物永遠都不會存在。


漩渦鳴人yy


項羽與劉邦約定:攻下咸陽滅秦者為王,結果項羽滅了秦朝卻沒有稱王稱帝,而是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封將,這是開歷史倒車,想把國家重新拉回到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四分五裂早已被有識之士反對,因此他這是逆歷史朝潮流和人心而動,必然會天怒人怨。如果他稱王稱帝,廣羅人才知人才,順應民心而不是剛愎自用,可能就沒有劉邦喝的湖湖了。(妄談)。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我個人感覺項羽一開始就是錯的,他的錯不在於分封天下。一開始他就坑殺了二十萬秦國降兵,後面又殺了秦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大肆搶奪,失去了民心。之後又命人殺了楚懷王(義帝)熊心,這就給了天下討伐他的口實。這一切也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說,項羽怎麼做才算正確。我感覺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坑殺降兵,嚴明紀律楚兵不得搶奪秦兵財務。要一視同仁對秦兵想跟著的就留下,不想跟著的就打發他們回家去。及能壯大自己,又能得到民心。

進入秦地時應該嚴明軍紀做到秋毫無犯,善待子嬰。用熊心的名義,按照約定讓劉邦做漢中王,但是也不能把漢中土地都給劉邦,要讓子嬰繼續當秦王把部分土地還給子嬰。秦地如果是這倆個人共同治理,只要項羽不去攻打他們,長此下去恐怕他們必定會有一戰。分封土地的事讓熊心去封,這種“蛋糕”不好分,得罪人的事情咱不幹。

自己則是埋頭幹,廣積糧緩稱王。等到天下有變也是去找熊心的麻煩,咱慢慢將他們個個擊破就行。倒時候義帝熊心失去威信,咱平定天下。振臂一呼,大業可成。


昌寶聯護欄


項羽正確的做法是不應該把四川漢中這塊寶地封給劉邦,而應該隨便封一個窮山惡水的彈丸之地給劉邦,然後找一個藉口把劉邦集團一網打盡,建立西楚帝國,平定諸侯,一統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說項羽當時的分封導致天怒人怨,實際上是對項羽的一種誤解。


項羽當時的分封本身並不算什麼錯

當時項羽的位置正如題主所說,是“楚國將軍”,他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所以說,雖然他掛著一個“諸侯之上將軍”的頭銜,但是終歸只是個將軍,連個王都不是。

項羽靠的是鉅鹿之戰把這些作壁上觀的諸侯給打服了,氣勢上起來了,但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而且跟著項羽一起入關的,既有諸侯王本人,也有諸侯王的代表,更有象齊國這樣實際統治者根本沒跟著入關的。

項羽分封諸侯,既是要抬高自己,也是要把一些跟著他混的加封,拉攏自己的勢力。

很多人認為項羽當時已經統領了諸侯,甚至認為他可以直接稱帝,這都是對當時局勢的一種誤判。絕大部分諸侯都是表面上服從,私下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的,要不然也不會在項羽打鉅鹿之戰的時候,在一旁看好戲了。

項羽分封諸侯的目的

項羽分封諸侯本身就是為了打破舊有的諸侯統治,利用自己當時名義上的“諸侯上將軍”發號司令。他想要的恰恰是一些諸侯反他,他才可以一舉滅之,從而實現真正的統治。而他的第一目標恰恰是齊國的田榮,只不過他高估了三秦的戰鬥力,也低估了劉邦的能力。


項羽為了分封諸侯,先把楚懷王推為義帝,從而他自己成為了楚王;

分封三秦為了看住劉邦這個漢王,結果被劉邦輕鬆出關。

項羽把他比較信任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封在了南面戰線;

原六國所在地的王,全部被削弱,魏王豹遷為西魏王、趙王歇遷為代王、燕王韓廣則遷為遼東王、齊國更是分成三個王,實力最強的田榮則沒有獲得分封;

與此同時,對跟著自己入關的功臣也進行了分封: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陽、司馬卬、張耳都來自趙國,而臧荼則是燕將。


可見,項羽在分封這件事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性上也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再一次分封,項羽估計也只會把劉邦的勢力進一步削弱了,但實際上,用處並不大。

當時劉邦去漢國就封的時候,項羽實際上只給了劉邦三萬人馬,但是卻有數萬“粉絲”願意一同前往,而其中恰恰就包括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作為第一個入咸陽的,其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在鴻門宴上不方便殺,在分封之時也不方便不加封,這是項羽的不得不做的事。


項羽的問題是:

1、殺義帝殺早了,當然如果義帝真的是項羽派人殺了的話。

2、雖然打敗過劉邦數次,卻沒有一次能一次性把劉邦打死,反而讓劉邦發展壯大了。

3、開天眼把韓信提前幹掉。

當然,這都跟分封都沒有什麼關係了。


水一白聊歷史


公元前207年12月進入關中,項羽入關之後,將秦王子嬰給殺了,又燒了阿方宮。此時項羽坐擁40萬大軍,是所有諸侯王中實力最強的一位,雖然職位是上將軍,但其它諸侯對項羽也是非常畏懼。

之前楚懷王有“先入關中者王”的詔令,所以項羽非常不爽楚懷王,又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楚懷王殺死,然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項羽分封各國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說到底是大家討價還價的結果。項羽所封的十八個諸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此次封王的意圖比較明顯,首先是按照七國的故地對七國後人進行分封,其次是將威脅最大的劉邦調往益州,這樣既不違背“先入關中者王”的詔令,又可以削弱劉邦的力量。但是對於此次分封有一些諸侯並不滿意,其中陳餘、田榮就是典型,他們自己的國內拉起隊伍單幹起來。

應該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封王就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式,國家一統才是人心所向,但是由於反秦義軍都是六國之後,他們都有各自的地盤和軍隊,項羽不封給他們,他們也會獨立存在,所以項羽封他們也有很多無賴之舉。

從項羽的分封上看,項羽存在幾個比較嚴重的戰略失誤。

首先項羽不應該立足於西楚霸王的分封制,長遠考慮應該建立統一的國家,如果建立統一的國家,項羽就需要在分封的時候設定矛盾,讓諸侯國之間先打起來。故而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要交錯分封,比如:這塊土地明顯是趙國佔領,我就把他分給燕國。這樣燕趙兩國就會因為這個分封問題大大出手,他們的實力就會削弱,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有矛盾就不會形成聯合,這樣項羽的壓力就會少很多。

項羽現在這種分封必然造成諸侯的不滿意,而且是絕大多數不滿意,諸侯國之間沒有矛盾之後,他們就會將矛盾統一集中到項羽身上,所以後來劉邦一處關中,諸侯國倒戈的一大片,這就是政治上所謂“樹立了太多敵人”。

其次項羽要封賞自己的功臣,項羽分封的都是一些六國後裔,但是自己的弟兄沒有得到封賞,他們就會心中不爽,比如英布。所以項羽應該將六國封地面的減少,增加自己的部下的封地,這樣子就會有更多的人跟著他幹。

然後項羽要對劉邦進行提防,不能給劉邦漢中。最開始降劉邦分封到益州是正確無比,但是後來在張良的忽悠下,又給了劉邦漢中之地,這一塊地是益州進攻關中的跳板,劉邦要是沒有這一塊地,他很難有作為,所以分封劉邦的時候,不應該讓他有漢中。

分封看上去是一件威風鼎鼎的事情,實際上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分封的結果總有人不滿意,所以項羽應該不殺楚懷王,讓楚懷王名義上主導分封,由於楚懷王沒有實權,分封的決定權還是在項羽手上,而楚懷王卻成了這個背鍋的人。

最後是項羽對自己的封地太小,而且是處在一個四戰之地,後方糧草成很大問題,所以他可以將英布分為到關中,而將九江王的地盤納入到楚國的面積 ,這樣既可以防止劉邦,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後方根據地。

項羽做完這些之後,天下諸侯肯定有很多不滿意,各地矛盾四起,但是這正是項羽應該要的結果,然後項羽就可依次掃平一些諸侯王,建立以楚國為中心的中央王朝。


帝國烽火


照常分封,照常打齊國,步驟不變,接下來就是改變了。

不殺義帝,讓他食一城放在身邊。

不殺韓王,任命一個親信為韓丞相。

不要殺齊國降兵,約法三章恢復齊地秩序,立田假(或其他諸田)為新齊王,任命一個親信為齊相,吞併濟北郡、膠東郡。

加上項他管理的西魏國,到了這一步,霸王直接控制的領土達到12個郡,間接控制領土達到5個郡,接近天下一半。

如果項籍不多作殺孽,應該比劉邦平定三秦前平定三齊。

乘戰勝之威,挾持諸侯增援關中,擊敗劉邦,順利的話可以擊殺之,或者把他趕回巴蜀。

之後趁機廢除,或者間接控制一批諸侯國。

具體廢除哪些,間接控制哪些,要看作戰得不得力,作戰不得力就廢了他,作戰消耗太大也廢了,其他通過任命高級官員間接控制。

比如以雍王守國不力為由廢除其王位,貶為侯。

改塞王司馬欣為雍王,並任命親信為雍丞相,塞王原先的地盤吞併之改為郡。

到了這一步,直接控制天下夥伴,間接控制又一半的一半,就該稱帝了。

最重要的奪取河南國,鼓動其他諸侯勸進,義帝退位,遷都洛陽。

接下來的步驟跟劉邦差不多,找異姓王毛病,逐個擊破。



長島男爵


公元前206年,項羽迫使劉邦撤軍灞上,項羽可以說是真正的雄霸天下。鉅鹿之戰項羽命令楚軍把船弄沉,只帶了三天的軍糧。他以死的決心贏得了秦軍,並俘虜了秦軍主帥王離。鉅鹿之戰不僅摧毀了秦軍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項羽一戰成名。

自從項羽一戰成名後。劉邦知道自己實力不敵項羽,於是放棄了關中,一切聽從項羽安排。當時,在項羽的帶領下,打進秦帝國的都城咸陽已經不遠了。秦朝早已為劉備所接受。當時蕭何也有心把秦國的所有檔案文件都收集起來。劉備為了不得罪項羽,於是秦宮的財富和絲綢美毫他一點也沒有拿。

由於項羽的心軟,劉邦在鴻門宴上逃過了一劫。鴻門宴之後,項羽達到了他權利上最巔峰的時刻。可以說天下已經是項羽的了。

實際上,分封天下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誰是盟友,誰是對手,項羽心裡很明白。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又復國,但在摧毀了秦軍主力軍並挺進咸陽之後,天下實際上掌握在了一群士兵手中,而並不是恢復六國的王室。因為在秦朝後期洶湧的農民起義中,項羽奪得天下之後,把天下分給了和自己曾經打天下的將軍,而不是六國王室的後代。

按照“楚懷王之約”的約定,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是王。項羽利用劉邦的優勢,以藉口說巴蜀也是秦國,讓他去巴蜀。為了漢中的領土,劉邦不惜動用張良,否則他的結局估計與劉備的結局是一樣的。

除楚國將軍外,項羽還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司馬卬為趙王,田都為齊王,田安吉北王,臧塗為燕王,申陽為河南王。這六位被封的王中,張耳、司馬卬、申陽曾為趙國將軍,田都、田安曾為齊國將軍,臧塗為燕國將軍。加上楚國的前四位將軍中,十九個王中顯然有十位是將軍。自從這些將軍稱王以後,不僅政治待遇有所改善,而且他們的領土也是天下最好的。主要是因為秦朝滅亡後是項羽主持了這個分封秩序,他的意思"史記"寫得很清楚:"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相對而言,對於六國國君的待遇並不是那麼好了。最糟糕的是楚懷王,他被項羽封為一個沒有權利的“義帝”,並且在去就職的半路被項羽殺害。原齊國的齊王也一樣沒有好下場,項羽刻意封了兩個齊國的將軍田都和田安為王。雖然韓王韓誠挽回了面子,但他沒有實權。然後找了一個理由也把他給殺了。反正六國以前的後裔都沒有好下場。

一心相當王的劉備從漢中反攻秦朝。只有關中三王章邯在反抗劉備中中掙扎,而其他兩位王則被韓信拿下。在劉邦反攻之前,田榮自立成為齊王,首先打破了項羽立下的規定。這就惹惱了項羽。但此時項羽正忙著攻打田榮,這就給了劉備一個造反的機會。劉邦圍攻章邯,張耳又投奔了劉邦,河南王申陽又被劉邦收服。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遭到了很多人的埋怨,後來,九江王英布起義,西楚盟友越來越少,項羽逐漸從勝利走向失敗的結局。

總結:項羽的失敗有兩點:一、分封的權利不平等,而且得罪了以前六國的後裔。二、由於劉邦的原因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

其實項羽應該首先讓劉備當老二,罷了他的實權,然後就是把領土分給六國的後裔,畢竟他們的祖先有管理國家的經驗,然後項羽可以控制這些六國的後裔,以加強自己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