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时期,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阻止西德合并东德?

尹潇深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的一个历史事实是,西方并不特别愿意看到两德统一。当然这是心里话。


其实,统一的力量是根植于民族认同,是很难被外力阻隔的。短期内的分裂,并不会阻碍历史趋向的统一进程。

西方人自然也知道这点,但就是从心里对两德统一有一些不爽。

当然谈不到提问中所言的公开阻止,毕竟西德还是西方盟友体系的一员。不过有一些担忧是存在的。

这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决定的:

第一,德国的历史,让欧洲人担心。

全球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发动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巧合了。在欧洲人看来,这就是德国民族性决定的。

所以二战后之所以要把德国分裂,其实西方和苏联也有一种很自私的想法,就是慢慢见他们同化成完全风格不同的两个地区,永远不能统一,就会避免势力壮大,威胁欧洲安全。

而两德统一,会打破当年二战后的这种战略格局,未来如何,当时的人们确实担心再有新的战争。

(二战后德国被分别占领的示意图)

第二,德国经济发展很快,让英法等大国感到担心。

德国虽然在二战后被分割,但西德的经济发展很快,恢复的也很快。

类似日本一样,西德经济在战后十多年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后,发展就开始加速。

50-60年代初的近10年时间,西德GDP增速高达8%。很多年的失业率甚至低到了不足1%,虽然之后有经济扩张的弊病,经济发展一般在3%以下,但在两德统一前,西德已经是全球GDP第四大国了,仅次于美苏日。人均GDP则时不时排名全球第二。

这样的一个大国如果统一,英法肯定担心。

第三,谁也没料到苏联垮台很快。

两德统一的又一个重要障碍其实在于苏联。

虽然东欧剧变在发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苏联这样的一个庞大国家能在一年后就跟着解体,当时大部分认为苏联只是会改变一些行为方式,没想到会分裂为15个国家。

因此包括英法等国,在对两德统一的问题上,之所以一度反对并且持保留意见,就是认定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赞同两德统一。

因为两德统一后意味着东德并入西德,这对苏联的势力范围是一个极大损害,对苏联的影响大于对西方的影响。

然而苏联人最终同意了,可见统一的潮流没有办法阻挡,这其实就等于两德统一板上钉钉,西方无论心里怎么想也于事无补。


木春山谈天下


西方国家为什么要阻止合并?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东西德合并得利的是西方阵营,而不是东方阵营。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东西德合并是是有利于壮大自身力量,拒绝合并完全不合理的。

东西德合并表面上说是合并,但实际上是西德吞并了东德,这一点不容否认。

1990年发生的东西德国(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发生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地区的全面溃败,从此时起,苏联的影响力在欧洲地区全面收缩。

这既是欧洲地区国家制度的转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思路的转变。

以东西德合并事件为节点,标志着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向东全面扩张,吞噬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这大大的膨胀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势力,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势力是极为有利的,怎么可能会遭到西方国家的阻止?

虽然削弱德国是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英法等国的重要目标,但是对于削弱苏联这个主要目标来说,削弱德国只是一个次要目标。

自从1922年社会主义苏联建国之后,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从此苏联就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始终欲除之而后快,因此我们翻开欧洲史,就会发现1922年以后的欧洲,就一直都把消灭苏联政权放在国际事务的首位。

我们看二战爆发的最终原因,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英、法、美等国引诱德国去进攻苏联,而始终对德国的军国主义采取绥靖政策,结果英、法、美等国引火烧身,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整个欧洲在这场战火中被付之一炬,所有曾经的欧洲强国都倒在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

但是等到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就与曾经的盟友苏联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了么?并没有。虽然战后苏联与英、法、美瓜分了德国,但是仅仅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47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此又一次拉开了围剿社会主义苏联的序幕。

从1947年开始至今,欧洲国家对苏联(俄罗斯)的围剿始终都没有停止,在冷战期间,美国为了能让德国拥有抵御苏联的实力,甚至还将其拉入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名单之中。

由此可见,相对于围剿苏联(俄罗斯)这个主要矛盾而言,削弱德国的实力,已经成为了欧洲国家严重的次要目标。为了能够让德国拥有对抗苏联的实力,美、英、法甚至不惜把濒临毁灭的德国重新武装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东西德国合并,是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的默许的,因为他们的合并,壮大了资本主义集团的实力,对社会主义阵营则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以东西德合并为起点,受苏联领导的整个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出现解体,纷纷改变社会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也跟随着这一阵浪潮彻底解体。


落下m


西方国家没有干涉两德统一,这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事实上,当时在传出两德要统一的消息后,欧共体成员国一片哗然。西德人是顶着巨大的外交压力下才完成的统一。令人意外的是,苏联和美国反倒是没有过多的干涉。

当时的国际环境,非常的,非常的有趣……


坑德三巨头: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意大利总理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1989年5月,东德政府放宽了移民限制,大量东德人涌入西德。瞎子都看得出来,东德政府要完了。问题是,东德如果瓦解,东德那块土地该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西德政府站出来,表示愿意全盘接受东德,并希望德国欧共体成员国的支持。此举,瞬间让西欧国家全体沉默。小国家都在观望,想看看英法是个什么态度。然后,法国第一个跳出来了。

1989年10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发表讲话:

谈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苏联人决不会答应。德国统一意味着华沙条约的结束!这怎么能想象呢?再说,东德是普鲁士,它不愿受巴伐利亚(西德)的统治。

密特朗的讲话,大概意思是,普鲁士才是正宗的德国,西德凭什么统一普鲁士?(普鲁士的发源地在东德)

法国总统的讲话,犹豫一盆凉水泼到了西德人的头上。要知道,欧共体能成立,就是以法国和西德的政治和解为前提的。现如今到了关键时刻,法国人为了国家利益,又把德国人出卖了。只不过德国人没有鸟法国,仍然继续着自己的统一步伐。

1989年10月18日,东德领导人宣布辞职。一个月后,柏林墙被推倒。西德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具体计划。



一周后,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再次关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发表讲话:

科尔事先连半点风声也不露!根本没有向我说起过!我毋需出面反对,苏联人会出来反对的。戈尔巴乔夫会大发雷霆,他决不会允许这么干的。苏联人决不会接受一个大德意志国!⋯⋯在欧洲统一取得很大进展之前,科尔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东西。

很显然,法国总统的肺都快气炸了。什么法德友谊?啊呸!在这一刻,不存在的。



法国总统的讲话通告全世界后,英国首相撒切尔终于也按耐不住了。她在伦敦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德国越来越想统治欧洲,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科尔根本不懂得欧洲对德国统一有多么敏感!

很显然,撒切尔的肺也快气炸了。什么英德友谊?啊呸!在这一刻,也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知道,法国和英国经常会在私底下较劲。密特朗和撒切尔也是如此。但是在两德统一的问题上,这两个人的态度空前一致:就是不同意!



只不过,德国人此时仍然没有鸟英法,继续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1990年2月,东德领导人第一次访问西德。德国的统一,已经是不可不转的了。

然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坐不住了。再再一次发表讲话:

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确实是非常危险的。目前所发生的事情正在使我们准备法、英、苏联合对付德国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样。你们将有9000万人口,但苏联将转向我们,你们将被包围。

密特朗说的这话,相当的直白。就是如果德国人敢统一,法国就牵头,组建法国、英国、苏联三国联军,武装干涉德国。

紧接着,撒切尔再次表示赞同。并且撒切尔在这一次,还拉来了两次世界大战都坑过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

当时的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表现出了意大利人一贯有奶就是娘的特点,他表示:

面对德国问题,苏联应该用坦克进行镇压,这里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够防止德国统一,这都OK。

是的,没看错。意大利人的心,比英国佬和法国佬更黑。德国人可是北约盟友啊!忍心让苏联人炸平盟友吗?啊呸,这个时候只有利益,没有盟友!


(德国前总理科尔,两德统一的英雄)

其实英、法、意三国上串下跳的原因,无非就是摄于德国的强大。毕竟在欧共体内,半个德国就已经是老大了,这要把东德统一了,那还得了啊?

西德总理科尔举目四望,竟然一个支持者都没有,平时亲的比亲兄弟还亲,原来大家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罢了。真到了关键的时候,没有一个盟友信任德国人。

但是西德总理科尔不傻,他冷静的发现。法国和英国都只是在动嘴皮子罢了。英国指望法国牵头,法国指望苏联动手。至于意大利,就是出来搞笑的。局势很明朗了,只要美国人不反对,苏联人不干涉,统一的大业基本就没问题了。至于英国和法国,不去理他们。

那么,当时美国人是什么态度呢?其实老布什总统的态度非常简单。只要统一后的德国不退出北约,不倒向苏联,美国人可以继续在德国领土上驻军。美国人就支持德国统一!

老布什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皮球踢到苏联那边了。东德作为华约的盟国之一,苏联人能眼看东德被西德抢去吗?


(苏联的当家人……)

上帝眷顾了德国人,当时的苏联已经没有力量干涉东德问题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正在内斗中,两个人都没有精力关心东德的问题。

西德想要东德,那就拿去吧。

听到苏联对德国统一无动于衷,把东德拱手相送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再再再次发表了无意义的讲话:

戈尔巴乔夫是怎么搞的?他对我说,他将坚决顶住,结果一让到底。科尔给他什么好处作为交换?大概是多少亿马克吧!

最终,东德政府宣布解散。东德地方政府以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加入西德,两德统一。

其实回看整个过程。德国统一,真的是沾了苏联解体的大便宜。因为法国和英国不可能真的出动武力镇压两德统一,美国也是如此。整个西欧都在看好戏,他们在等待。等待他们心中既独裁又野蛮的苏联主动出手炸平德国。他们将会表面谴责苏联,心底里暗自叫好。

用时任德国总理科尔的话说:『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结果』。

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欧共体盟友的失望,你们怎么都是这种货色?又表达了对戈尔巴乔夫的惊喜,你怎么大方?

这件事到此还没有结束,两德统一后。为了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惊喜,德国人授予了戈尔巴乔夫最佳德国人的荣誉称号……


(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

说到这里还没有完。两德统一后,又过了一个月,撒切尔夫人任期结束,从英国首相位置上卸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尴尬了……

他再再再再次发表讲话:

我干吗要同科尔吵架呢?这么一来,我就会被完全孤立起来。

利益归利益,吵架吵完了,大家还是朋友。只不过是塑胶朋友罢了。

其实,密特朗和撒切尔的态度可以理解。德国当年入侵法国时,密特朗已经20岁了,撒切尔年纪小一点,也有十多岁了,属于轰炸中长大的英国人。当年德国纳粹的野蛮,很多西欧人都是记忆犹新的。至于意大利,一直致力于把法西斯推到德国人身上,仿佛忘了他们才是法西斯的发源地。


Mer86


西方真动手阻止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欧共体各个都是人才,特别是英镑法棍意大利面,说话跟踢皮球一样真有趣,光放狠话没个真动作。东头村的老戈头他家天天吵架出事,没那嫌功夫理;西头村口的老布头表示只要不妨碍西头村委会爱咋整咋整。反正人家西德表示我超喜欢待在地球村的感觉。

以上是通俗易懂版回答,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为啥东西德合并,西方国家不阻止?

谁说西方国家没阻止的!!!站出来!

说起这事儿吧,其实还要怪我们的老戈头,改革了自己不说,顺带拉上了一群在东欧的小弟一块改革,先是匈牙利,再是捷克斯洛伐克,搞得整个东欧是鸡犬不宁。而民主德国也被拉上了个戈尔巴乔夫这个新手无证司机的改革之车,开始了民主化改革。

结果在东德民众的抗议中,在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迫于民众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体的限制这一要求下,在11月9日,“柏林墙”正式开放。

英国真的没有辜负欧洲最强搅屎棍这个称号,早在柏林墙开放前的一个月,一些英国媒体就发现了东西德有了统一的苗头,在这之后,各大媒体大肆宣传两德统一,《泰晤士报》也对两德的统一前景展开了辩论;然后英国国内就有了例如“德意志第四帝国”“苏联会阻止德国统一”的各种瞎掰,反正人家英国媒体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不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还真把这事儿当回事了,他担心德国统一后会再次在欧洲卷起一股“复辟”潮,在欧洲树立霸权。撒切尔夫人为这事还专门去找了老戈头,撒切尔夫人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尽力阻止两德合并,还提出了苏军应该尽可能长时间驻扎在东德以威慑西德。不过西德却没有人鸟他,还在11月9日开放了柏林墙。

然后撒切尔夫人就开始干着急,人家还拿了一张1937年的德国地图天天展示搞阴谋论,希望其他国家能够联合英国一起阻止两德合并,这时候法国总统密特朗跳出来支持英国;然后密特朗又跟撒切尔一起在1989年12月的欧共体峰会传播地摊阴谋论去了,西德政府依旧没有鸟他。不过,西德《图片报》严厉批评英法的这一做法:“德国的新敌人不在东方,也不是打着XXXXXXXX。我们的新敌人是打着红白蓝三色的圣乔治米字旗的英国首相,他的名字叫做玛格丽特撒切尔。”

此时的德国依旧没有鸟他,还在1990年年初往东德国引进西德马克。撒切尔夫人的脸都快没处放了,于是开始拉拢其他国家一起反对德国。

然后某个姓意大利名面的国家总理朱利奥安德列奥蒂跳了出来,称;“我爱德国,所以我更喜欢看到两个德国。”其墙头草之风可真是一脉相承。

然后荷兰首相跳了出来,对德国的自治权提出了质疑。不过即使是这样,德国政府依然没有鸟他们,继续走自己的统一之路。在这一刻,所有的什么英德友谊法德友谊钢铁条约欧洲共同体,啊呸!不存在的。

不过德国清楚的认识到,像英镑法棍意面这些国家就只会动动嘴皮子,你看在冷战期间哪一场武装干涉他们发起的,要不就吃瓜,要不就是配合你打野刷怪。而美国的态度让西德松了一口气,美国不反对两德合并,只要德国继续留在北约,美国可以继续在德国驻军,那么美国就不干涉。然后其他国家纷纷把视线转向了苏联,可惜人家老戈头正在和老伴老叶头争夺家里的主导地位,而老戈一幅“虐我千百遍,待老叶如初恋”的模样让这些国家认识到苏联已经管不了这些事情了;于是就只能干瞪眼看着两德走向统一。



然而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的“反德联盟”的老脸被打得啪啪响,实在是没脸混。最终在1990年两德合并之后签署了协议:

自1945年后,英法美苏四个国家在德国行使的一切特殊权利均失效。德国恢复主权和领土完整性。

当年闹得最凶的是他们,现在签协议签得最快的也是他们,不得不服英国人的水平是如此之高,如此之优秀。


二战吐槽君


英法阻止了,没有成功。

1990年,东德并入联邦德国(西德),自此德国再度统一。考虑到东德与西德的背景,世人一般会认为这场博弈是苏联向英美法妥协的结果。然而深读那段历史,我们发现作为西方阵营重要一员的联邦德国,在合并东德进程中最大的障碍竟然不是宿敌苏联,而是盟友英国和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英美苏共同占领了德国全境,考虑到法国在战争中做出的牺牲以及战后的合作,英国和美国分别从己方占领区中划出一部分交给法国,这便是四国分占德国的由来。慑于德国雄厚的战争潜力和对两次大战的恐惧,本来在盟国的计划中已经决定让德国覆灭,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世上再没有“德国”这个国家,但冷战的爆发打乱了这个进程。

为了利用德国人遏制对手,英法美和苏联分别在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从此以后两个德国成为东西对抗的前沿。在苏联时代,两德之间在军事、科技、文化和教育上的比拼常常被看作评价两种制度优劣的标尺。在这种前提下,大家总会误以为苏联希望东德全面碾压西德,最好西德人个个都往东德跑,而英美法更希望西德兼并东德。这种误解不仅迷惑了冷战时期的一代人,而且影响持续至今。

联邦德国确实在后来的比较中胜出一筹,如果按照顺势思维往下推,最应该跳出来反对“西吃东”的应该是苏联,但你能想到最终扮演这个角色的竟然是英法吗?那时候苏联岌岌可危,西德瞄准时机决心完成统一大业。就在两德亲密互动的同时,英国率先捕捉到了德国可能合并的苗头,于是关于“德意志第四帝国”的言论尘嚣之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猜想两德统一后对欧洲的威胁。

尽管身为联邦德国的盟友,但英国旗帜鲜明,撒切尔夫人甚至随身携带一张1937年的德国地图,四处警告欧洲国家纵然德国统一的危害。鉴于英国首相的屡屡阻挠,德国报纸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们真正的敌人不在东方,而是打着红白蓝三色圣乔治米字旗的大不列颠。除英国之外,法国对德国的统一同样深怀戒惧,从1870年到1940年法国三次遭受灭顶之灾,而三次全部来自德国。

为从事实上遏止德国,英国国防部很快与法国军方达成共识,两国计划在西德领土上举行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以此恐吓西德总理科尔。但历史的可爱就在于它不向任何人的意志妥协,对于英法的阻挠,科尔首先做的就是摆平美苏。此时法国已经退出北约,法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低点,美国若想继续插手欧洲事务,德国的态度至关重要。科尔以此为本钱向美国做出保证,一旦统一将继续留在北约体系之内并尽可能帮助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

图-德国人\t

利益交换从来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科尔的保证换来美国的支持,而苏联的现状决定无法做出实质性的干涉,所以只能默许。那么德国下一个目标就是摆平法国,可法国的软肋在哪里呢?法国一心做欧洲的老大,但这无疑需要德国的支持,于是科尔投其所好,在密特朗倡导建立欧共体联盟的事情上多方奔走,最终促使法国转变态度,不再反对德国统一。

图-德国人\t\t

孤立无援的英国此时体验到了什么叫孤掌难鸣,但为了打消撒切尔夫人的疑虑,科尔还是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让步,并保证统一后的德国不再对领土提出任何要求。1990年,美、苏、英、法和两德在纽约签署声明,至此四国正式向德国移交权力,两德完成统一。


地图帝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在两德合并问题上,西方国家的态度根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早在原民主德国(东德)开放柏林墙之前,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晤时表示过对两德合并的反对态度,并暗示苏联延长在东德的驻军期限以对西德构成压力。

1989年12月的欧共体峰会上,撒切尔夫人甚至将统一后的德国比作一战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和二战时的纳粹德国——“这个被我们击败过两次的国家又要回来了”。在对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上,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具有相同立场(吐个槽,能让英国和法国这对老冤家完全协调立场的也只有德国了)。

在密特朗的提议下,该届峰会上提出德国统一问题需要通过“东西方的对话和合作”,“应该以民主且和平的方式实现”,这等于宣告了法国在两德统一问题上对西德的不配合。

随后,在与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会谈中,密特朗又重复了上述观点。为阻止两德统一,密特朗甚至亲自访问东德,在与东德领导人会晤时明确标志“有兴趣看到东德继续作为主权国家存在”、在莱比锡大学演讲时也声称“两个德国均拥有国家主权”。除了英国和法国,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对两德统一的反对态度,如时任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就表示“更希望看到两个德国”,时任荷兰首相吕贝尔斯则对德国是否拥有统一问题的自决权表示质疑。

但在苏联无力阻止东欧剧变、美国对两德统一问题事实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任凭欧洲国家如何反对,也无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进程。可以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各国立场真切体现了国家利益在国家意志上的表现,但决定国际事务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则仍然是国家实力。欧洲国家实力再强,终究抗不过美苏两大霸权,德国的统一也就成为欧洲国家捏着鼻子不得不顺应的“历史趋势”。


军机图


对于两德统一,当年西方的态度其实并不统一,反对甚至阻挠两德合并的大有人在。首当其冲的就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重要的欧洲国家。

英国人普遍对两德合并持反对态度。1989年10月,英国前议员康纳·奥布赖恩就在《泰晤士报》撰文称,德国统一将很可能导致“德意志第四帝国”出现在欧洲大陆,这个新的“帝国”可能会重新使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旗帜,并从前皇室中选出皇帝。他甚至还猜测,统一后的“帝国”很可能会为希特勒、纳粹和大屠杀平反,甚至于将恢复纳粹的种族政策。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看法,但类似的观点在英国人中间是很有市场的。

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公开反对两德合并。柏林墙开放前,撒切尔夫人告诉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无论是英国还是西欧其他国家都不希望德国统一,她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尽力阻止两德合并,她还建议苏军尽可能长时间驻扎在东德以威慑西德。柏林墙开放后,撒切尔越发焦急,她声称德国人的国民性、统一后的规模及其在欧洲的中心位置,会导致德国成为欧洲的不稳定因素而非稳定因素。1989年12月,撒切尔夫人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的一场欧共体峰会上发出警告:“我们击败了德国两次!现在他们又回来了!”

对于撒切尔夫人屡屡阻碍两德统一进程,西德《图片报》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德国的新敌人不在东方,也不是打着红色共产主义旗帜者。我们的新敌人是打着红、白、蓝三色圣乔治米字旗出现的英国首相,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撒切尔。”

但英国外交部的态度与撒切尔夫人有所不同,他们并不那么坚决的反对两德合并,甚至在后来德国统一进程中还在法律制定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实质性的帮助。

法国人的态度则比较暧昧。有不少当时的法国政治人物在回忆录中称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过反对两德合并,其中包括密特朗当时的私人助手阿塔利。但在公开场合,密特朗从未明确表示过反对德国统一。另一些政治人物的回忆录则称,密特朗是支持两德合并的,并且与西德就此有不少合作。与此同时,法国各界对于德国统一的态度也很暧昧,既没有像英国那样普遍的反对态度,也没有太明确的支持。所以,法国的真实态度一直是个谜。

欧洲其他国家中也有一些反对德国统一的。比如时任意大利总理安德雷奥蒂就持反对态度,他开玩笑说:“我很爱德国,所以我更喜欢看到两个德国。”荷兰首相吕贝尔斯也对两德合并的自决权提出质疑。他们跟英法两国领导人一样,担心德国统一后的巨大经济实力以及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但最终,美国人坚定的支持和苏联彻底的放任自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在北约框架内,英国也好、意大利也好、荷兰也好,都只是小弟和跟班,对重大事件的决定起不了关键作用。T


联合防务


东欧剧变时期,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阻止西德合并东德?其实英法当时都想阻止,英国首相撒切尔甚至对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过不希望两德统一,但问题是英法在当时受制于美国,因此虽然内心不悦,但面对两德统一的进程却实实在在是无力阻止。


撒切尔和密特朗的不悦

1989年9月,面对两德统一进程的不断加速,英国首相撒切尔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面时,曾经明确表示:

(两德统一)这将导致战后边界的改变,而我们不能允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这样的发展会破坏整个国际局势的基础,并危及我们的安全。

在当时西方集团表面上对西德即将吞并东德一片欢呼的声音中,撒切尔的这种观点却代表了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暗地里对德国统一的真实态度。

在1990年1月进行的一项针对美国、英国、法国和波兰民众对德国统一所持态度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法国和英国,分别有50%的民众担忧统一的德国会成为“欧洲的统治力量”,有相当比例的人担忧德国会重新扩张领土,使纳粹主义复活,以及德国经济体量会变得过大。而在已经剧变的波兰,对德国统一感到担忧的民众比例更是高达69%。

撒切尔(左)和密特朗(右)当时都对德国即将统一极为担忧

而撒切尔则是反对德国统一最为积极的领导人了。她甚至公开对戈尔巴乔夫表示英国和西欧都不想要统一的德国,并希望戈尔巴乔夫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止德国统一,并让尽量延长苏军在东德驻留的时间。在1989年12月出席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进行的欧共体峰会时,她甚至当着西德总理科尔的面就表示:

我们两次打败了德国人,而现在他们又回来了!

英法虽然不愿意看到德国统一,但却感到无计可施

在当时她的手袋里总是装着一张1937年德国边界地图,逢人就说自己对德国的担忧,认为德国的“民族特性”、政经体量和地理位置会让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的不稳定力量。而撒切尔的观点也得到了当时的法国总理密特朗的支持,法国政府当时也向苏联政府明确表示过法国决不希望德国统一,因为法国觉得德国统一之后很有可能会控制住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密特朗在和撒切尔会面时甚至表示德国统一之后可能会赢得比希特勒更多的领土。而其它西欧国家则也对此持类似立场,比如意大利总理安德列奥蒂就担心德国统一会导致泛德意志主义重新抬头,而荷兰总理吕贝尔斯则认为德国无权进行“民族自决”。

面对美苏,欧洲无力阻止

不过虽然西欧各国普遍反对德国统一,但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美苏两国却不这么想。美国的态度当然很好理解,因为两德统一可以说是冷战的标志性事件,代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而苏联尽管从根子上不愿意看到两德统一,但在当时东欧剧变的大环境中,却已经意识到两德统一不可避免。特别是当时苏联是戈尔巴乔夫执政,而在他上台之后苏联经过几年的改革,经济已经濒于崩溃,可以说他在国内外已经面临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因此实在无心再与美国和德国做对。面对德国统一的趋势,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唯一条件只是德国统一后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而且应该说这一要求也得到了多数西德人的支持,当时的民调结果显示只有20%的西德人希望两德统一之后继续留在北约之中。

撒切尔曾寄希望于戈尔巴乔夫能拖延德国统一进程,但也无果而终

但德国统一之后退出北约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而没有美国支持,德国的统一也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总理科尔当时看准了戈尔巴乔夫的困境,对苏联祭起了经济援助的诱饵。科尔当时的外交顾问特尔希克后来回忆说,科尔已经准备好给苏联1000亿西德马克,以换取苏联支持德国统一。而急需外部金援的戈尔巴乔夫一看有钱,也就不再坚持德国退出北约了,只是要求两德统一之后在原东德地区不部署西方军队和核武器。而谈判结果是以西德答应给苏联550亿西德马克的赠款和贷款为条件(相当于西德八天的GDP ),换取了苏联对德国统一的支持。

为换取波兰支持德国统一,德国向波兰承诺永久性放弃了上面这些领土的声索权利

而针对波兰对德国统一之后可能重拾扩张主义的担忧,德国对波兰承诺永久性放弃对二战之后割让给波兰的西里西亚、东勃兰登堡、后波美拉尼亚以及东普鲁士等所有领土的声索权利,确认了奥德河-尼斯河这一德波边界的永久有效性,并与波兰签署了《边界条约》和《睦邻条约》,对这些承诺予以正式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在二战之后对美国依赖就很重的西欧各国虽然都不乐见德国统一,但却都感到无计可施,最终只好接受了两德统一。“毕竟我们之中谁都不会对德国宣战”——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这句话可能是对这种无奈最贴切的概括了。


桃花石杂谈


早在柏林墙推倒之前,东德人就拼死往西德偷渡。可见昂纳克领导下的所谓民主德国早已失掉民心,一个体育靠兴奋剂造假骗取世界荣誉的弄虚作假,靠谎言,欺骗生存的政权离开了苏联的保护连一天都难以生存下去!

当时的西德是在科尔政府领导下,与东德完全不同的是联邦德国各行各业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昌盛景象。西德的政治体制来自多党议会制下的总理内阁制!总统只是礼仪性职务。而多党竞争通过民选产生领导人。政治上的血液新陈代谢使国家发展活力四射!而东德长期在马列主义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工人)党的专制独裁统制下。人民失去自由,禁止多人聚会,不准谈论政治。更严禁质询执政党。完全形成法西斯式独裁!东德人口只有整个德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却没有联邦德国人的自由和选举权!

二次世界大战将德国一分为二。从此德国分裂为两个世界。联邦德国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在马歇尔的美元投入支持下很快复兴为欧洲強国。而所谓的民主东德在苏联庇护下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既得利益权贵小集团。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自由,民主权利被特权阶级少数人剥夺。单偷越柏林墙逃往西德有就数十万人死于同胞的枪口之下。

通过上述实例举证,我们便可得出准确判断,倒底因为什么联邦德国统一了民主德国。而不是东德统一了西德。

看一个国家的兴衰,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它的实质!今天统一后的德国虽然东西部发展还不平衡,但总体上并不影响德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形象。默克尔总理就是东德人。但在她领导下德国的发展不能不令人钦佩!


晋A闲云野鹤


两德统一是20世纪晚期国际政治格局史上一件划时代的标志性大事。表面上看起来两德统一似乎只是德国的内政问题,可实际上却是关系到整个欧洲格局的重大事件:如今统一后的德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十六人口大国、经济总量第四大国、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世界汽车产量第四大国。可以说两德统一极大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至少美、苏、英、法四国的利益都在两德统一过程中受到波及。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两德问题产生的根源: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奥得河-西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0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入波兰和苏联,剩下的领土被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东部划归苏联、西北划归英国、西南划归美国、西部划归法国。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尽管位于东部的苏联占领区内,但鉴于其作为德国首都的特殊性仍由四国分区占领。随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冷战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都加紧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绕开苏联发行了仅限自己占领区流通的"D"版马克,苏联见状以在苏占区发行"F"版马克作为回应。随即美、英、法三国将自己的占领区合并举行选举产生了新政府,而苏联方面也在自己的占领区扶植了一个服从于苏联的德国政府,至此东、西两个德国分裂的状态形成。由美、英、法三国扶植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为位于西部,所以一般简称西德;而由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因为位于东部,所以一般简称东德。分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东、西两个德国由此形成。

从两德问题的产生不难看出:这一问题其实就是在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主导下在冷战的特殊格局之下形成的,那么两德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同四大国的利益发生纠葛。一般来说可能大家会认为苏联应该是对两德统一持反对态度的,这是因为两德统一的模式是东德加入西德,而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将失去在东德的战略利益。事实上一开始苏联也的确对两德统一感到心有不甘,然而苏联这时自身处境也很不好过——不只是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相继发生剧变,而苏联本身也正处于解体前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问题。如果说苏联是因为受困于国内问题而无心干涉两德统一,那么美、英、法在两德统一问题上的态度又如何呢?表面上看西方国家似乎应该乐意见到西德合并东德,因为这意味着西方阵营势力的增长,然而实际上美国在两德统一事件上既没明确表示支持也没表示反对,而英、法两国均曾在两德统一问题上提出过反对意见。英、法之所以反对德国统一主要是出于欧洲地缘均势的考量:历史上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英、法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站在德国的对立面。事实上早在19世纪晚期的普法战争中法国不仅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还因为德国的崛起丧失了欧陆霸主的地位。一战中法国北部的10个省曾陷落于德军之手,从而导致法国几乎全部铁矿和80%的煤矿被德军掌控。二战中法国更是不到40天就被德军攻陷。相比之下英国本土倒是没被德军攻陷过,然而一直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尽可能维持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均势,避免欧洲大陆崛起足以威胁到自己利益的超级强权。很显然两德统一将对原有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构成强烈的冲击,这点我们从德国统一后的发展也能看出来:尽管德国没重新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然而随着统一后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已使德国成为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当英国预感到德国即将统一之时英国国防部很快与法国军方达成共识:两国计划在西德领土上举行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试图以此恐吓西德总理科尔。科尔面对英、法两国施加的巨大战略压力决定先集中精力取得四大国中美、苏两国的支持:当时美国对两德统一的态度模棱两可——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希望看到西德合并东德,然而美国也担心德国统一可能会对欧洲地缘格局造成冲击,毕竟统一后的德国将更难控制,正因为如此美国在两德统一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在这样的形势下德国将外交公关的重点锁定在苏联:一开始苏联对两德统一是持否定态度,但受困于国内问题的苏联的态度并不坚决,这就为德国人的外交公关留下了转圜的空间。1989年11月17日组成的以莫德罗为首的东德联合政府提出要与西德建立条约共同体,这一提法迅速得到了时任西德总理科尔的积极回应,随后科尔访问了东德并于东德方面进行会谈。1990年1月莫德罗在访问莫斯科时向戈尔巴乔夫表达了德国民众的统一意愿,而东德的这一表态使苏联方面意识到再强行将东德留在东欧阵营的意义已不大,况且这时东欧阵营基本上已然分崩离析,苏联的主要精力也已转移到国内。在这样的形势下戈尔巴乔夫作出如下表态:德国人民有权选择统一的方式,原则上没人对此怀疑,时代本身正在加速这一进程。在东德方面向苏联表达统一诉求之时西德方面也没闲着:科尔一次性给予苏联200亿马克的无息贷款,同时还决定以特别价格向苏联供应数万吨的牛肉、猪肉、黄油、奶粉和奶酪。显然这对正在经济困境中艰难挣扎的苏联是极具吸引力的。在搞定苏联后科尔转过头来向美国保证统一后的德国将在北约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时美法关系正处于极为微妙的时刻:法国本来就是北约成员国中对美国依赖程度最低的,与此同时法国在外交政策上也保持着相对独立自主的姿态,不顾美国的反对抢先与新中国建交就是证明之一。两德统一前夕法国尽管仍是北约成员国之一,但已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美国要想在东欧剧变之后利用北约这一工具扩张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那么德国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此一来继苏联之后美国也不再成为德国统一道路上的阻碍了。

美、苏的态度明确后德国所面临的战略压力顿时减少,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使英、法两国放弃反对德国统一的立场。事实上随着美、苏态度的明确已使英、法在外交上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可如果英、法两国铁了心要干涉德国统一,那么德国面临的战略压力仍是不小的。科尔将自己外交公关的重点放在了法国——他对法国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策略:硬的一方面就是坚定不移地向法国表达德国人民的统一决心,指出任何阻止德国统一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软的一方面则是用利益诱导法国。那么科尔究竟使用什么方法诱使法国不再反对德国统一的呢?这其实和法国的“大国梦”有关:正如上文所言法国是一个不甘于扮演美国小弟角色的国家,长期以来法国一直试图在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然而法国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和美、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也注定了法国的生产潜力和军事潜力是远远不及美、苏的。法国所构想出来的增强自身国际话语权的办法就是致力于欧洲一体化,试图通过与欧洲各国抱团取暖的方式增强自身国际话语权。事实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本身最初就是由法国倡议成立的,法国这种通过欧洲一体化增强自身国际话语权的做法在今天仍可见端倪——马克龙的欧洲军构想正是其体现。那么法国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最需要争取的是哪个国家呢?答案是德国。英、法、德三国是欧洲(不含俄罗斯的狭义欧洲)综合国力最强的,而三强之中英国作为岛国一直与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一来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科尔抓住法国这一心理积极在欧共体联盟的事务上多方奔走,最终促使法国不再反对德国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法国也希望借助统一后国力增强的德国抗衡美、英,这也是法国实现其“大国梦“的一种手段。

美、苏、法都已不再反对德国统一,剩下来的英国就真正感觉到孤掌难鸣了。这时的英国已然看出德国的统一乃是大势所趋,实际上英国已无力再阻止德国的统一进程。这时英国仍通过外交斡旋争取最大限度制约德国:尽管美、苏、法都已不再反对德国统一,然而各国对德国统一对欧洲地缘格局的冲击还是有所担心的,于是英国抓住各国这一心理要求限制德国。1990年2月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上西德外长根舍提出“2+4”方案——由东德、西德以及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外长组成的会议进行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磋商。英国在磋商过程中提出:德国统一后不应再对以前的领土提出要求。二战德国战败后割让了10万平方公里领土给苏联和波兰,如果统一后对这些领土提出领土诉求势必进一步对欧洲地缘格局造成冲击,这也是美、苏、英、法四大国以及欧洲各国共同的担忧。对此德国方面进行了回应:明确承诺不再恢复二战前的领土并将这点写入宪法。同时英国还在与美、苏、法沟通后提出:德国统一后必须放弃拥核,军事规模要缩小,还要放弃研制化学、生物武器的权利。德国对这些条件一概接受,从而换取各国不再反对德国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