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吃闖王喝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是一首關於闖王的童謠,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軍進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以“國君死社稷”的悲劇方式結束。後人常問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肯遷都南京?原因很複雜。崇禎皇帝不僅有政治上的原因,還有個人的問題。然而,今天我們將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歷史之謎。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崇禎十六年十月,明朝三邊總督孫傳庭戰死西安。李自成擺脫了“流寇”的身份,開始以陝西為根據地,開始挑戰明朝的統治。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舉行誓師大會,率軍北上,準備一舉推翻明朝。對於這些事情,崇禎皇帝很清楚,但他沒有離開北京,因為他覺得他手裡有三張牌!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第一張是北京。北京城始建於永樂年間。城防堅固,堪稱明代最完善的城防體系。朱棣遷都北京以來,敵人四次進城,但沒有一次出問題。無論是勇猛的蒙古騎兵還是勇猛的八旗騎兵,都無法突破北京的城防。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第二張牌是三大營。在朱棣正規北伐的基礎上,組建了當時明朝最強大的五營、三千營、神機營三個營。三營人數眾多,幾十萬人,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包括火槍和大炮。明朝中後期,三大陣營開始衰敗,朝廷不斷調整軍隊。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第三張牌是邊防軍。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明朝在北方修建了長城,還建立了許多軍事城鎮,統稱為“九邊”。北京附近有大同、宣府、薊鎮、遼東四個鎮。陝西和寧夏有幾個軍事城鎮。邊防軍常年處於戰鬥第一線,戰鬥力很強。崇禎皇帝認為他可以隨時向北京派遣邊防部隊。

有了這三張牌,崇禎皇帝認為,即使李自成的軍隊越過黃河進入山西,“也不敢進犯天下重兵處(指大同和宣武)”,因此他判斷“朝廷的憂慮在保定,而不是宣大”。因此,崇禎皇帝派大學士李建泰親自替皇帝而戰。然而,事實證明,崇禎皇帝只是一紙上談兵,他根本不是李自成的對手。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李自成渡過黃河後,第一次開始分兵。他率領主力北上,進攻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另一條路線是劉芳亮,他襲擊了山西省南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隨後,他向北進軍河北省中部,切斷了崇禎南遷的道路。李自成佔領太原後,第二次分兵。他率領主力北上,攻打大同、宣府,派馬崇禧率領萬餘人,離開東邊的井興,攻打河北的真定府。

李自成農民軍來臨之時,明帝崇禎為何拒遷都南京,反而穩坐京城?

大同和宣府的守軍會接二連三地不戰而破,導致京城西防線的崩潰。崇禎皇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下詔讓天下兵馬進京保衛。寧遠總兵吳三桂緩慢行進;山東總兵劉澤清謊稱墜馬撞傷,率軍向南逃竄;密雲總兵唐通直接率軍向李自成投降。京軍三營毫無用處,根本保衛不了京城。這時,崇禎皇帝像做夢一樣醒來,但為時已晚,他不得不上吊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