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和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

是中原通向東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


河西走廊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在這個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往,幾乎所有自然形成的地貌都在河西走廊得以呈現。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山腳下,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通往西域繞路南行,就要九死一生去翻越海拔4000米,而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從而,河西走廊就註定是不平凡的。

河西走廊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必須要穿過的路徑,西漢初期張騫出使西域也二度要穿越河西走廊。

若是愛好歷史同道人可關注愛好歷史的南粵郡主,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有不認同歡迎留言你的觀點!


南粵郡主


河西走廊多重要?這麼說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華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黃河流域。中心是在黃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是中原的外圍。而河西走廊是這個中心地帶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狹長通道。

一、河西走廊決定了陝西成為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秦國本就處於中原的邊緣,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時間長,秦國很可能會遷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都城必須位於管轄區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後,因為要穩定陝西,同時要對抗來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脅,暫時也沒有考慮遷都。但是,漢朝佔據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後,西面成為中國的主要外貿對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這個通道的起點上。陝西南面是秦嶺、背面是黃土高原,利於防衛。加上隴南和關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遷都也就不可能了。

從秦朝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一直在關中平原。佔據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陝西的地位。而這一切,都必須有個前提,中國必須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決定古代絲綢之路通暢的關鍵。對中華影響巨大佛教等文化,從外面傳入中國的兵器工藝、二胡等樂器、大蒜等食材,絕大多數都通過這條通道傳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從這裡源源不斷去往中亞和歐洲。唐都長安能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關鍵就在於此。

三、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威脅多來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國的西北面發生戰爭,中原王朝必須先佔據河西走廊。否則華夏的核心地區就完全暴露在敵人威脅之下,而且軍隊將無法進入新疆作戰,即便進入也無法保障後勤。而當面對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戰爭時,中國也必有佔據河西走廊,才能保障側翼安全,同時截斷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經濟、物資聯繫。所以,霍去病突襲河西走廊成功後,漢武帝即住上重兵守衛,事實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聯合共同包圍、夾擊匈奴的態勢。為後來徹底打敗匈奴起了至關重要作用。所以,對於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則西北方向盡失”!”失河西走廊”,中國北部、西北部邊境就將永無寧日!

明代以後,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加上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絲綢之路逐漸荒廢,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向東部、東南沿海轉移。但是,隨著高鐵等高速陸路交通工具誕生和普及,加上蘇聯解體、國際局勢和中亞局勢的變化,西部貿易的巨大商機又開始顯現起來。這是個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預見,隨著絲綢治理依託高鐵的再次振興。今後的河西走廊,將會日益重要、繁榮起來。

當然,現在的河西走廊,已經沒有國防上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而勇敢地開闢這條經濟、文化通道的先驅們,以及為了華夏的長治久安在這裡浴血奮戰的祖先們。想想河西走廊的歷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榮。有三個人是華夏後人絕不能忘記的:漢武帝劉徹、張騫、霍去病。


秋宜聲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歷史寶藏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筆者認為:自古以來,由於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各朝各代對於河西走廊都十分的重視,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分析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一,從人文地理上看:

河西走廊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有了河西走廊的溝通,加速了古代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從季羨林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

二,從經濟發展上看:

河西走廊是中國溝通歐洲地區乃至溝通世界的紐帶。由於古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穿過,該地區一直是經濟發展繁榮的道路,河西走廊獨特的位置為中國古代連接世界各國,提供了條件。

三,從宗教上看:

河西走廊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首站。佛教文化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原,歷史上的四大經譯家,有三位在河西走廊傳經佈道,可見其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位於河西的敦煌,有現存中國規模最大的莫高窟,世界文化的交流在此地匯合,使河西走廊有著重要的宗教文化底蘊。

四,從軍事上看:

河西走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朝、唐代和北宋時期,河西走廊發生過大小不計其數的戰爭。這裡不只是經貿要道,還是戰略要地。河西走廊把中原地區和北方少數民族一分為二,這裡也是中原地區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關口,也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咽喉。所以河西走廊在中國古代各朝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此,河西走廊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傳承和紐帶,也是世界溝通中國的橋樑。


南風未至時


河西走廊是古代我國西北邊疆的一條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的意義相當重要,我國曆史上自秦開始到清末,幾乎每個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這條通道,時刻都沒有放鬆過對河西走廊的警惕。


那麼這條見證了中華大地兩千年發展的狹長通道為什麼對我國的歷朝歷代這麼重要呢?

首先從軍事意義上看,河西走廊連接了兩個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一邊是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百姓,一邊是以遊牧為主的匈奴人或者後來的蒙古人。

要知道,歷史上的匈奴人與蒙古人軍事實力曾非常強大,總是給我國曆朝歷代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蒙古人更是曾一統中原建立刻我國的一個統一王朝——元朝。

後來到了明朝時期,雖然一次一次被打敗,但是蒙古人始終沒有放棄過對中原大地的侵犯,但是,因為中原王朝死死的握住了河西走廊,蒙古人根本根本沒有可能再一次入主中原,就像是一處懸崖一樣,將蒙古人擋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其實無論是我國曆史上的哪一個朝代,想要擴大自己的疆域,向著西方擴張,都必須要牢牢把握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

為什麼說想要向西擴張就必須要擁有河西走廊呢?因為這是一個可以保全軍隊和疆域的戰略要地,一旦成功向西擴張的話,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失敗的話,還可以佔據河西走廊抵禦外敵。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也正是這一處狹長的通道,讓西域的各個少數民族很是無奈,同時也讓中原王朝對西域有了足夠的威懾力與控制力。

但是,在失去了河西走廊之後呢?我國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況,那會是什麼一番景象呢?自然就是相當於我國的西北門戶打開了門讓人家侵略。

在我國的歷朝歷代,國力強大的時候,就把河西走廊作為一處向西北地區擴張的跳板,而在國力比較弱的時代,河西走廊就作為抵禦外敵的一種戰略要地,死死的將外敵卡在了河西走廊的西邊。河西走廊經過了兩千年的歷史延續之後,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見證了我國曆朝歷代的繁榮和衰敗。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河西走廊帶個我國古代的經濟意義,既然作為我國西北的門戶,擁有了戰略意義之外,自然不可能不具備經濟意義。

其實正是這條通道保證了我國和西域各國甚至是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因為它的存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在歷史上才會那麼頻繁,我國的產品向外銷售才會那麼暢通容易,同理國外的很多先進文化和技術也得以比較輕鬆的傳入中國。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絲綢之路,但其實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絲綢之路就是在河西走廊的基礎上開闢的,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也和河西走廊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如果當年沒有河西走廊的暢通穩固為基礎的話,絲綢之路估計早就消失了。


夏目歷史君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

  這個地方,東周春秋時為被西戎佔領,戰國先秦時被月氏人佔,後被匈奴攻破,佔領建城池。

  漢代以前,河西走廊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後漢武帝劉徹初設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後武威郡分張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併入華夏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盪,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

  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

  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另外是,關於西漢設置河西四郡的歷史功績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

  擴大了漢朝對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了新疆統一於漢朝;將河西遊牧區建設成為農業區,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方便條件;發展了河西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創造了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

  即是河西走廊這一狹長的區域,在充當文化與經貿輸血管的同時,也把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分成了一東一西兩個部分,使他們相互得不到有效的聯繫互動,甚至將他們完全孤立了起來,從而減輕了他們對於中原王朝的入侵壓力。

  幾乎是在劉邦建立漢帝國的同時,匈奴的冒頓關於也統一了中國北方草原。但是,當時的漢帝國根本沒法與匈奴抗衡,在匈奴的入侵、騷擾下只能忍辱負重。

  為什麼呢?連成一線的北方草原民族就是一個強大的整體,兵強馬壯,來去自如,而漢朝則在建立之初,由於戰亂等原因,不但在軍事上,甚至在經濟上也處於弱勢

  劉邦原想定都 洛陽,後遷往長安,這就讓匈奴對漢朝始終造成黑雲壓城之勢,只要你惹他不高興,他可以隨時來攻,而且,只要一過今寧夏固原這個地方,到長安是數百公里的平原地帶,無險可依,匈奴人打垮漢朝似乎也不需要多少力氣。對於北方少數民族來說也是一樣的,丟掉河西走廊,就意味著被分割,沒有進軍中原的能力。史實也是這樣的。

  元朝之所以能統治中原地區,也是這麼個道理,鐵木真先是不惜一代價,打通了蒙古高原與西域,在中亞完成鉅額的戰爭貯備,對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人進行了歷時22年的戰爭,攻滅西夏,進而滅掉金朝,將中國北方“連”成一個整體,才進一步入侵中原的。所以河西走廊對中國封建王朝的統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開心影視集結號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河西走廊溝通了西藏、新疆、蒙古、寧夏四大民族區,湟水谷地、河套平原、寧夏平原三大商品糧食產地,黃河從此流經。河西走廊是從中原溝通西域、進藏、進蒙古的必經之路,只要掌握了河西走廊,就掌握了新疆、西藏和蒙古的一半。同樣的喪失河西走廊,也就喪失了西北半壁江山。

歷史上漢帝國掌握了河西走廊,獲得養馬基地,斬斷匈奴的左膀右臂,從而獲得對匈奴的戰略優勢,進而為鑿空西域準備了條件。唐代喪失河西走廊之後,不僅西域盡失,連吐蕃也來壓迫,甚至一度佔領了長安。宋代的時候,河西走廊掌握在西夏手裡,所以西夏作為一個小國,居然能和遼、宋分庭抗禮。宋代因為喪失了河西走廊,又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天險,沒有騎兵,所以不能和遼國、金國、蒙古國抗衡,被不斷壓迫以至於滅亡。明代不能有效的掌握河西走廊,所以明代疆域始終侷限在兩京一十三省,再加上東北不穩,所以始終無法威脅北元,還有後來的韃靼、瓦拉,無法從側翼進攻取得戰略優勢,不得不在北邊設置九邊,修長城,造成沉重的財政和軍事負擔。清政府因為掌握河西走廊,並且實行滿蒙聯姻,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能夠維持大一統局面,構成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雛形。


青年史學家


河西走廊是一條關係著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戰略通道。它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和新疆邊界以南,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里,寬度數公里至幾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溼潤的海洋季風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說,這裡應該氣候乾旱、沙漠千里。但是,由於祁連山貯存了大約有三千多條冰川,儲水量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多億立方(大約是三峽水庫的三倍),滋潤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使這裡很早就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時期,河西地區就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這裡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數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滅西周,在驪山殺死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洛陽,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東遷的時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於相馬,因為護送周室東遷有功,被封秦地,後來逐步發展成秦國。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擋住了西戎的進攻。

秦滅關東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段時間,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強大的匈奴不斷蠶食月氏人的地盤,月氏人被迫西遷。秦王朝派蒙恬擊敗匈奴之後,深感匈奴兇狠,秦始皇讓蒙恬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進攻。

秦亡漢立,劉邦牛刀小試,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幸虧陳平出奇策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劉邦方能脫險。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向南可以聯絡羌族各部,向東可攻取河套地區,直逼長安。要想趕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絕口不提打擊匈奴的事,轉而走和親的路線,先把匈奴穩住再說。

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生息,積攢了足夠國力的漢武帝決定出出這口窩囊氣。

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龍城,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來了,他帶回了西域諸國詳細的資料,是漢武帝決定打通與西域的聯繫。

前121——12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河西、漠北、漠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亞一代納入中國版圖,絲綢之路呼之欲出。

沿著祁連山脈,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漢武帝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重要關口,守衛河西走廊。


西出陽關和玉門關,沿著崑崙山北側,或者走天山南北兩側,向西可以到達位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這是絲綢之路的兩條線。

河西走廊的打通,漢王朝開啟了路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還有一個作用,它就像一塊楔子牢牢地釘在了西北古代少數民族中間,使他們始終無法聯合起來攻擊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對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斷減弱,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不斷強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以後,失去了位於張掖東南120公里處的世界上最大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此處的創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即無良馬,有無戰略要地,遼國、金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自由馳騁,北宋很快滅亡。

康王趙構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河西走廊逐漸衰落。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滅了西夏,奪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這塊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積攢力量後滅金,再滅南宋。

河西走廊——一個關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戰略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