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三国历史之所以有趣,主要是里面有许多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难测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在孙权持鞍下马相迎时,却说孙权不够给自己面子,众人皆愕然,而孙权听完他的回答后,却抚掌大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要从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说起。当时,曹操挥军南下,兵力远胜于孙吴。当时,孙吴关于是否应战分成了两派,一个是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另一个是以鲁肃和周瑜为首的主战派。


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而上面那位在孙权亲自下马相迎,敢于“摆谱”,却让孙权高兴不已的人,正是鲁肃。在孙吴和刘备联盟攻打曹操这个计划中,鲁肃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孙权召集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曹操。结果,几乎全部的人都劝孙权投降,而鲁肃则一言不发。

孙权没有办法,就让讨论暂停片刻,退到后台​去了。这时,鲁肃才跟着出去。他明白,投降声调充满前厅,而孙权却没有同意,一定是心中有其他想法。这个想法和自己一致。于是就直截了当地和孙权说,前厅的人,都是误导主公您,东吴所有的人都可以投降,唯独您不行。

因为其他人投降了曹操,都可能根据才能得到一个位置,对他们而言,只是换了个工作的地方,可是对孙权而言,就不同了。曹操一定会防备他,不会让他安稳地当个将军或者太守的。当鲁肃把这些话说给孙权时,孙权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些话都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中。

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胜利,孙权感念当初鲁肃劝自己主战,才有了这辉煌的胜利,所以亲自下马,率领众将臣去迎接鲁肃。孙权开口问鲁肃,子敬啊(鲁肃,字子敬),我亲自率领将士迎接你,够给你面子了吧?

而鲁肃却回答,不够。面对鲁肃如此“摆谱”,众将士都很吃惊,鲁肃却接着说,如果有一天,将军坐上至尊之位,统一九州,那时候再派个小车子来接我,那才叫有面子。孙权听后,开怀大笑。

鲁肃的“摆谱”,并非真的让孙权难堪,而是他明白孙权的心理。就像是在主战和主降上,他看出来孙权是想打这一仗的,因为孙权比其他人都更需要这一仗。作为谋士,他也愿意倾尽自己的智慧。再加上,曾经和刘备约定的联盟,其实也是孙权的授权。他自然知道孙权的意思。

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这个“摆谱”,其实是给孙权更多的信心和更高的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也是孙权所想。孙权并不是安于一方的人物,他也志在天下。也正是孙权是位有着雄心壮志的主公,鲁肃才觉得自己英雄有用武之地。当鲁肃说出原因后,孙权满心欢喜,因为鲁肃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中。

鲁肃将他不能随便说出口的帝王梦说了出来,孙权从内心深处感到遇到了知己,也借鲁肃之口,向身边的将士们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宏伟目标,自然畅快欢喜。

相比而言,另外一个人也曾在孙权面前“摆谱”,但却遭到了冷遇,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个人就是张昭。说起他的“摆谱”,其实也不算,因为张昭的地位要比鲁肃高,偶尔有点架子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孙权却理解不了。张昭是当年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大臣,地位很高,因为有着托孤的使命,所以就经常将孙权看得很紧。

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平常孙权打猎射老虎的爱好,张昭就常常教导他,似乎也并无不妥,孙权口上也没有怨言。但是,心中却不满。孙权称帝后,按理说,张昭应该为丞相,但是,始终也没有封张昭为丞相,一直对其采用冷遇态度。

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在曹魏公孙渊投降东吴这个问题上,张昭和孙权意见不合,孙权坚持己见,认为应派兵帮助公孙渊,而张昭觉得公孙渊此人不可靠,不能相信。就这样,谁都不让步,最后,张昭“摆谱”说,你要是不听以后我就不上朝了。

孙权也生气了,就派人把张昭的门用土给堵上了。张昭知道了,自己就在门里面又筑起了一道墙。君臣闹到这种地位,也有点尴尬。最后,公孙渊确实不靠谱,孙权就来找张昭妥协。

不给孙权面子的两个人,一个孙权甚喜,一个遭受冷遇,究竟为何

这两个人都曾经在孙权面前“摆谱”,可是,一个让孙权从心里喜欢和高兴,另一个虽然最后也是孙权妥协,但是却遭遇了大半生的冷遇。鲁肃能够得到孙权的重用,主要是因为他能够抓住孙权的心理,表面的“摆谱”,实际上是在为孙权诉说心声,将孙权想说不能说的话传递给大家。

而张昭的“摆谱”,虽然也是为孙权好,但是方式过于直接,是真的有点不给孙权留面子,孙权表面上妥协,没说什么,但是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排斥厌恶张昭,最终,张昭也没能坐上丞相之位,和他对孙权过硬的态度,不懂君王心有很大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