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夏代帝都——濮阳

河北师大历史教授沈长云则论证禹都阳城应在河南濮阳。禹欲禅益,禹之子启杀益,创夏朝,都夏邑,即今河南禹州市。启崩,世子太康立,迁都斟寻,即今偃师市境。夏后太康不修民事,游乐不止,使夏政凌迟,黎民皆怨,夷人始叛。祖居于鉏(今滑县东境、濮阳县西南)的有穷氏后羿,以其善射。发兵西进占领夏朝国都,取夏民以代夏政,太康逃到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十年不归,史谓之“太康失国”。太康崩,后羿拥立其弟仲康为傀儡。仲康崩,世子相在后羿威逼下,东逃帝丘,并在此建都。《竹书纪年》:“帝仲康七年陟(一说在位13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氏。帝相元年即位居商,征淮夷。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九年相居于斟灌。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在今河南清丰县东武强镇)。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弑帝相,帝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有仍,生少康。”文中的商丘即为帝丘。

《左传》僖公三十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注云:“相为夏后帝启之孙,帝仲康之子,其所居当在帝丘。”如相不都帝丘,成公何梦之有?《竹书纪年》:“斟灌之墟是为帝丘。”这句话虽不确,然说明二者关系密切。斟灌(或作观国)在清丰县,帝丘在濮阳县,二地相距不远,故帝相可常往来。【晋】皇甫谧曰:“夏相徙帝丘,卫地。”夏帝相都帝丘,是不争之事实。夏之方国多在濮阳一带,夏有穷氏后羿居鉏。鉏音锄,春秋曰城鉏,卫出公辄避难于此,其地在滑县东37公里,濮阳县西南23公里,界两县间,疑为滑县赵营乡西乱革,此为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后羿先世羿,帝喾(一作帝俊)赐羿彤弓素矢,封于鉏,以扶下国。帝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九日,下杀猛兽,万民皆喜。夷羿,羿之后也,故曰后羿。《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南宋】罗泌《路史》:“夷羿有穷氏,穷国之侯也。五岁得法于山中,传楚狐父之道,既学射于吉甫,故以善射著。太康之立,滔淫亡度,娱以自纵,民兴胥乱,迷畋有洛之表,十旬不返。夷羿於是因民弗忍,兴兵于河据之。太康失邦,仲康立,于时羲和沉湎于酒,叛官离次,夷羿自于王命征之。及相立,乃逐相而自立,因夏民以代夏政,自鉏迁于穷石。”穷石,一说在洛阳市东南,一说在荥阳市汜水一带。有人说张氏始祖挥封于鉏,羿、后羿即其后世也。此推论似较合理,然无史据。 观国,一曰斟灌,其地在今清丰县东武强镇。《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有扈氏在今原阳县,一说在今陕西户县。《竹书纪年》:“夏后帝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梁沈约注云:“武观即五官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史志多将卫国县说成卫县)。”《国语》:“启有五官,谓之奸子。五官,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其注云:“夏启子太康弟,所封在卫县,夏衰灭之。”启之晚年,淫逸享乐,饮食于野,锵锵铭铭于管磬歌舞之中,忘记创业之艰难,不图进取,故五子述大禹之戒作歌,以省其父,启不悛,反兴师问罪。但也有说,此事发生在太康之时。《史记》;“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序》亦作此说。夏后帝相九年居斟灌,并死葬于此。薛瓒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北魏】郦道元曰。“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这都说明斟灌与观国同为一处,其址在今清丰县东南武强镇。

夏之方国昆吾在今濮阳县,昆吾始为陆终之长子颛顼之玄孙己樊封地。【南宋】罗泌《路史·后记》:“颛顼娶胜奔氏之女曰娽,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及回。黎为祝融(火正),卒,帝喾以回代之。回食于吴,是曰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己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墟。”昆吾始为帝喾所封,至夏仲康六年,因昆吾氏有功于王室,赐命作伯,是为夏伯。《竹书纪年》:“夏帝廑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帝癸(夏桀)二十八年,昆吾令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於是昆吾为汤所灭。”诗曰:“韦、顾即伐,昆吾夏桀”,即指此事.已姓居濮阳之昆吾,历十三世,约350年。期间,夏启铸九鼎于昆吾,帝相逃于昆吾,皆指此处。《太平寰宇记》

夏有顾国,在今濮阳市范县东南,始封者不详。按《路史》所载,顾、温、苏、扈、董、廖、斟寻、斟灌、祝产,皆昆吾之后裔。【清】马骕《绎史》:“陆终氏五世为斟姓,与韦、顾同封,其后有斟灌,斟寻氏。”《竹书纪年》:“夏癸(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在滑县东南妹村)遂征顾。”《太平寰宇记》:“故顾城在范县东南二十八公里。”宋时范县在今张庄乡旧城。《中国历史地名词典》:“顾国在今山东鄄城东北。”《范县志》:“顾城遗址位于范县城东南25公里,今张庄乡旧城东南。城址全部掉入古黄河中,遗址无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