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十七岁的朱元璋与佛结缘,然而,他当上皇帝后却重拳出击,对佛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拆毁了众多寺庙。

对于在元末战乱中“海内兵变,三教之厄,浮屠氏为甚”的佛教,这似乎是趁其虚弱,接着又狠狠补上一刀。

为何曾是佛家弟子的他要这么做呢?

01 大寺鲜有人入,小寺淫佚败乱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占集庆,改名为应天。从这时起,朱元璋将在应天度过很多日子。

待了几年,朱元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应天城中的天界寺、朝天宫,“重门楼观、金碧荧煌”,住有高僧名道,都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刹名观,却少有信众入内礼佛听法。

相反,众人喜欢出入那些一两间、三五间房屋的小寺小庵,这些寺庵甚至到了“其香灯烛昼夜不息”的境地。

朱元璋有过出家的经验,认为这些人不是去“求福”,而是“构淫佚,败常乱俗”。当时的僧众普遍逾戒越律,朱元璋的看法不全然正确,却也反映了那时风气的混乱。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元朝皇帝尊崇藏传佛教,“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亵乱,礼法荡然”,“其流风之行,中原河北,僧皆有妻,公然居佛殿两庑”。

国家对佛教缺乏监管,僧人窳滥,饮酒食肉,娶妻生子,逾戒越律现的象非常普遍,作奸犯科者也大有人在。

朱元璋决心整治这种“大寺鲜有人入,小寺淫佚败乱”的乱象,他认为“小寺众多”是问题的根源,只要将这些小寺屏除,僧众一概归并入大寺中,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他下令,“将诸寺院庵观一概屏除之,僧不分禅、讲、瑜伽,尽入天界寺;道不分正一、全真,俱入朝天宫”。

应天城中的大小寺观通通遭到归并,僧人集中于天界寺坐禅,道人集中于朝天宫焚修。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朱元璋的寺观归并政策并没有局限在应天城内,他还将之向自己占领的广大江东地区推广,“江东诸州县各留寺观一区,以聚道、释之众,余皆罢斥”。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濂在《重兴太平万寿禅寺碑记》中写道:洪武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皇帝御武楼下,中书右丞相胡公惟庸率百官晚朝,上若曰:“太平府万寿禅寺,宜复还浮屠氏。彼道家者流,当自造玄妙观居之。”

先是有诏,江东诸州县各留寺、观一区,以聚道、释之众,余皆罢斥。寺适在所斥之数,玄妙观道士以观基卑陋,而寺之室宇尚虚,擅假之以为栖止之地。越十年,皇上知之,故特有是诏。

这是说,十年前被吴王朱元璋废除的万寿禅寺,后来竟然被道士趁虚而入给占据了。

但总的来说,小寺小庵不仅数量多,修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僧众易于逾戒越律,还经常藏匿作奸犯科之人。

通过归并佛寺,能够加强对佛寺和僧人的管理,净化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


02 释家徒众日盛,寺观蠹财耗民

吴王时期的朱元璋,还主要处于整肃佛道风气的视角,等到当上皇帝,他看问题的角度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的层面。

宋、元以来,佛教在中国愈加普及,出家人数、寺院数量、寺院经济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元初即统计有佛寺42318所。

加之元朝皇帝又特别尊崇佛教,带头礼佛建寺,京城及全国各地又修建了更多的佛寺。元朝中期以后,“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元末天下大乱,佛教受到重创,各地寺院残破废坏,“多化为煨烬之区,而狐兔之迹交道”。

但在部分地区,佛教仍然势力不小。

应天城中,“金陵在城巨细僧寺庵观数多”,“其房一间为庵,三五间为寺”。

苏州在元末为张士诚占据,“城中僧坊,例皆军住”,但仍有许多佛寺存在,“子院庵堂,无虑千数”。

这些寺庵占据了大量可耕可商的基址寺田,用来修筑庄严雄伟的殿堂僧舍,供奉裹金妆银的佛像,以此吸引信众来吸引布施礼佛。

与此同时,寺庵中的僧尼不事生产,又免于服役,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浪费。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提出,“释、老二教,近代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

寺观归并政策至此推行于全国。

他下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著为令”。

这是洪武初年第一次全面整顿、限制佛道的诏令,命各府州县仅得存留一所寺观,其余寺庵皆要毁去。

然而明朝开国以来所度僧人较多,如果严格遵行此令,大量僧人将无处安身,也就不得不‘杂处’民间,大批已经建成的寺院也要拆毁,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这一诏令的执行极为困难。

但大量佛寺的拆毁、归并,有利于土地、钱钞回流到官民手中,明初有限的资源得以被集中于恢复生产,这对于广大百姓来说是有利的。

寺院经济的衰微,对当时的小农经济、地主经济的发展也很有利,也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征发,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百姓生活的改善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归并佛寺,拆毁众多小寺小庵,使寺院数量锐减,抑制了佛教势力,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03 佛教分寺清宗,奠定后世格局

区别于此前模糊的政策,大明纲领性文件《申明佛教榜册》的出台,确定了后世佛教的格局。

洪武十五年(1382)五月,朱元璋下令将全国佛寺分为三类,“曰禅,曰讲,曰教。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见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

这定下了对佛教分寺清宗的总体基调。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又说,“今天下之僧,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皈其教而败其行,理当清其事而成其宗”,于是颁行了《申明佛教榜册》。

《申明佛教榜册》是明初佛教改革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主要目的是通过厘定禅、讲、教三类寺院与归并寺院庵堂以成丛林,以及规范瑜伽法事,加强对佛教和僧众的管控,使其更好地发挥维护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作用。

但是,《申明佛教榜册》中只申明言禅、讲、教僧“各承宗派,集众为寺”,可各地刹院众多,到底该如何归并?归并的标准、内容是什么?

此前的归并政策大多效果不佳,可以说大多是因为这种脱离实际的情况导致的。

七月,朱元璋再颁圣旨:“恁礼部出批,着落僧录司差僧人将榜文去,清理天下僧寺。凡僧人不许与民间杂处,务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二十人以下者听令归并成寺。其原非寺额,创立庵堂寺院名色并行革去。钦此。”

丛林归并这才有了细化而可执行的规定。


拆庙毁佛:佛家弟子朱元璋为何重拳出击?

大多数地区都严格依照诏令而归并丛林。归并后,苏州府及各县共有丛林大寺131所,归并寺院庵达到558所;湖州府及各县共有丛林大寺94所,归并寺院庵堂达到353所。

明代中期苏州名士文征明说:“吾苏故多佛刹,经洪武厘革,多所废斥,郡城所存仅丛林十有七。其余子院庵堂,无虑千数,悉从归并。”可见这次归并效果不错。

明太祖下令分寺院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各承宗派,集众为寺”,“额其所,牒其徒”,禁止民间俗人私作瑜伽法事。

这使得僧众各有所习和专攻,禅、讲僧安心修行,瑜伽僧专业做法事。佛教既得以恢复发展,又不致过度膨胀,从而较好地发挥了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分寺清宗,集众为寺,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合,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也奠定了后世中国的佛教宗派格局。

04 影响

朱元璋的一系列佛教政策限制了寺院数量,抑制了佛教势力,加强了对佛寺、僧人的监管,整顿了佛教,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

然而,这也对佛教造成沉重打击,不少古寺名刹,承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一刀切的归并政策下,大量的寺院庵堂被归并、拆毁,殿堂佛像无存。

不过总体来说,朱元璋的佛教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明初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论明初的佛教寺院归并运动;何孝荣;

2.明代佛教分寺清宗政策变迁与瑜伽教僧地位嬗变探究;李明阳;

3.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周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