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種大棚很掙錢了,為什麼僱人幹,還要自己拼命的帶頭幹呢?

農業技術員楊帆


先回答為什麼僱人幹,壽光的菜農一個家庭(一般三口人,孩子幹棚的很少),兩人150/200米大棚。大家知道,大棚內經濟作物的田間管理,瑣碎事多,勞動強度大,環境條件差。有些農事單靠兩人很難完成。因此,需將一些強度大的活僱人來完成。

再說,為什麼還要自己幹,一,事事都僱人成本較高。二,有些關鍵活,僱人不放心。


沐澤農業科技


僱工和僱工不同啊,有的一幫僱工儘管年紀大但是盡心盡力幹活,不管主人在不在都不偷懶,這樣的又快又仔細的工人往往是提前預約。活很多。還有的活磨蹭還粗糙,幹完了還需要自己翻工,我今春天就經歷過,這樣的人往往用一次都夠啦,基本沒活幹。口口相傳,活好的都搶,活不好的沒用的


山東淄博琪軒西紅柿


題主的意思就是種植蔬菜大棚的老闆很有錢了,沒有必要像工人那樣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其實題主想法錯了。種植蔬菜大棚是個很精細的活,對溫度,水分,光線強度,蟲害,生長週期都有嚴格的要求,只要一個環節出線差錯,沒有及時發現的話,可能就會前功盡棄,損失慘重。比如同一批西紅柿,早上市一週或者晚上市一週,這中間的價格可能就會相差幾毛。而僱傭的工人他們是拿錢做事,更多的是幹些體力活,責任心不強,老闆讓幹嘛就幹嘛,而不會把這裡當成自己家的活。說句不好聽的,即使你的大棚出現了問題,他們也不會太關心,他們只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拿到工資。不要以為僱傭了工人在做事,自己就以萬事大吉了。大棚的資金投入大,賺錢的有,但虧錢的也不少,大棚賺錢與否,與老闆的管理有很大的關係。老闆每天跟工人一樣幹活,不僅可以監督和指導工人,還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以我家和堂哥前年修房為例,堂哥在外工作,伯父母年紀大了管不了事,家的修房的一切東西都承包給包工頭。年底結帳的時候三層半花了80+多萬,而我爸本來就是建築工,修房子也還是同一批人,差不多的面積,我家只用了60+多萬,這個過程中我爸都全程參與,自己還賺了4萬多的工錢。這就可以看出自己參與和當甩手掌櫃的區別。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搞蔬菜大棚的很多老闆前期都是借錢或貸款才建成的,他們本身抗風險能力低,基本上只允許自己成功,不能失敗,所以他們才恨不得一天都撲在大棚裡。


薇香拂軒


你好,我也是農村的,很高興和大家就此話題進行分享交流。


我們看到種植大棚賺錢了,日子過好了,其實這只是我們看到了表面現象和最後結果,就如同我們看到紅軍長征順利達到陝北,為中國革命保存了火種和力量,但是長征過程中的辛酸疾苦很少有人知道,革命猶如此,搞大棚也是這樣,裡面有太多辛苦。

早些年我們家裡也辦過養雞場,也請過人來幫忙,業態雖不同,裡面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什麼已經僱人幹了,自己還得拼命帶頭幹?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鼓舞士氣 帶好頭

這一點不可忽視,僱傭的人來幫忙,很多人只是帶著手臂和腿來得,根本沒有帶著飽滿的情緒來,對於他們來說混一天是一天,拿到約定的工資就好。在幹活的過程中不會那麼賣力激情的去幹活,這個時候需要一個領頭羊式的人物出來,帶動氣氛,活躍緊繃的神經,更加高效愉快的完成既定工作內容。

第二,關鍵環節自己把關

這一點也不容忽視。雖然說蔬菜大棚是相對粗放型的業態,但是裡面也有一些核心環節和步驟需要關鍵人物,通常是大棚家人或者主人去把握。比如溫度、溼度、通風、排水等等環節。工人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每一步都做的讓主人稱心如意的。這些關鍵環節稍有疏忽,損失有時候不可估量。所以主人不敢偷懶。


第三,督促監督

這一點,不可否認。全部是僱傭工人幹活,和有主人看著幹活,速度效率和結果都是不一樣的。為了讓僱傭工人把作用發揮到最大,為了及時糾正工人的錯誤做工,主人跟著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既然花錢僱傭工人,就要讓這些錢花的值。

你看,一件小小的蔬菜大棚僱工幹活之事,裡面的門道挺多吧。這就是生活。


秦楠看三農


對僱人還要自己帶頭幹活這個問題,我感覺和掙了多少錢沒有太直接的關係,畢竟不是常規的公司企業的管理方式,不可能像企業或者工廠一樣幾基層的工作只讓工人幹。而且像這樣的大鵬農戶或者農場來說顧得工人不一定是長期的,應該很多都是農忙是才顧的人,所以這些人你不可能像企業管理工人一樣的去管理和要求他們,他們也不可能像工人在單位工作一樣工作,況且農戶能僱傭到的這些人一般都是50到60左右的比較年長的人,他們大多是幹一天或者幾天多少錢,就我觀察來看,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僱傭人在的時候才會賣力的幹活但是內心是有被監督的感覺,當只剩他們自己時,工作就會慢下來,若僱傭人一起幹則是他們最賣力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和僱傭人一樣是下力的勞動者。當然,還有資金和技術的問題,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支出,而且現在在農村僱人種地價錢也是很高的,還有顧的人大多是幹個農忙,長期的比較少,好多技術性的問題他們是不知道的,所以不可能撒手讓他們自己幹活。





玫瑰故里小生活


蔬菜種植既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壽光作為國內蔬菜行業的先行者和領先者,離不開老百姓的辛勞付出。

目前蔬菜的從育苗到栽培管理至收穫,主要還是依靠人力,帶頭幹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降低成本。

隨著科技發展及智能化農業設備成本的降低,農業發展將逐漸減少對於人力的依賴,從而使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提高。

現在很多大棚種植者在使用水肥一體化設備及育苗機、嫁接機等設備。近期從農業裝備科研單位瞭解到,很快將會有蔬菜移栽機、西紅柿採摘機等新型智能化設備上市,並且機器價格也在可接受範圍內。

相信農業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智慧燈泡


忙了,實在幹不過來的時候才僱人,最主要還是靠自己


回眸一笑285863101


身先士卒


用戶128989368144


壽光農民種大棚蔬菜的成本是很高的,建一個大棚不是十萬八萬的投入,而是需要幾十萬的投資,才能保證大棚的較高標準和質量,不然跟不上農業發展的潮流,也不能保證蔬菜生長技術要求和溫度。僱人幫忙是需要花錢的,這些人乾的主要還是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但每年也要給人家幾萬元的工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高,僱人幹活的工錢也水漲船高。為了節省開支,大多數菜農還是要自己鋪下身子去苦幹的,不僅粗活要幹,細活要幹,就是採摘和賣菜也要自己去幹,為的就是節省幾個功夫錢。當城裡人進入夢鄉的時候,菜農們卻在自己的大棚裡挑燈夜戰,把一根根黃瓜,一個個西紅柿,一隻只辣椒輕輕的摘下來,再細心的擺在菜筐裡,一般凌晨三點就能送到鄉下的蔬菜收購點把菜賣掉,然後再回家稍微躺下休息一會兒。等太陽昇起的時候,又要去大棚把保溫的草簾子捲起來,讓大棚裡的菜曬曬太陽,提高一下大棚內的溫度,隨後又要開始一天的管理工作,直到太陽西下,再把保暖的草簾子重新蓋好,以保持棚內的溫度。一天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這些必不可少的勞動。辛辛苦苦的幹一年,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當年收回投資成本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災害,也許會分文無收。例如2018年和2019年的壽光菜農,都受到颱風暴雨和上游水庫洩洪造成水災的嚴重損失,辛辛苦苦建的大棚倒塌了,日日夜夜小心侍奉的菜苗剛剛坐果,還沒等到收穫就被泡成了菜湯。假如這些菜農沒有加入保險,沒有子弟兵幫著搶險救災,沒有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捐助,這日子可真是沒辦法過啦!菜農們實際上就是賺點功夫錢,起早貪黑,省吃儉用,精大細算,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自己多幹點活,就能省出幾個工錢,這種庶民的生活,當下有很多人是沒有體會的,這就是給小編的回覆。


中華文化傳播人


這個棚內日常操作跟種糧食不一樣,是精細活,女主人家一般跟著僱傭的工人一塊幹,主要還是工人自己幹絕對會偷懶。這不像工廠,產出比大,利潤高,工人的工資相比較於利潤不算什麼。種棚不同,人工成本佔比很高,農村人還是比較仔細的,所以女主人都是帶著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