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在古代,“文房”一詞可以用來指官府掌管文書的地方,亦可以指書房,唐代大詩人元稹在《酬樂天東南行》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文房長遣閉,經肆未曾鋪。”


後來,“文房”逐漸成為筆墨紙硯等書寫用具的代稱。文房多不限於材質,而以瓷為材料,不僅愈顯精美,同時也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


四寶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名品名師,見諸載籍。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著稱,至今仍享盛名。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它主要選用野生動物或山羊的毛作為材料,或純毫或兼毫,可以做成不同類型,來適應各種需要。其品種之繁,在筆類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墨大體分為油煙、松煙、油松煙墨條三種


李白的《酬張司馬贈墨》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女子雙丫鬟,錦囊養之懷袖間。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其詩極言當時上黨墨用料之精美、香氣之馥郁


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且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神采奕奕。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


如安徽涇縣所產的宣紙,潔白細潤、亦書亦畫,吸水性能極好,能長期保存,有“紙壽千年”之譽。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大家都熟知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常用工具就是筆、墨、紙、硯這四種,但是在這四種之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大家往往不為得知,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以下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書生們,在自家的書桌上都擺了些什麼,它們長什麼樣子,各自有什麼用途吧!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一、印泥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溼,這就是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印泥與印泥盒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西泠印泥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掐絲琺琅牡丹紋印泥盒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象牙仿剔犀印泥盒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二、鎮尺


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鎮紙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品。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


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清代陳恭尹在詩中這樣描述鎮紙:刀錐皆見末,汝鈍類模稜。及與飄風會,方多鎮物稱。卷舒勞重寄,著作得良朋。自古安劉者,都無文學能。


鎮紙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三、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


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注水於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古人晨起研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諸多文房清物無分親疏,皆如丞友一般相伺左右。水丞一勺之水、淵淵而深。硯滴守口惟瓶、出入惟心。物人兩相對,滌清氛垢,樂志,潔心。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水滴)傳世品較少。


水滴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豆青釉的文房水滴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民國寶船水滴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清代壽山石水滴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清乾隆青釉文房用品水滴


四、筆筒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筆筒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清代黃楊刻古松紋筆筒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象牙雲龍紋筆筒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五、筆洗


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塔形。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屬於文房四寶筆、墨、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琺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古時文人很多用詩句來描述筆洗:修內遺來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況非髻墾不入市,卻足清真可設筵。詎必古時無碗制,由來君道重盂圓。細紋如擬冰之裂,在玉壺中可並肩。


筆洗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哥窯小筆洗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鈞窯桃形筆洗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清綠釉荷葉筆洗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石雕荷葉筆洗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六、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多竹木、象牙質地,上有紋繪雕飾,十分精美多趣。


臂擱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碧玉松樹臂擱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竹雕人物臂擱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黃楊木雕竹臂擱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於存放墨錠,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烏木、豆瓣楠木為材料,並鑲有玉帶、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圖紋,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製成漆匣的。據說,清代道光年間,阮文達回京城,“以旗匾銀製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可說是出類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當屬京城“萬禮齋”。


墨盒欣賞: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御題潭古怡情描金雙龍長方墨匣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御題潭古怡情描金雙龍長方墨匣


八、 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時在構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汙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從樣式來看,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


筆掛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兩邊有柱子,高一尺餘;上面有橫木,寬亦一尺有餘,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掛也有製成圓柱形的,圓頂,筆掛在圓頂周邊上,很方便。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筆掛


筆擱,中國傳統文房用具,放在案頭,用來架筆的工具。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南北朝時就已有筆擱的記載,但傳世品還不曾發現。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材質多樣成,有銅、瓷、石等,其形多為山形。到了明代,筆擱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質更加多樣,不但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清代筆架更勝明代,材質有玉、紫砂、水晶、銅、木、琺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為名貴。


唐朝岑參曾寫到“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古人的文房,不止四寶

筆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