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雙片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

【症狀與診斷】患魚遊動失調,常作上下回轉游動。腹部膨大,肛門處往往拖一條線形黏液便(較IHNV病細),有的伴有眼球突出,體色發黑。依以上症狀和流行情況作初診;剖腹後,腸內無食物而充滿乳白色或透明的黏液,腸壁薄而鬆弛,幽門部、肝、胰出血發紅,基本可診斷。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流行與危害】IPNV主要危害鮭科魚類。其宿主範圍廣泛,在多種海、淡水魚類如黃尾鰤、真鯛、牙鮃、大菱鮃、鰻鱺、尖吻鱸、鯉、羅非魚等以及軟體動物中的牡蠣、貽貝、螺類等和甲殼動物中的日本囊對蝦、真蟹等都檢測到IPN病原,但通常只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流行發病。對開食後14-70日齡的稚、幼魚危害最大,在水溫10-12℃時死亡率可高達80-100%,在水溫10℃以下和15℃以上發病較少,病情也較輕。本病是國際獸疫局(OIE)確認的重要病種,也是我國進境動物二類傳染性病檢疫病種。

【防治】預防:1.引種移植應嚴格檢疫,發現攜帶病原者徹底銷燬;2.養殖生產中發現病魚及時揀出,同時進行隔離養殖,排出的水用200毫克/升濃度的漂白粉消毒,或用其它消毒劑。3.發眼卵用碘伏50毫克/升濃度藥浴15分鐘;4.國外用IPN滅活疫苗預防。治療:1.發病初期,每千克魚體重用1.64-1.91克碘伏拌餌投餵,連喂15天,可控制病情;2.提高養殖水溫至15℃以上,可停止發病。(俞開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