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紛紛“重啟”,你準備跟風還是繼續觀望?


餐飲企業紛紛“重啟”,你準備跟風還是繼續觀望?



01“戰疫”局勢稍緩,餐企逐步復甦

這幾天,四川出現了連續的“確診”零增長,這對於人們壓抑許久的內心而言,可以說相當於一束希望的曙光,許多餐飲老闆也紛紛摩拳擦掌,準備“重啟”。

一些疫情稍穩定的地區率先開始恢復堂食,2月20日,廣東省發佈《廣東省餐飲服務業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指導餐飲經營單位在疫情期間逐步恢復堂食服務。

按照工作指引,廣東以縣(市、區)為單元劃分防控區,並根據疫情現狀及發展態勢,按照近14天新增報告確診病例數、近14天新增報告本地感染確診病例數、近14天是否發生本地暴發疫情等標準,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共四個等級。

餐飲企業紛紛“重啟”,你準備跟風還是繼續觀望?

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疫情防控組副組長耿慶山介紹,由於廣東目前沒有Ⅰ級防控區,因此根據指引,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餐飲店均可開業,但在堂食上有所限制。

Ⅱ級防控區暫停堂食服務,但可開放包間服務。

Ⅲ級防控區進行限制性堂食服務,提倡減少桌椅擺放、隔桌安排就餐,用餐人員進入餐飲經營單位前必須測量體溫,每桌登記至少一名就餐客人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廣州《指引》發佈的當天下午,陶陶居在其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稱,作為廣東省餐飲協會復工復業示範企業,陶陶居位於廣州的12家門店逐步開門迎客,位於3級區的陶陶居店鋪開放大廳堂食和包房服務,2級區的店鋪只開放包房消費。

2月22日,廣州酒家也發佈了復市公告,旗下17家店將陸續按照要求恢復堂食服務;

餐飲企業紛紛“重啟”,你準備跟風還是繼續觀望?

另外,花園酒店、大同酒家、白天鵝玉堂春暖等多家廣州老字號也已陸續恢復堂食。

除了廣州,湖南、甘肅等地也相繼開放了餐飲企業堂食經營的許可,只要符合規定,嚴格遵守體溫監測、身份登記等要求,餐廳即可開放堂食服務。

除了體量較大的餐飲企業,有些小型餐企也在悄然復甦。

有媒體報道,某蘭州牛肉拉麵恢復接待第一天,從早上 8 點多到下午 3 點半,一共有 2000 多名顧客光顧。

雖然顧客依然以外帶為主,但也讓一直焦慮不已的老闆鬆了一口氣。

19日,蘭州政府發佈了《蘭州牛肉拉麵企業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經營服務規範》,供牛肉麵企業參照執行,目前蘭州全市有三十餘家牛肉麵館已經復工。

此次疫情給餐飲業帶來沉重打擊,僅春節期間,損失或已達數千億元。

但這些第一批“重啟”的餐廳無疑是給餐飲市場帶來一個信號——消費者對餐飲消費的熱情依舊存在,只要能熬過短期的影響,便有可能迎來中長期的穩健增長。

02跟還是等?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第一批恢復堂食接待的餐企只佔少數,大部分餐飲企業仍舊處於觀望階段。

且不說一些疫情嚴重的城市尚未發出恢復營業的信號,就算是在已經獲得允許重新開啟堂食接待的地區,也不是家家戶戶都願意就這樣開門做生意的。

他們所顧慮的主要是這兩個方面:

1.重啟堂食後,會有人來嗎?

同樣是在廣州,除去上文提到的老字號中餐,我們所熟知的海底撈、呷哺呷哺、外婆家、太二酸菜魚等品牌,依舊不敢貿然開業。

呷哺呷哺相關負責人張表示,“全國各地大部分門店均暫停了堂食營業,不敢貿然開業。因為疫情拐點尚未出現,不敢掉以輕心。”

事實也證明,大多數消費者還是不敢像過去那樣去餐廳扎堆吃飯,陶陶居恢復堂食營業第二天,由於消費者扎堆排隊現象而被緊急叫停,媒體與網友也紛紛提醒:“疫情發展的拐點尚未出現,別扎堆。”

餐飲企業紛紛“重啟”,你準備跟風還是繼續觀望?

▲正佳廣場陶陶居緊急叫停堂食,食客們在瀏覽外賣自提菜單(圖片來源:吳容)

對於餐飲老闆而言,率先恢復堂食營業本身就是一件冒險的事,消費者少與多,都讓人開心不起來:

人少,則難以維持開業期間的開支,加速消耗成本,增大品牌倒塌的風險;

人多,萬一出現疫情,引起的危害更大,後果難以想象。

2.餐飲想“醒”,但其他人還“睡著”

最近,網上有個漫畫視頻流傳很廣:

一群人中,廠家、客戶、當地政府、員工等都在睡覺,只有老闆睡不著,起來高喊:“我睡不著,胸口悶,我腦殼有點昏……”

然後被當地政府抱起枕頭給“砸”倒。

這個視頻生動地反映了當下全社會的現狀。老闆十分著急復工,因為賬上的“現金流”已經支撐不住了。而上下游廠商,甚至包括員工,卻都在“睡覺”。

非是員工不願醒,實在是疫情所迫。

在疫情面前,人人自危,且出行不便,一些過去從事餐飲服務的人員,迫於無奈難以到崗。

這無疑給餐企恢復堂食增加了用人危機,包括麥當勞在內的不少餐飲巨頭紛紛貼出招聘啟事,可想員工流失是目前餐企恢復的另一癥結所在。

另外,對於餐飲以及餐飲供應鏈企業而言,過去採用的JIT模式(準時制、無庫存),也給快速復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如此看來,餐企想立馬恢復至疫情前,還面臨著上游原材料跟不上、下游顧客也跟不上、員工們根本到不齊、安全防護用品不夠用等現實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