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中介公司人力資源的求變之路


核心觀點:

1、制度革新:合夥人時代,不要固守老闆和員工的思維,應該培養更多的老闆,攜手並進。

2、人事優化:大疫當前,當選大義之人。

3、模式更迭:人多店多,利潤率不一定高。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各個行業面臨洗牌,看到很多的企業如西貝莜麵村、外婆家、太二酸菜魚等都要堅持不住了。而在疫情中,阿里巴巴再次體現了他的神奇,聯合幾個餐飲公司推出了“共享員工”的模式,不僅解決了盒馬等商超行業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餐飲行業待業人員的收入問題,緩解了成本壓力。更是讓市場颳起了共享員工之風。

其實,此類用工模式,早已存在,而且已經越來越流行,叫做“

靈活用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有勞動合同的從業人員,比如我們的滴滴司機、建築工人等等,是解決短期用工的主要方式。因為:我國勞動法規定:用工方面,3個月試用期,試用期需要籤勞動合同,但是可以不交社保、不交公積金。但是3個月後,企業就需要替員工交納社保。

共享員工畢竟是非常時期的產物,共享經濟,共享的是物,而非人,如果涉及人,畢竟涉及諸多的法律法規,並不會長久。但有可能就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後續靈活用工就會成為常態。

說到靈活用工,在地產行業,也存在大量的靈活用工情況。諸多的中介公司老闆為了規避員工社保、公積金等政府要求,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多數都是不籤勞動合同的,流動性也大,一兩個月就淘汰了或者自行離職了。另外,地產營銷中,所謂的全員營銷、泛銷、老帶新等等,都是屬於一種靈活用工、靈活就業的模式。但是,中介行業的靈活用工多數是違反國家規定的。


地產中介公司人力資源的求變之路


目前傳統市場上,都是老闆出資、提供辦公場所、提供業務所需的資源,按月發放工資,業務員只需完成業績,完不成業績的無非就是扣點錢。但是對企業來講,一個月薪3000元的員工,企業要承擔的成本(社保、公積金、辦公、財務、營銷資源等)基本都在5000以上,這還不算企業承擔的隱形責任。一場疫情讓諸多企業感受了稅負的壓力,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各類減免政策,鼓勵中小企業。但是傳統的重人力模式,必將在此次疫情之後掀起一陣變革,因為:

目前,我們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個稅徵繳。地產行業的諸多業務員,銷售業績好點的基本上能夠夠上交納個稅的線,很多人肯定也是不願意交的,但是不交個稅也是違法的。

國家還在積極推動,社保的徵收,現在已經由稅務機關收繳了。諸多中介公司不給員工交納社保的做法肯定是違法的。但是交納社保,企業的用工成本就大幅增加。

違規操作的,政府肯定會嚴查;合規操作,壓的喘不過氣。所以市場終究會向著合法、合規的方向發展。

那麼,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變革呢?個人認為三個方向:制度革新、人事優化、模式更迭。

制度革新

早些年,市場興起獨立經紀人概念,有零星的公司開展此類模式的業務,但是很快就被同行幹掉了,被行業協會給抹殺了。因為行業的不規範,出現了在A老闆這打工,掛單到B公司以獲取更高個人利益的現象,導致中介行業共同討伐,從而消失;其實在國外獨立經紀人是很成熟的現象。

後續,又有一些公司推出了合夥人模式,針對一些業績優秀的員工,提供辦公場所、設備、財務管理、車輛等等,提供公司的資源給予使用,合夥人只需將業績留在公司即可,與公司分成,此類模式也沉沒了,因為公司註冊、個體工商戶註冊等越來越容易便捷、財務管理的低成本委託;真正有能力的都自己出去單幹了

。沒有能力的,幹不出業績,導致以公司牽頭的形象一落千丈,在代理時失去了優勢。

今年,恆大在春節期間賺足了眼球,其實也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大的啟發。恆大兼職銷售。這一政策直接跳過了中間商,也就是中介公司。養人租店的生意玩不轉了,怎麼辦?自我革命吧,如今已經不再是單幹的時候了,老闆和員工的思維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我們應該選擇培養更多的老闆,共同發展。比如獨立經紀人模式、合夥人模式、小團隊創業模式、分店加盟模式,機構(個人)合夥人模式都是值得參考的方式。

地產中介公司人力資源的求變之路


人事優化

有的人天生就是創業者,而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職業經理人。不管制度如何調整,這終究是自己創下的一番事業,還是需要有人幫著開拓。平時,我們說庸者下、平者讓、能者上。而在當下緊要關頭,我選擇的是:大疫當前,當選大義之人。

前幾日看到一則朋友圈:一位同行養著2000多號員工,每月開支1500多萬;老闆發愁,但仍堅持著。員工紛紛表態,就算不發工資,也願意跟著老闆共度難關。

也有看到,同行中的共產黨員,退役軍人,在疫情期間他們的付出。

人,不是在風光的時候,看誰圍繞著你;而是看,當你落魄的時候,還有誰陪伴著你。

所以,疫情時期,也是考察、提拔、培養優秀人才的時候

選擇共夢的人,才能走的更遠,企業才能做的更大。


地產中介公司人力資源的求變之路


模式更迭

傳統中介行業,多數採用人海以及店海戰術,在城市的各大角落,各個社區鋪滿門店,每個門店幾十號人,甚至還有很多的加盟店。經此一疫,突然發現沒有收入的這一個月,人員工資、門店租金是如此的讓人難受。在互聯網大肆入侵的時代,是否還要堅持傳統模式,能否扛住人力和店租的壓力。

我有一朋友,採用的模式特別的好,35歲了,人到中年,跨行業轉到房地產,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有品牌。他在另一朋友公司租了一個工位,每月1000租金,從一開始就設定了工作範圍,專注單一社區,從網絡獲客。目前,每個月穩定在2-3萬的收入。我把他稱之為社區管家模式。但是,他很難做大,因為他單兵作戰精力有限,輻射區域較小。

同樣的,我們在13年操作項目的時候,也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兼職的30-50歲的大姐大媽們,賣房子的能力和速度比20多歲的小哥哥小姐姐要厲害的多,雖然形象上丟了分,但是業績上,卻是遙遙領先。但是他們沒有公司、沒有品牌,屬於在各個行業之間流動的人群,屬於流浪業務員,恆大稱之為兼職銷售。

人多、點多,還是要業績多?我相信各位老闆知道,只要蛋糕滾動夠大,分到自己的肯定少不了。所以是時候改變一下了。

其實,我覺得社區管家模式到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個人負責一個社區的房源開拓,負責帶看等等,公司應該作為平臺,讓大家協同作戰,最後無非平衡好各自的利益。可能,大家會覺得那還不是重人力嗎?非也,現在都在搞副業,如果你的社區管家是該小區的業主呢?閒在家的寶媽,小區的大爺、物管人員,這樣不就可以形成一對一的信息管理,拓展下一級的銷售體系了嗎?


地產中介公司人力資源的求變之路


隨著政府對於地產銷售的越來越嚴格、透明,比如房源公示、價格公示;互聯網的衝擊,唯有優秀的人才,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

大道至簡,人人賺錢才是根本,望大家在上下求索中不斷壯大。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