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小说《三国演义》中,司徒王朗和都督周瑜,都是被诸葛亮给活活骂死的。

可见,人是禁不起骂的!

也许,你会说,是因为王朗和周瑜气量太小,是,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被人骂的滋味真的不好受,不信,你试试。尤其,被很多人骂的时候,单是唾沫星子都足以把一个人给淹死。

早在多年前,孔子老先生就从正面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名正言顺”。简单地说,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反对的声音就不能太多,要不然,吐口水的、扔香蕉皮的、开骂你的人太多,迫于舆论压力,你的事情就很难干成。

可见,怎样被少骂或不被骂,也是一门学问。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地向曹操、曹丕、刘备等老同志学习。他们都很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曹丕、刘备更是靠作秀上位皇帝宝座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话说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后,自我感觉自己领导的国家,一派歌舞升平。因为,不断有地方报告,出现了凤凰、麒麟、黄龙等吉祥物(报称石邑县凤凰来仪,临淄城麒麟出现,黄龙现于邺郡)。也怪,那个时候的人们居然也信,反正凤凰、麒麟等物我只在电视上见过。

而且信的人还不是普通老百姓,居然是曹魏如华歆、王朗、辛毗、贾诩等一班高级文武精英分子。他们的理解是,这种种异状表明,上天给他们下了旨意,是要他们干一件事情——

赶紧让曹丕当皇帝,让原来的汉献帝赶紧滚蛋。

这伙人,心动也就行动了。以华歆为首的,就以种种威逼利诱的方法,逼迫汉献帝让位,汉献帝在哭闹了几次之后,实在没辙了,就只得答应了这事。(帝泣谓群臣曰:“朕愿将天下禅于魏王,

幸留残喘,以终天年。”)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华歆等人如愿以偿,自然是喜笑颜开,那就请皇帝你快快下诏吧,大家都好安心呀!

孤苦伶仃的汉献帝只得请陈群同志起草了禅国诏书,让等不及了的华歆拿了诏书和玉玺,带着大家,亲自到魏王曹丕的寝宫来献纳。

曹丕一看,哟,连皇帝都亲自送上门来了,赶紧穿衣起床,欢欢喜喜地接受献帝的禅让。(曹丕大喜。)

在这封诏书里,献帝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把曹操和曹丕夸得牛气冲天(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这是禅让的原因,最后还特别恳求一句“王其毋辞!”

很明显,这并不是献帝的本意,但是“如之奈何啊”!他只有接受的份。

曹丕听了,心里美极了,马上就想把诏书接过来。(曹丕听毕,便欲受诏。)

别小看了“便欲受诏”这四个字啊,这可是连威武的曹操一辈子想做而未曾做的事情啊!

因为这意味着代汉而自立,自己当皇帝了。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曹丕为何敢?

原因有二:一、既然手下有这么多人支持我,汉献帝又无力反抗,刘备、孙权集团也不敢轻易向我挑战,汉已名存实亡,主动权都掌握在我的手里,为何自己不做名副其实的老大?二、曹丕不是曹操,他未对天下承诺过什么,

他就是想当皇帝

可最终还是没把诏书接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赶紧说,不可!

为什么不行呢?司马懿就说了,你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你就这样接过来,全天下人都要骂你,说你盗窃了汉献帝的江山(其实就是嘛),那怎么办呢?要学会矜持、学会拒绝。

曹丕一听,有道理,是为我着想,那我就尽量矜持一点。于是,曹丕就请王朗写一封奏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这是一让。

汉献帝一看曹丕送来的表,就完全蒙了,不知道曹丕搞的是哪出,下面的人逼我把位置让给他,可是曹丕却推脱不做皇帝,这样最好了,巴不得呢!

可怜的献帝,还是太单纯了。看着献帝又傻又天真的表情,华歆马上就提醒他:以前魏王曹操晋王爵的时候,都是谦让了三回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王爵,如此优良传统、规定动作,难道你忘了?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献帝这下算是彻底清醒了,不得已,只好又让桓阶起草了一份禅让书,还专门请高庙使(类似于今天的机关事务局局长)张音,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地捧着诏书和玉玺再次来到了魏王的寝宫。

这次曹丕没有休息,因为他激动得睡不着,在专门等着献帝的再次到来。

又是一篇漂亮的诏书,开头第一句便是“咨尔魏王,上书谦让”,亲爱的、尊敬的魏王,您太谦虚了!接着又是对曹操、曹丕一阵吹捧,重点是最后一句又来了“王其受之!”

九五之尊的帝位啊,还生怕了送不出去!

这回,曹丕算是把诏书给接了。但他也学乖了,懂得举一反三,就对贾诩说,这诏书我倒是谦让了两次才接受的,但是我心里还是不放心啊,还是怕别人骂我是盗贼啊。

聪明盖世的贾诩就安慰曹丕说,这个事啊,简单(此事极易),可以再让张音把诏书和玉玺给拿回去,请汉献帝再麻烦一下,专门修一个受禅坛,再挑一个好日子,把大小公卿都聚起来,当着大伙的面,让天子亲自给你颁发玉玺和诏书,这样就可万无一失了。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这是二让。

要说,贾诩还真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召开新闻发布会了。确实是舆情管控的高手,不去做宣传部长真是可惜了!

诏书和玉玺又没送出去,献帝这次不再天真了,而是直接问下面的人,魏王又不接受,到底是啥意思嘛?

华歆就赶紧跳出来提意见了,陛下你可以筑一个受禅坛,召集公卿庶民,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大方方、明明白白的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献帝一定在想,丢人还丢得不够大吗,要搞得全天下人皆知,估计心里面都在滴血啊。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无奈啊无奈!我只是想苟延残息活下来,做不做皇帝已经无所谓了。可怜献帝到了这个时候,还抱有这种奢求,还是太单纯了。

转眼就到了登台禅让的日子,这天,场面真宏大啊(坛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员,御林虎贲禁军三十余万),可能是献帝这辈子看到的也是人生最后一次见识到的最宏大的场面了。献帝亲自捧了玉玺奉给曹丕,这次,曹丕终于接了。

丕受之。一切尘埃落定。

照例要宣读那漂亮的祭文,照例是“咨尔魏王”,照例是把曹操和曹丕夸上了天,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最后也照例地恳求曹丕“肃承天命”。

天命!天命不可违,也许这是给献帝最大的心理安慰。

这是三让!三让而成!曹丕终于如愿以偿,终于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曹丕得到了一个想要的结果,那献帝结局是什么呢?

曹丕封了他一个山阳公,并要求他马上离开,并且没有命令永远不准踏入皇宫半步。

献帝含泪拜谢,上马而去。坛下军民人等见之,伤感不已。

更悲惨的命运还在等着献帝呢。

说完第一位作秀高手,接着说第二位——刘备。

曹丕篡汉自立为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成都,比这个消息更劲爆的是“且传言汉帝已遇害”。

这个消息可把刘备害苦了,刘备是整天疼苦流涕,因伤心悲痛过度,以致生了病,不能上班工作,把大小政务上的事情交给了军师诸葛亮处理。

也不知道,当初刘备的母亲去世,他有没有这么伤心。

按常情理解,汉献帝虽然是刘备的亲戚,刘备是献帝的叔叔,但已经是隔了好多代了,也不至于如此悲痛欲绝。

也许不能这样狭隘地理解。

刘备超出常理的表现,这意味着他所追求的“复兴汉室”的梦在一定程度上的破灭,因为他从起义以来,一直打的就是这个口号。现在汉都已经亡了,再谈复兴从何而来?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备哭的不是汉献帝,而是自己的江山事业。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他在思考、他在忧虑,下一步该怎么走。

刘备底下的一班文武大臣也没闲着,可以理解,自古以来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嘛!

诸葛亮就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量了,天下不能一日无君,我的意见是,尊汉中王为皇帝。

谯周赶紧附和:“怪不得最近有种种吉祥之兆呢,成都的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帝星也出来了,像月亮般明亮。这不正是汉中王应该当皇帝,继承汉统,上天给予的指示嘛!”

与之前曹魏搞的凤凰麒麟如出一辙。这叫造势,告诉人们,刘备就该当皇帝,而且还是上天的指示,所谓君权神授也!

实际嘛,大家后来都知道了,一切都是人为的,事在人为啊!

事不宜迟,于是诸葛亮和许靖就领着一伙大小官僚就来找刘备,呈上书面的请示,恭请刘备当皇帝。

刘备看了什么反应呢?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因为有了前面曹丕的示范嘛。更何况,刘备原本就是作秀方面的高高手呢。刘备看了,感到非常吃惊,狠狠地问了一句:“你们是想让我做不忠不义之人吗?”

诸葛亮赶紧解释:“不是的,不是的。曹丕篡汉自立,而你才是皇叔,根正苗红,理应由你继承汉室当皇帝啊。”

刘备听了,勃然大怒,甩下一句“我怎么可能像曹丕那样当窃贼”,拂袖而去。

这是一让。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刘备如此大的反应,可能也是诸葛亮一班官员始料未及的。讨了个没趣,大家都散了吧。

诸葛亮愣在原地就想,也许自己这话说得不是很对,但一定是说到了皇叔的心坎上了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自信是对的。

三天后,诸葛亮又带着大小官员来找刘备了。这次诸葛亮讨了个乖,他没有直接开口说话,而是让许靖来说,而且不像上次那样说得那么露骨直白,这次说得有艺术多了。

现在献帝被曹丕杀了,大家都希望你继承皇位以后,去给献帝报仇雪恨。如果你不继承皇位,不带领大家去给献帝报仇,那就是不忠不义啊,大家都会对你失望的。

这话说得高大上,说得黄冕堂黄,说到了刘备的心窝子里。我认为,这才叫说话的艺术。

所以,刘备这次没有生气,而是开始掏心置腹地说,虽然我是景帝之孙,但是并没有给老百姓做多少事情,资历不够,一旦自立为王的话,和强盗有什么两样。大家又苦劝了几次,刘备还是执意不肯。

这是二让。

虽然没有成功,大伙都已经看穿刘备的心思了。只不过,还差一把火。

最后,还是由诸葛亮把这把火烧了起来。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继刘备生病以后,诸葛亮也生病了。可见,生病也是能办成许多事情的,有时还是天大的事。比如,后来的司马懿也是装病趁机夺了曹氏的天下。

诸葛亮也生病了,单位那么多事情还得做啊,所以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大事。刘备就赶紧赶到诸葛亮府中来慰问他。

就问,军师啊,你前几天还好好的,这是得了什么病啊?

军师躺在床上,满脸忧心忡忡,回答道,我得的是心病啊,就快要没命了。

你得的是什么心病嘛?快告诉我,相信一定可以医治的。

刘备一连问了好几次,诸葛亮只是说自己病得很重,真的就快要没命了,至于是什么病,闭着眼睛就是不肯回答。刘备又再三问了几次,诸葛亮才叹息着答道:

自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你的手下干,对你的话是言听计从。我们辛辛苦苦闹革命,好不容易才捞得这点本钱(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可是现在呢,曹丕已经篡汉自立,大汉江山已经不在了,手下的兄弟们呢,都希望好好的跟着你干,希望跟着你更上一步台阶,你当皇帝以后,带着大家灭了曹魏,也好升官发财。可是你呢,执意就是不肯继位,伤了兄弟们的心,众官都对你有了意见,不久都要辞职不干。若大家都散了,曹魏和东吴又趁机来攻打我们,这点革命本钱还保得住吗?这正是我忧虑的事情啊。

诸葛亮确实是聪明人,一开始并不说实话,把铺垫做足了,把气氛营造够了,而且刘备让他说他才说,并且每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说了大家想说的话,说到了刘备的痛点上。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在千般扭扭捏捏、羞羞答答之后,刘备终于说了实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是我不想当皇帝,是怕天下人骂我啊。(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诸葛亮就又说了,古人说,名不正言不顺,你现在是名正言顺,别人有什么好议论的;更何况,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不同意就实在太做作了,刘备都觉得自己再也作不下去了,就说,等军师你病好了再说吧。算是默许了。

这是三让。

其实诸葛亮哪里有病,装的,一下就从床上跳了起来,立马变得生龙活虎。

而且,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等等官员也都早早地等在外面了,配合诸葛亮、刘备演完这出好戏。

最后,刘备还说了句特别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话: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这种骗人的事情,表面上看似好玩,实际上危险重重。弄的不好,就是欺君之罪。诸葛亮等一干同志敢玩这种危险游戏,是因为摸透了领导刘备的心思。

国家但凡有喜事,和寻常百姓家也差不多,要请人挑个好日子,选个好地方,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

刘备举行登基大典的地方就位于成都的武担山,此地当然是一风水宝地,现今已开发成旅游景区。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登基大典照例是极其隆重的,照例是要宣读祭文的,只听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道……

这绝对算得上一篇经典的祭文,从文笔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都无可挑剔。单凭“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这一句,就可载入史册。

都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前面献帝对曹操曹丕父子与这里刘备对其的评价截然相反。所以,一个人的是非功过,真的要留给后人评说。既不像自己说的那么好,也不像敌人说的那么坏。

讲话毕,诸葛亮就捧着玉玺请刘皇叔收下,都已生米饭煮成熟米饭了,刘备还不忘再三谦虚道: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早有对答之词,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

这时,大小文武官员也恰到好处地附和到,跪下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完美,整个过程就跟拍戏一样,情节紧凑、行云流水。

刘备终于如愿以偿,大小官员也得以如愿,都可以升官发财,这就是所谓的皆大欢喜了。

如果要用一首歌表达刘备此时此刻的心情,刘德华的《今天》是最合适不过了,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唱着唱着,不知不觉间刘备已泪湿衣衫,这是幸福的泪水、喜悦的泪水、成功的泪水。

曹丕刘备都是“作秀”高手?三让而接受帝位,古人的谦让智慧启示

两位演员都说完了,回到主题。

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在教科书上学过。其精深的道理我们未必年少的时候就懂得。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谦让的文化深入我们的骨髓。

在政治上的谦让也好作秀也罢,那都是现实的需要。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谦让,却是一种美德。

这种谦让包含了深刻的心理因素,当我们获得赞美和实实在在的好处时,当然应该谦让,在别人的心理上是一种平衡和安慰。毕竟,不能什么好处都一个人拿了,语言上的调和和安抚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文章为章台杨柳原创所有,欢迎转载,侵权必究。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本文能在残酷现实无奈的世界里,博君一笑,或偶有启发,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