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高山之道


如果单纯的从军事力量对比上来看的话,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还真无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又是为何呢?

当时全国最精锐的力量正是袁世凯手中的北洋新军,名义上袁世凯是大清的附庸,但实际上袁世凯却拥有着左右大清局势的力量。

袁世凯手握的北洋新军,力量十分强大,宣告洋务运动正式破产的那一场战争正是甲午中日战争,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北洋新军也开始建立,而自从袁世凯接替了北洋新军,袁世凯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股势力。

对于袁世凯来说,北洋新军正是其未来能够坐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保障。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了袁世凯,革命党人就无法推翻清朝同治。

别看清政府极其昏庸腐朽,其实清政府对全国的控制能力也还算不弱,虽然辛亥革命以后,名义上清政府失去了南方大部分省份的统治权,但南方的省份也不是直接就倒向了革命党的怀抱,毕竟各方总督都是手握大权之人,怎么可能被革命党一洗脑,轻易就将手中的大权放出去呢?

革命党人的真实实力一直都很弱,相较于各方总督,革命党人的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辛亥革命,很多场起义运动都不是靠着革命党人的全力一击,一锤定音的,更多的是靠着各方总督的及时让步。

革命党人的起义,大部分都是由几十个人一起发动的,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发动人民群众,可以说之所以起义能够成功,清政府不得人心占了其中的关键因素。

南方的革命党人,虽然一时间形成了看似能与清政府叫板的实力,然而这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军事实力,南方革命党人的失败是注定的。

袁世凯最终选择了革命党人,逼迫溥仪下台,在载沣的许可下,溥仪正式退位,不退位也不行,不退位最多不过是多挣扎两年,到时候还是要被打败的,因为,袁世凯手握的新军,战斗力实在太强了。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革命党人并非没有想过将辛亥革命的成果夺回来,可惜最终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袁世凯手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新军。

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在军事力量上其实已经较之前有了不小的进步,只是可惜这样的革命党人最终都失败了。

清政府的垮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只是当时中国大局的走向却并不是由革命党人来左右的,没有了袁世凯,局势必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魏青衣


我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运筹帷幄,纵横捭阖,革命党人要独自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1.北洋军先锋大将是冯国璋(现在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先人),这哥来自于旧营垒,对清廷有感恩戴德的意思,而且在战场上不是吃素的主,他善于用兵、作战勇猛、沙场经验丰富;一上阵就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武汉重镇汉口,在被满清授予了爵位以示鼓励时,冯国璋感激涕零,自诩为大清支柱,要一鼓作气,亲率北洋军官兵迅速扑灭武汉革命党人。



2.而革命军方面群龙无首,尽管从床脚下拉出的黎元洪坐了大哥的位置,但他是老军棍,对革命本来没有热情,面对气势汹汹的北洋新军,早没了斗志,只有磕头捣蒜的份,汉口一失,革命军内部更是军心焕散,人人自危,形势千均一发。


3.就在冯国璋踌躇满志,欲“宜将乘勇追穷寇”,再给革命军沉重一击的时候,军队突然徘徊不前,让剿灭、捕捉革命党人的机会“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似乎威风凛凛的冯巩先人喝高了,当时满清上层都骂冯国璋是笨蛋,究竟什么呢?原来英勇善战的冯国璋先生收到了不动声色的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秘笈。

主观上袁世岂留下革命党军队是为将来与朝庭分庭抗礼时增加自己的砝码,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客观上袁挽救了革命党军队,保留了反清的力量!别的不说,如果没有袁及时出手,谁也掣肘不了不可一世的冯巩先人国璋先生,不要说革命党去推翻满清了,还会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有倾覆之灾。



4.南方革命党军队当初士气高昂,是正义战争,师出有名;但战斗力低下,装备及作战能力比不上北洋新军,在武昌首义后第20天,北洋军就在冯国璋的指挥下轻而易举地攻陷了汉口,显而易见,武汉革命军与清廷任何一支新军对垒,很难得到便宜!


5.尽管当时南方大部分省份迫于革命形势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但革命党人在各省份并没有实际控制住局面;众所周知,光复后的湖南、贵州等省的大权很快又落入立宪派手中,而四川、江西则分裂为两个军政府;其它省份持观望态度;如果武昌失守,立宪派转而支持大清是必然的,革命党孤掌难鸣如何去推翻清廷呢?

所以,袁世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翻大清的统治是有功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凭自己的力量推翻清廷的统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希望星晨58298869


1912年2月12日,大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大清政府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大清灭亡也算是比较和平的方式,清朝皇室也得以保存下来。

孙中山:其实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有多次的武装起义,很大程度的打击了清政府。比如说1894年的广州起义,1905年的镇南关起义,还有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也是严重的打击了大清,而且这些起义不光是在军事政治上打击了清政府,更是在思想上打击了大清,让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很多省份也都是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所以说孙中山在推翻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袁世凯:袁世凯在近代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人,这里先不论他的功与过,只说推翻大清过称中袁世凯的作用,在这个过称中袁世凯的作用也一样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那么革命党不一定能成功。袁世凯逼迫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和平解决了问题。其实当时不管是革命党还是大清政府,都在看袁世凯的选择,不管袁世凯选择哪方面那么天平就会倾向哪一方面。当时大清政府唯一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就是袁世凯的新军,还有南方武昌的新军,但是南方的新军已经起义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只是袁世凯的部队了。而革命党掌握的部队也是非常有限的,袁世凯如果继续攻打革命党的话,那么革命党被灭就是时间的问题了,其实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占据上风了。所以说袁世凯在推翻大清的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是最大的,正是因为袁世凯的逼迫大清才会灭亡。

但是袁世凯的作用仅仅只是在军事上推翻了大清政府,而革命党更是在思想上推翻了大清,推翻了封建主义。所以说不管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对推翻清朝都是功不可没的,谁也不能少了谁。没有革命党袁世凯也不可能推翻清朝,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也很难推翻大清,至少短时间内不会。

当然在推翻大清政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人有功劳,比如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都是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我是七哥。

比较难。

推翻清朝的,是辛亥革命。

在这场革命斗争中,是革命党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最终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再加之后来,北洋政府垮台,掌握政权的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的全盘否定,使得许多人都有一种认识:是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艰苦努力,才彻底推翻了清朝。

如果我们细细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也是推翻清朝的核心关键人物之一。

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是清朝的实权派代表了。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开始新政,袁世凯积极参与,开始在政坛展露锋芒。

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袁世凯顺理成章地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北洋新军到清廷中枢重臣,逐渐掌握大权。

一直到1908年年末被革职,其中将近8年的时间,袁世凯始终掌握实权,并且建立起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北洋集团。

此外,袁世凯在这段时间也极力推进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

1901年11月,组织筹办山东大学堂。这是如今山东大学的前身。

1902年,在天津建立了第一支警察队伍,将现代警察制度引入中国。

到了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编练成功,除第一镇由贵族铁良统帅之外,其余均由袁世凯控制。

1905年4月,在袁世凯的主持下,京张铁路开始修建。

此外,袁世凯大力支持各项新政,包括废除科举、筹办新军、办业。

这些卓有成效的实事工程,让袁世凯在国内外建立了深远威望,俘获了不少人心。

其实,这也是袁世凯可以在安阳闲赋三年、仍然掌握实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武昌起义一爆发,北洋集团的党羽就开始运动袁世凯出山的事情。

最终,清廷启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内阁总理大臣。

我们从辛亥革命全局来看,就会发现:清廷启用袁世凯,就是清廷的一大败笔。因为袁世凯的出山,就意味着革命党人占据了优势。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袁世凯出山之前,奕劻派徐世昌劝说袁世凯出山。随后,袁世凯提出了六大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宽容参与此事的所有人,解除党禁。

于是,到了1911年10月30号,清廷发布上谕:大赦国事犯,包括汪精卫等在内的革命党人全部被释放。

而汪精卫这次死里逃生,对袁世凯代表的北洋集团有了好感,成了革命党、袁世凯之间沟通的中间人。如果说后来南北和谈能够成功的因素,那么汪精卫等人的积极沟通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此外,清廷对自己内部的革命党人保持谨慎态度。

如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武昌起义之后,赶到滦州、石家庄等地积极策划反清运动,甚至计划联合北方军队进攻北京。之后,他截流送到湖北的军备,清廷这才意识到他是革命党人。但清廷也不敢贸然抓捕他,反而将他升职,授予山西巡抚的职位。

清廷对革命党的让步,正是源于袁世凯的态度。

第二,清朝被迫解散皇族内阁,成立责任内阁。在袁世凯提出的六大条件中,有一条便是“组建责任内阁”。

在袁世凯的胁迫下,1911年11月1号,载沣不得不解除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到了11月3号,资政院奏请“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要求削减皇权。

最后,载沣不得不带领宣统皇帝,到太庙宣誓,一定遵守承诺,承认“皇族不得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宪法由资政院起草”等等限制皇权的决议。

清朝皇族的退让,是推翻清帝的一个重要步骤,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革命党人的热情也因此高涨。

第三,袁世凯出山,使得各国列强对辛亥革命保持中立态度,不采取镇压行动。

武昌起义的当天,俄国驻汉口领事馆就向各国领事馆建议:必须出动租界的义勇队,有必要镇压革命,保卫各国利益。

第二天,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要求海军司令对末代湖广总督瑞澂施以援手。

此时,各国列强的军舰纷纷调往武汉江面,伺机行动。

倘若列强联手镇压革命军,那么此次革命前途很有可能就此结束,就如同之前列强联手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一样。

但袁世凯的出山,打断了列强插手辛亥革命的进程。我们可以从美国驻华代办威廉士的一封信中看到这种变化:

10月26日,威廉士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封关于清朝局势的报告。报告中有一段话:

如果袁世凯能够出来领导,并能改组政府,将反叛的各省争取过来,那么清朝是可以得救的,否则,除非有外国的帮助,看来是很少希望能恢复对南方地区的控制的。

这段话表明,袁世凯取得了列强的一些信任:列强相信,只有袁世凯有能力解决清朝南北分裂的局面。而列强的这份信任,则是源于袁世凯多年在洋务上与列强的深厚交情。

最终,列强权衡再三,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原则。

而列强的这一态度,其实再一次放大了革命党人的优势,南方独立省份可以直接与北方清廷对抗,而无须担忧外部列强势力。


接着,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北洋军队对抗南方革命军队。如果单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革命军是很难取胜的。

美国参谋处资料显示:忠于帝制的北方军队有16万4千人,分布在华北,其中10万8千人为陆军。3/4的军队为北洋军,其余非正规军队有2/5在北洋将领张勋、姜桂题的控制下。

日本陆军武官估计,南方革命党人组织军队有四十万人。根据美国李夫斯上尉估计,南方革命党领袖实际控制的只有9万7千名陆军士兵,还有各省10万杂牌军。

再从军队的组织、装备、训练来看,北洋军完胜南方革命军。如果两军硬拼的话,南方革命军恐怕难以抵挡。对此,美国鲍威尔有过直接了当的阐述:南方革命军有热情,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内部成分混杂,真正的革命党人、投机分子、伪装的反对派都有;而北洋军指挥统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只要袁世凯有足够的军费,能够专权,就可以在革命军还没有壮大的时候一举歼灭,如冯国璋猛攻武汉,连下汉口、汉阳,几乎就可以一口气灭掉革命军。

另外,北洋军和革命军都有一个共同困难问题:军费不足。

清政府方面,国库空虚。独立各省是不会上交财税的,各国列强因为中立原则也不会借钱给清政府。为了解决军费问题,隆裕太后只得自掏腰包,变卖皇室资产。

而革命军方面,军费更为困难。孙中山以革命政府的名义,向四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借款,均被拒绝。最终,革命军只能依靠国外华侨、国内同情者的捐款来接济,以及变卖资产来筹集军费。

但这些费用杯水车薪,到了1912年1月底,革命军已经无饷可发。

此外,清朝周围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变化:1911年11月,沙俄从海参崴增兵一千五百人,派往北京;12月,沙俄驻哈尔滨的军队增加至六万。沙俄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再次冒头。此外,日本也开始在华积极谋划,与沙俄的想法如出一辙。

在这种情况下,和谈似乎是两军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个时候,袁世凯以政治家独有的敏感性,再次提出了南北不动武、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的口号。袁世凯的这种举动,顺应了当时国内的潮流,取得了不错效果。

于是,南北和谈就有了特殊意义,一是商谈革命事宜,二是瓦解列强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而在促成南北和谈的过程中,袁世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其实早在袁世凯出山之前,他就决定采取南北和谈的方式,结束分裂的局面。当时,他叫幕客刘承恩致书给黎元洪,表达南北和平的意愿。黎元洪回信:“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是望。“赞赏之意溢于言表。随着时局的发展,袁世凯逐渐找到了实现南北和谈的恰当时机。


南北和谈到最后,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宣统皇帝必须退位。这既是革命党人的奋斗结果,也是此次和谈的最终要求。

在逼迫清帝退位,结束帝制的行动中,革命党人进行了持久战,而袁世凯则是做的最后攻坚战。而攻坚战往往具有影响全局的力量。

袁世凯作为清朝的实权派人物,倘若他坚持清朝统治,反对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就难以分说了。

最终,袁世凯开始逼宫四步曲:

第一步,制造民主共和舆论。12月25日,驻俄公使陆征祥、驻荷兰公使刘镜人通知外务部,请求代奏:清廷应该认清国内外局势,速定共和大计。随后,袁世凯便向上禀报,顺便也就透露了自己的共和倾向。

第二步,袁世凯上报军饷无着,让清廷觉得战事难以维持。

第三步,袁世凯亲上奏折,表明唯有接受共和,才是自保之策。1月16日,袁世凯上奏折,言明:民军所争者,而非君位,是共和……我皇太后必能俯瞰大势,以顺民心。

第四步,命令北洋军队将领带头发布致电内阁的电稿,让清廷接受共和。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等将领在电稿中言明:共和国体,拯民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恩旨不颁……瑾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北洋军队以武力威胁,逼迫清廷。

此时此刻,无法明理主事的隆裕太后已经彻底慌了,外交大臣请求,重臣袁世凯请求,北洋军队威胁……清朝的劫数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

清帝逊位的大事件,正是袁世凯一手导演的大戏。

而纵观整个清朝覆灭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袁世凯是推翻清朝的最关键人物之一,他所统帅的北洋集团则是至关重要的力量。革命党人的行动,正如我之前所言的,进行的是持久战,不断推进民主共和的进程,逼迫袁世凯行动。但单单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清朝。

我是七哥,关注我!一起读好书,品好物!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岁七夸父


没有袁世凯,说真的国家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从当时的国家大义来说,武昌起义后,一度有13省到15省宣布脱离清庭,这是国家大势非人力可为,有人说北洋军那些实权派,要是没有袁世凯的话就会把革命派剿灭,我只想说大家忘了一个人云贵革命军政府实权派蔡锷,袁世凯称帝,蔡锷是护法运动急先锋,北洋军打不过蔡锷,清庭能打的就是北洋军,北洋军要是能打过蔡锷,袁世凯也不会退位,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即使没有袁世凯,革命党只不过和清朝之间的战争持久一点,但最后面还是会灭亡,为什么会说会少走弯路呢,因为历史战争会提前上演。北洋军阀不会存在那么长时间,国家说不定会提前进入真正的国民政府时代。


小楼屋外夜听雨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没有袁世凯的反戈一击,孙中山的革命党根本推翻不了清朝。



笔者认为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更加客观和公正。

第一,孙中山的革命军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管辖,革命军的声势越来越大。

可是,如果严格来说,革命军内部除了同盟会的成员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清政府的地方军。

他们选择参加同盟军,有许多的主观因素,因为孙中山宣布,只要脱离清政府,以前的省长和官员,还是享受原来的待遇和官职,对他们开始,投降革命军并没有什么影响,这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的占多数。

如果清政府撑过去了,依然和革命军打的有来有回,他们再选择效忠清政府也为时不晚。

从后来袁世凯轻易控制局势,代替孙中山做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就可以看出,这些省份的督军们并不是真心跟随孙中山。

第二,袁世凯的军事势力

在清政府灭亡前,有几十年的战乱时期,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就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军,不得已重用汉族官员,其中袁世凯就是最为重要的汉族官员之一。

在当时满清八旗子弟已经腐化堕落,根本不能正常上战场打仗,这给了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施展拳脚的机会。


袁世凯在获得新军训练机会后,逐渐控制了清政府重金打造的现代军队。后来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年幼的宣统皇帝不能理政,大权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已经是清政府最有权势的人,他的手下控制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袁世凯根本就是清政府实际统治者。

第三,外国势力的干预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国内的革命形势让英美紧张,他们不希望清政府灭亡,但是有政治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来,清政府已经是一个朽木,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他们开始物色新的代理人,袁世凯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中,因为袁世凯不是革命党人,在清政府中的威望非常高,有军队,有地盘,是当时最佳人选。


在得到袁世凯的保证后,西方国家转而支持推翻清政府,袁世凯掌握中国最高权力没有了阻碍。

可以说袁世凯是西方列强的无奈之举,没有袁世凯他们也许会积极地支持清政府,从而让清政府苟延残喘下去,他们好继续压榨中国人民。

袁世凯在清末的作用不可小看,如果没有他,革命军推翻清政府,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End


本文代表个人观点,首发悟空问答,欢迎阅读!


冷月钩沉


没有袁世凯都这根葱,革命党照样让满清王朝寿归正寝。

全可以这么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至使本来就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就像一个腐扝的大厦,倾刻间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

这个时候还真没有袁世凯什么事,这个袁世凯却在辛亥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出现了,当然,革命党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和战争对国民带来的危害,同意袁世凯劝说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同意了袁世凯的做法,随即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这使袁世凯以功高自居,从一个清朝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大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来全部费工夫。


那那么满清政府,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

人们都知道,自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文明古国,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列强的压榨,以及国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是满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根基上已经动摇了满清的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又是这个封建朝廷,元气大伤,地方势力的割据开始出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把那个将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 一根稻草。


此时的满清朝廷其国库已经枯竭,他那敫横一时的八旗子弟已经成了臃肿的废物,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他所指望的汉人官员,已不是过去逆来顺去的奴才,奉旨剿灭革命党,却被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呜呼悲哀满清朝廷。

最后袁世凯发出威胁说,满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还要能保住你们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否则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可都是要满门抄斩的,何去何从自行定夺。


孤儿寡母的满清朝廷统治者,流着泪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气数已尽,为保护后人还有荣华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了。

从袁世凯对清廷劝退就可以看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完全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满清政府,彻底推翻。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是推翻满清王朝的真正动力,而袁世凯只不过是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玩弄权术而已。


赵志军001



很显然的,袁世凯不借革命党之势,逼退清廷,仅凭孙中山领导下的南方革命党、书生军,是无法推翻满清的。

孙中山能够最终推翻满清,赢得反封建革命,与其说是他的能力,不如说是他坚韧不拔的恒心。但是在真正的实力跟前,你可以凭借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蚀掉当权者的权力基础,却无法正面打败敌人。


设若袁世凯重新组阁后,要带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最精锐的北洋军挥师南下,革命军根本无力招架。其原因在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根本还没有成势,不足以对抗拥有现代武器、接受了严格训练,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北洋军。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用实例来证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不顾一干重要人物的劝阻,坚持与袁世凯决裂,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在北洋军的进攻下,革命军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便一败涂地,孙中山更是远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孙中山赢就赢在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动摇的用一切可利用条件负重前行,胸怀苍生。袁世凯败就败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动,太过在乎个人名利,工于心计,重于权谋,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他们的胜负真的跟能力无关,要讲能力,孙中山真的无法望袁氏项背,只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苍天饶过谁?


谢金澎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答案是显然不可能,当时的革命力量还是太过于弱小。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武昌城内清政权所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到四川去镇压暴乱,导致城内兵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才几千人,其中很多还是新兵。如果依靠这股力量去推翻清朝,很难做到。

清政府当时所拥有的最精锐部队便是袁世凯掌握的北洋军,总共六镇,兵力达到了7万。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便调派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南方的革命军根本就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武汉三镇已经丢掉两处。因为袁世凯的暗中操作,北洋军的攻势才变得缓慢起来,清政府基本上是指挥不动北洋军。

为了早日结束帝制,孙中山被迫无奈才与袁世凯进行谈判,结果袁世凯是个十足的骗子。刚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又选择复辟帝制。总的来说,能够推翻清朝的统治,袁世凯还是有贡献。孙中山一直都想建立共和政府,一直也在为之努力,却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多次革命,依靠的都是用军阀的力量去打另外一支军阀力量。直到黄埔军校建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兵说


能,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是曲曲折折,但是革命的大势已经形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逆转的潮流。

清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将清朝推向深渊;

清朝统治末年,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内乱丛生,作为统治阶级的清政府,一直对国民实行愚昧政策,而对外软弱,不能保护国家主权;对内混乱,不能保证民生。更加严重的情况是清朝晚年已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国家内阁庆王爷,公开贪污。根据历史上的朝代,当贪官纵横,就是亡国之时,所以清朝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武昌起义的成功,辛亥革命已经到来;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由于起义部队是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训练南新军,所以战斗力并不差,相对已经腐朽的清朝老式军队战斗力还占优势。在武昌起义军队打败清朝陆军大臣荫昌的部队之后,在全国已经鼓舞了极大的士气,虽然打不赢北洋军,但却已经促使了南方各省的独立。

南北合谈的时候,十五个省已经独立;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清王是强弩之末,无法再掌控全局;

南北开始和谈的时候,袁世凯的北洋虽然强大,但是南方已经独立,北方的山西也独立,清朝已经无法再掌控全局。即使北洋完全帮助清朝,能打败武昌革命军,但北洋军队数量毕竟有限,以当时的实力,并不能保证打败整个南方的势力。(参考蔡锷反袁)

袁世凯是历史功臣,让清朝和平退位。

虽然袁世凯的存在如否并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袁世凯在清朝退位的过程中是有功于国家的人物,它避免了朝代更替间的战乱,减少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也保存了一分国力。故而袁世凯在左右博弈之后,和平的让清朝退位,是有功于历史的人物,这也是蔡锷一开始非常推崇袁世凯的原因。

总体而言清朝的灭亡是历史大势所趋,即使武昌起义不成功,后面还会有众多起义,直到清政府被推翻为止,所以说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也能推翻清朝。我这么说并非否定袁世凯的历史贡献,相反我认为袁世凯让清朝和平退位是有功于历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