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的主人究竟是誰?

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的主人究竟是誰?

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時間約為周襄王三十二年至周貞定王二年(公元前620年—前467年)之間,製作工藝採用熔模的失蠟法,其複雜精湛的程度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雲紋銅禁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丹江口水庫西岸、倉房鎮下寺東溝村春秋楚墓群中,本世紀初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六十四件國寶級文物之一,現珍藏於河南博物院,是該院的鎮院之寶。


雲紋銅禁中的“禁”含有禁絕、禁止、禁戒之意,是周朝人用來禁酒的器物,周朝人目睹了商朝國君和臣民沉迷酒色,導致國破家亡,他們認為夏朝、商朝君民嗜酒無度,是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周朝人嚴格限制飲酒。


周朝人把承放酒器的案子稱作“禁”,發佈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稱作《酒誥》,嚴格規定:王侯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平時嚴禁非禮飲酒;民眾聚眾飲酒,被舉報發現,將押至京都,當眾處斬;執法者違反禁令,同樣會被處以死刑。


雲紋銅禁並非孤品,目前已知出土的銅禁共有七件,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雲紋銅禁時間最早,器形及體積最大。


公元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門對倉房鎮下寺東溝村春秋楚墓群二十四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僅以下寺二號楚墓為例,出土包括雲紋銅禁等青銅器物八十餘件,還有車馬器物、兵器、玉器等文物多達六千餘件。雲紋銅禁是這批文物中最為珍貴的一件。


器物呈長方形,四周裝飾的雲紋為透雕工藝,宛若空中漂浮著白雲,器身攀附著十二條龍形異獸,拱衛著禁中,另有十二隻怪獸蹲在器身下方,形成禁足。


器身由粗細不等的銅梗構成,分為五層,最粗的一層如同房屋的樑架,銅梗層層重疊,縱橫交錯,精美絕倫。通體為熔模工藝的失蠟法,工藝極為精湛。關於失蠟法的最早記載,見於唐代的史料。


《唐會要》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鑄造的開元通寶,採用的就是失蠟法,學者一直認為這種工藝源自於印度。


雲紋銅禁的出土,使得失蠟法源於印度的說法不攻自破,國人掌握失蠟法工藝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雲紋銅禁的主人就是下寺二號楚墓的墓主,楚康王在位時期的令尹子庚,子庚也是楚國的公族,楚莊王的兒子,最初稱為王子午,銅禁銘文記述了令尹子庚一生的功績。


《史記》記載:楚莊王去世後,長子羋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楚莊王另外幾個兒子——子囊、子庚、子南都先後做過令尹一職,相當於中原地區諸侯國的相國。


子囊去世後,子庚接替哥哥繼任令尹,楚國的統治中心由宜昌一帶遷移至淅川、丹陽一帶,故此,子庚死後葬於淅川,雲紋銅禁成了他的隨葬品。


雲紋銅禁出土的時候,是一堆貌似廢品的碎片、碎渣,考古專家在墓中發現了漢代的器物。


據此推斷,漢朝時期,子庚墓就被盜掘,盜墓賊不知出於何種心理,打碎了銅禁,還沒有拿走,留下了足有兩麻袋的碎片、碎渣。經過專家長達三年的修復,雲紋銅禁才恢復了其精美的原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