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蓬洲所城

在汕頭市西片區桑浦山麓,昔時有一所古城,叫蓬洲所城。蓬洲所城全稱“蓬洲守禦千戶所”。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決定在蓬洲都之廈嶺漁村建設蓬洲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於發生“廈嶺之亂”, 朝廷將所城內遷,改置於?江都之西埕諸村,而所城的名稱未改,仍以蓬洲所城稱之。這是為何蓬洲所城不在蓬洲都境內而在?江都境內的緣故。蓬洲所城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成。所城城牆周長640丈,高1丈5尺。開四個城門,有月樓四座。城外有護城河,河長750丈,深1丈,寬2丈。因城方如冊,又與城外的鷓鴣山相對,故人稱“飛鳳銜書”。

  蓬洲所城開始是一所屯軍的兵營。明朝採用“築小城,建衛所” 的軍事防範策略,推行“衛所制度”。“衛” 即衛指揮使司,“所” 即守禦千戶所、百戶所。衛所置眾兵防守,形成了有層次、有縱深的防禦體系。當時,全國普設衛所,據明史載,截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全國共有衛547個,所2563個,而且以後還在不斷增加設置。單潮州地區,明朝時期就有所城四座,除了蓬洲所城屬較早設置的之外,後來設置的還有饒平的大埕所城(建於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惠來的靖海所城(建於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9年),潮陽的海門所城(建於隆慶時期,即公元1567-1572年期間),這些所城都隸屬於潮州衛管轄。

汕頭蓬洲所城

  蓬洲所城開始時駐有軍隊1120人,將佐24人。設四個指揮(官銜五品)。南門指揮謝贛南,據說他是主理,受到皇帝的恩寵,他的府第石門額上刻著“天寵褒封” 四字,如今尚清晰可見。除他以外,駐守東門的是陳指揮,西門的是吳指揮,北門的是江指揮。

  明嘉靖年間,由於倭寇侵擾沿海,民眾深受其害。時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檢都御史的鄉人翁萬達奏請朝廷,準讓四鄉居民入城居住,實行兵民聯防。一時間,各方商賈、富豪紛紛入城買地建宅。經過統一規劃,城中街巷縱橫有序。順興街、中興街、原興街從南向北貫穿全城。城的東畔有木坑爺巷、膠走巷、關爺宮巷、文祠巷等,城的西畔有楊厝巷、八角樓巷、安臣巷、市巷、許厝巷、亭腳巷、公婆巷等,是一座典型的明式小城鎮。幾百年間,城內“士庶相安,農工漸舉,商賈肇興”。城中戶籍多至四十餘姓。

  蓬洲所城歷史悠久,又作為明清時期?江都、?浦巡檢司、?浦司衙門的所在地,人文昌盛,物阜民豐,文物古蹟不少。那時候,遊客攬勝蓬洲城,有好多去處。著名的“蓬城八景” 包括:溪東漁火、古寺鐘聲、寺前古樹、石洞聽琴、曬書留影、獅山垂涎、石龍遠眺、石龜飲泉等。可惜這些景緻,後來大都受到人為破壞。更令人痛心的是1959年10月,澄海縣為解決建設外砂大橋的石料問題,竟拆蓬洲所城城石以供應之,致城垣盡毀,僅遺留東門、北門兩小段殘牆因大榕樹盤根錯扎,難以拆除。東門殘牆長8.3米,寬2米,高4.3米;北門殘牆長5.2米,寬1.5米,高3.2米,當年古城城牆的建築風貌,可由此略窺一斑。

汕頭蓬洲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