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人論:從焚書坑儒和貞觀之治看大國興衰,廣開言路才是興盛之源

最近又看了一下唐朝和秦朝的一些歷史書籍,有一些有意思的對比感悟,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看看秦朝興盛與滅亡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歷史功過,秦始皇應該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帝王,統一了度,量,衡,讓中華民族交流方面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基礎,修了萬里長城防禦外敵,雖然工程浩大,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上來講應該是勞民傷財的,但是他的雄心是無可比擬的,有些政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都是不可磨滅的,也是功勳卓越的,但是秦朝的沒落也跟他的一項政策有關,那就是“焚書坑儒”,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知道當初這項政策的出臺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只能猜測和估摸了,一般認為就是秦始皇擔心文人們讀書了會威脅到他的萬年根基,但是是不是有擔心度量衡的統一會有阻力?或者擔心推行了以後不銷燬這些舊的東西以後又會死灰復燃?但是不管出於怎樣的目的,這項政策的出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最大原因,也是最不應該實行的政策,因為他蔽塞了言路,讓很多可以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政策得以實行,也加深了文人對朝廷的憎恨,要知道文人的嘴和筆是封堵不了的,如果正常的途徑表達不了,那就會用不正常的手段來表達,這樣就像大禹治水以前的帝王都是用堵的方式都沒成功,而大禹治水用疏的方式卻成功了。這個可是值得所有政治家深思的問題。

粗人論:從焚書坑儒和貞觀之治看大國興衰,廣開言路才是興盛之源

我們再來看看唐朝的貞觀之治,唐朝為什麼能夠興盛幾百年,而不像秦朝才幾十年就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貞觀之治的廣開言路,正因為廣開言路,才有了唐朝的詩書文風盛世,才有了一代明相魏徵,才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其中任用賢才,虛心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岑文本、馬周、侯君集、長孫無忌、李靖、尉遲敬德、段志玄這一批人幾乎都是直言死諫之士,少有溜鬚拍馬之徒。當國家有了這樣一批人怎麼可能不強盛?

粗人論:從焚書坑儒和貞觀之治看大國興衰,廣開言路才是興盛之源

從秦朝和唐朝的這些歷史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個王朝的興盛和滅亡都和一些核心政策有關,秦朝採取的是焚書坑儒蔽塞言路,而唐朝採取的就是廣開言路,蔽塞言路只能造就一批溜鬚拍馬之徒,而溜鬚拍馬之徒拿出的只能是順聖意的話語,而不是利天下的良策,反過來就會侵蝕王朝的根基。廣開言路得到的是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真理不辨不明,當這些言論能自由發揮的時候,所碰撞產生的火花一定會結出碩果,從廣開言路里面得到的就是象魏徵一樣的死諫之士,而不再是溜鬚拍馬之徒,要知道三個臭皮鞋頂個諸葛亮,一些不同的聲音也許都不是最正確的,但是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就是最好的政策。

當然廣開言路並不代表可以造謠,唐朝的造謠生事的刑罰是很嚴重的。拋磚引玉,歡迎百家爭鳴,謝謝大家的瀏覽,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