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感染病房的抗“疫”主心骨

长沙市第三医院:感染病房的抗“疫”主心骨

红网时刻3月9日讯(通讯员 唐富荣)从1月23日开始,他舍身忘我,投入抗疫一线,托起信心与希望,从呼吸内科到新冠肺炎感染病房,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他带领一支用信念和使命临时组建的团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筑起抗击疫情的铁壁铜墙,他就是长沙市第三医院感染病房主任、呼吸内科五病室副主任范杜。

临危受命 他是抗疫战场的“主心骨”

疫情来临之时,也正是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范杜和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冲到了抗疫的第一线和全院影像、检验、院感、药学等同道们一起,在疑似患者排查、病人救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1月23日,外科楼一楼改建为感染病房,从临床科室调配一支技术最强、作风最硬的医护人员组建感染病房医护团队,集中收治疑似病人。范杜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感染病房主任。

筹建之初,他统筹部署、协调推进,迅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规划隔离区、清洁区、库房,制定并落实值班流程、院感防护流程……

刚开始,疫情突袭,“怎么确诊,怎么治疗,怎么把控……”在忙乱之中,范杜成为大家的“主心骨”。为便于医务人员更好地操作,他根据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参照国家卫健委制定的临床诊疗方案,制定了医院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和流程,对指导医院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对疑似和确诊病人他都亲自把关,宽进严出,确保不漏掉一个可疑病人。

“不少疑似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肺CT显示病变已经很明显了。”作为主任范杜倍感责任重大,他时时紧盯患者病情变化,根据肺部CT检查情况及时研判,发现病情变化的苗头提前介入,给予“一人一策”的精细化对症治疗,防止病情转重,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疫情以来,他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处理疫情相关的事情,各种电话、请教不绝于耳,“是或者不是,要怎样治”每一个疑似患者的排查都在等着他一句句沉着有力的定心丸,这期间,他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40多名疑似患者从感染病房康复出院。一提到这个数字,范杜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心情得以短时间的放松。

这1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憔悴了很多,嗓子总是嘶哑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大家心疼他,劝他注意休息,而他总是淡然一笑:“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这段时间,我最有成就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出院诊断书站在病房的门口等待在每一个要出院的病人,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疫情之下 传递医者温暖

在感染病房,医生护士面临许多这样的患者,非常时期造成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很大。面对焦虑的、失控的、不信任的、悲伤欲绝的患者,范杜总会用最适当的方法——沟通、解释、安慰、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予他们信心。

患者申先生入院初期,情绪激动,时常吵闹着自己没有感染新冠肺炎要出院,还不断质疑医生的诊疗方案。带着不满情绪的申先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范杜采取了“暖心”作战方式。范杜一边耐心解释,一边尽量照顾他的生活所需,治疗上更是周密严谨。每天都要来到他病床前安抚他的情绪。几天后,病情好转可以出院,离开病房前,申先生对之前的态度表示非常惭愧。

87岁的黄奶奶自身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刚进病房时血压已处于休克状态,加上发热住在感染病房,担心自己熬不过去非常焦虑。

范杜看到黄奶奶恐惧不安,不配合治疗,加上黄奶奶存在严重的听力障碍,基本没法正常沟通,这都让范杜很是忧心。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范杜为黄奶奶制定了治疗方案,并用纸笔书写的方式与她沟通,安慰她不要担心,安心接受治疗,医院会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护士则除了做好日常护理,还对黄奶奶在生活上予以格外照顾。之后黄奶奶慢慢愿意配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焦虑情绪也得到了缓解。2月20日,黄奶奶出院的时候,更是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医护人员充满了感激之情。

同样焦虑的还有50岁的“复阳”患者林阿姨,第一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长沙市定点医院治疗后居家隔离16天后,再次核酸检测阳性。进入感染病房的她,情绪非常低落,手机关机、拒绝进食,躺在病床上,一直用被子蒙住头,不愿意与人沟通。范杜便站在她的身边,不断开导。

后来的几天,更是经常找她谈心,告诉她“复阳”病人暂时没有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这样渐渐打开了孙阿姨的心结。逐渐积极配合治疗。2月29日,林阿姨痊愈出院了。“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很感激你的帮助,如果不是你的鼓励,我根本坚持不下来。”出院之前,林阿姨不停地向范杜表达谢意。

为了及时关注在院病人的心理动态,方便出院的患者随时咨询,范杜建立了病友微信群。

“我会掌握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了解她们当下的心理状况,根据每个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这些举措对于当时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患者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范杜说:“医人先医心,病人的心结打开了,信任我们了,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稳定军心 团队的“定海神针”

确定治疗方案、到发热门诊看诊、安抚病人、调解纠纷……作为这支团队的“领头羊”,范杜留给他人的,总是忙碌的身影。

“我知道他好,但不知道他有这么好。遇到问题他会第一个出现,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对队员们他也是事无巨细、考虑周全。每次我们进去接触病人前,他都会叮嘱我们一定要多加小心。会帮我们系好防护服后的带子,检查好我们的防护装备。”和他并肩作战的感染病房护士长鲁林秀这样评价他。

“2月2日,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所有事情他都亲历亲为,为了确保所有工作顺利开展,让科室成员更加安心,他更是连着工作了50几个小时。有担当、有责任感、有激情的范杜,这回我又重新认识了他。”鲁林秀说:“身为科室主任,他却把最累、最难、最辛苦的活都揽给自己,”

只要有时间,范杜就组织科室人员对新冠肺炎诊疗指南、最新文件及系列防控措施进行学习,研究各种流程,总是希望能再简化一些,再安全一些。“跟着我一起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们不都是来自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从话语和神态中,我能感受出大家的不安和担忧,我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想尽办法调动一切正能量。”范杜说:“我们这里的医生护士很多都是年轻人,如果她们的父母知道她们如此辛苦也一定会心疼。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保证她们的安全,给她们温暖。我一定要做到,怎么带她们进来,就要怎么给她们带出去。”

长沙市第三医院:感染病房的抗“疫”主心骨

吃饭时间,范杜掏出手机看大儿子的照片

41岁的范杜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大儿子11岁,小儿子刚刚3岁,妻子是一名老师,为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大年二十九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白天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的日常起居,等到孩子们都睡着了,她就准备第二天的“网课”直到凌晨三点。说起这些的时候,范杜满是内疚和心疼。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范杜尽量不和家里通话,更“不敢视频”。他怕他的孩子们会没完没了地问他:爸爸什么时候下班……

有人问他:“想家吗?”

范杜沉默了一会,笑着说“好久没看到他们了,但是,战争,需要隐忍,需要付出,总要有人冲在最前面。2003年我刚毕业,没能到前线抗击非典,一直都是我的遗憾。17年后,我有幸以一名资深医者的身份带头抗击疫情,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今后,跟我两个孩子说起这些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以我为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