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code>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code> 

《令人心動的offer》是國內一檔素人職場觀察真人秀,兼具有綜藝性和學習性。

來自名校的8個法學院學生進入頂尖律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最終只有三個轉正名額。

這個節目中,我們發現:原來北大博士也會害怕公眾演講,原來人大學霸也會犯低級錯誤,原來西政小姐姐也會懷疑自己······在節目中,我們彷彿看見了自己的身影。

但我們看這檔綜藝不是尋找共鳴,而應該是看到優秀的他們是怎麼處理這些困難的,然後向他們學習。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面對困難時能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一、流程化習慣

這裡的"流程化"並非指連鞋子都要擺得方方正正的一絲不苟者,而是將自己工作生活經常出現的事情規範化。

比如何運晨, 他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檢查流程習慣。

在第一期,何運晨是怎麼檢查文件的呢?

1、備份文件

2、檢查內容:錯別字、標點符號和語病

3、細節補充:標註重點詞彙、添加補充備註和資料來源

4、檢查格式:行距、字體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與他相反的例子便是李浩源,儘管他的文件呈現出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認可,但他犯了太多低級錯誤,標點符號、空格等等,使他與第一失之交臂。

"流程化習慣"可以運用到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中,我們經常被各種瑣事填滿,比如早上起來先刷牙還是先喝水、中午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先寫哪一科作業……每一個瑣事都會佔用我們的大腦空間,每做一個決定都會使我們疲憊。

久而久之,我們會被瑣事分散注意力,我們很難專注地幹好一件事。

因此,為了減少疲憊,提高我們工作生活的效率,不妨在日常中建立起流程化習慣,尤其是對於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流程來減少它對我們的干擾。

比如收藏文章,很多時候文章就是在我們的收藏單裡吃灰,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打開。

但我們可以用三個步驟處理收藏的文章:

1、收藏的時候分類,如職場、成長、理財等

2、每週日晚上按照分類重新閱讀文章並且整理筆記

3、取消收藏本週重新閱讀過的文章

二、演繹思考的習慣

上學時候我們養成了歸納的習慣,比如某一類題目用某種方法解決,做什麼事情都想找總結和套路。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尤其喜歡聽取經驗,比如給年輕人的12條忠告;給大學生的15條建議等等。"歸納"的確是一個好方法,能夠減少試錯的成本,能讓我們循規蹈矩地走好每一步。但若想變得優秀,應該培養演繹思考的習慣。

這個"演繹"思考包含兩點:第一是由原理出發來解釋某個現象;第二個是"角色扮演'。

第一點用於區分"歸納思考",簡單來說,歸納思考偏重於告訴我們"怎麼做";演繹思考則偏重於"為什麼"。

我們看《令人心動的offer》時候,會總結何運晨的工作習慣,會總結梅楨的人際交往準則,但我們很少會思考,為什麼何運晨會有這樣的工作習慣,為什麼梅楨會給別人帶來舒服的感覺。光知道"怎麼做",容易生搬硬套;唯有知道"為什麼",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演繹思考會讓人覺得很辛苦,因為我們大腦喜歡偷懶,當我們開始用演繹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一些輕微的痛苦,如果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就得學會走出舒適圈。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演繹思考的第二點是"角色扮演"。

何運晨和李浩源聯手處理一個跨國公司案件的時候,何運晨模擬客戶思維分析課題,提出了關鍵思路:國內法和美國法,哪個更有利?

通過"角色扮演",我們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想法,不僅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也能使我們以一種更加平和的目光觀看世界。

三、覺察習慣

"覺察"在心理學中的概念是:對個體全方位的認識,客觀的認識,彷彿有第三隻眼睛在俯視自己。

梅楨跟何運晨組隊的時候,她經歷一番掙扎才敢跟何運晨交談,她知道自己的演講能力不如他,但她還是想爭取多發言的機會,儘管很有可能會拉低他們隊伍的平均分。

這是一個簡單的片段,但我們可以看到梅楨的思考過程:她在覺察自己的念頭。

如果是一般人,當知道隊友演講能力比自己厲害時候,通常會選擇將機會"讓"給隊友。

那短短的一瞬間,我們可能劃過無數個念頭,比如我肯定講不好、我一定會忘詞、我腦子一片空白等等,這些念頭只有一個目標:讓我們逃避公眾發言。

但梅楨不一樣,她把想法跟何運晨說了,在何運晨的幫助下,她完成了演講。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如何培養察覺習慣呢?

覺察念頭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判斷這些念頭的合理性。

"我肯定講不好",這個念頭正確嗎?除了我自己別人也這樣認為嗎?

"我一定會忘詞",我真得會忘詞嗎?我以前有忘詞的經歷嗎?

第三步是不斷追問"為什麼",也就是用第二點提到的演繹思考習慣,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

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會忘詞?我怕自己沒記熟稿子。

為什麼會沒記熟稿子?我背書速度比較慢,時間比較有限。

為什麼我背書速度會慢?因為我總擔心自己背不完,不夠專注。

……

當我們覺得腦子負荷太重時候,不妨試著把想法都寫下來,我們觀察這些腦中的想法,會發現其實很多都是庸人自擾。

這些潛藏在腦海中的意識會不自覺地跳出來阻礙我們。

久而久之,我們會把腦海中的念頭當做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看待世界的方式又會影響我們的行動。

這也是為什麼優秀的人會變得更優秀,平庸的人變得更平庸的原因。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四、時間感知力

"時間的流逝速度原本是恆定的,是一個客觀存在,但卻因為注意力的集中度不同,導致人們的對時間的感知不同。"

比如我們刷手機時候時間過得飛快,排隊等待時候時間過得很慢。

這是因為個人對不同事情有不同的時間感知力。

再比如何運晨和隊友組合時,何運晨做ppt,一派悠閒的模樣,隊友鄧冰瑩火燒眉毛,催促道:"快點,來不及了。"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這是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時間感知力。

對時間感知力差的人,容易陷入"灰犀牛事件"之中。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不妨想像一下,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

我們都知道玩手機這個習慣不好,但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我們選擇無視玩手機帶來的危害。甚至得過且過,放任自己玩手機,找理由安慰自己:我今天有點累,先玩手機放鬆一下。

玩手機會使視力退步、反應變慢……但由於這些危險太過遙遠,我們無法感受這些負面影響。

真正讓我們驚覺手機不好的時候,可能是跟你同一起跑線的同事升職或是舍友考研上岸,而你因為玩手機錯失"我本可以"的機會,這時候你才會痛下決心摒棄手機。

時間感知力強的人,能夠高效率完成任務。

《令人心動的offer》有一期是打辯論賽,何運晨作為組長,他安排任務:

一個小時整理自己的思路,一個小時進行交流。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時間+任務,規劃得非常清晰,反觀另外一組,光是爭論一個觀點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如何增強時間感知力呢?

不妨試試一些小方法幫助自己增加對時間的掌控,記錄自己時間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我看過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但我還是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不過我覺得用app幫自己記錄時間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比如我們可以以半個小時為時間單位,25分鐘全心全意投入,聽首歌休息五分鐘。然後繼續,包括玩手機打遊戲,同樣記錄下來,當我們切實感受到"時間",我們才會珍惜。

以前我會覺得20分鐘無所謂,晃一晃就過去了,但漸漸習慣以30分鐘為時間單位計時時候,20分鐘我捨不得浪費。

五、深度思考習慣

在節目中,何運晨總能簡明扼要地複述別人的觀點,比如辯論賽時以一擋四,你來我往,針鋒相對;再比如第四期考核課題是關於重婚罪的案件,在各種物證、言辭等案件材料中,何運晨從二十多個文件中迅速get到案件重點:因果關係。

那些二十幾歲就取得成就的年輕人,究竟擁有哪五種能力?


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別說是一大堆文件了,長文章可能都讀不下去。

何運晨是深度思考者,當他聽到一些消息時,會下意識對這個信息進行拆解、分析,最後形成自己能理解的觀點。

很明顯,小何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嘗試總結別人的話語,因此他才能複述出內容。同理,當我們聽別人講話時候,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能增強溝通的效率。

一開始練習可以通過ted或者講座來嘗試,甚至看奇葩說吐槽大會都可以,我們可以在裡快速地總結:他剛剛說了什麼觀點?怎麼論證?有什麼證據嗎?

除了講話,閱讀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我們知道在這個淺閱讀的時代,很多消息從腦子一晃而過,不信的讀者不如問問自己,我這篇文章前面寫了什麼?你還記得多少?

不妨試試讀文章時,一邊看一邊試著回想文章前面寫了什麼,看看能否用幾句話總結出來。比如我在前文提到了:流程化習慣、覺察習慣、演繹習慣等這幾個能力的含義是什麼,怎麼培養這些能力?我用了什麼例子?

長期堅持,一定會養成深度思考的好習慣。

我們一路努力向前,不是為了超越優秀的人,而是為了不被優秀的人甩得太遠。

也許,我們全力以赴也追不上他們,但我們始終可以跟隨他們的步伐,向優秀的人靠近,我們也會逐漸變得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