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玩手機,卻很少有人讀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是好事還是壞事?

手機用戶名胡永樹


手機誘惑力確實很大。微信聊天,朋友圈,頭條,抖音,快手等等這些東西很容易上癮。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消磨人的鬥志。

現代的年青人甚至中老年如果一個小時不碰手機,就會心裡慌亂,不知道幹什麼,甚至會出現焦躁不安,亂髮脾氣的現象。

當然手機也是可以用來讀書學習的。例如現在學生在家上網課,很方便。網絡上還有很多的讀書APP,使網絡閱讀也很方便。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感覺如果真正用手機來閱讀同樣可以像閱讀紙質書一樣傳承文明。但要注意的是網絡書籍海量儲存,我們的時間有限,生命有限,還是應該選擇精典作品來讀。在手機上閱讀精典作品同閱讀紙質的精典作品沒有本質的區別。反而利用手機閱讀倒是有更多的方便,例如便於攜帶,便於筆記等!




麟州布衣愛讀書


你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甄尹仕,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對於此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件壞事。

一首先玩手機就是一不利於身心發展的事情,大家會不會有一種同感長時間看手機頭會重,身感無力,眼睛乾澀。從這幾點玩手機就是一件不提倡的事情。尤其孩童玩遊戲嚴重耽誤學習,甚至不良軟件例如直播,有的熊孩子給主播打賞造成家庭經濟損失。學一些不良的風氣。

二玩手機很多都是看視頻,玩遊戲之類的大都沒有實質性的知識點,而且有些電視劇簡直是毀三觀,顛覆歷史,誇張虛假。比如一些抗戰題材的,手撕鬼子,騰空而起一箭制敵等場景讓我看了之後簡直懷疑抗日戰爭不應該是八年,這情形幾個月就能消滅鬼子了吧。所以這樣的作品能給觀眾帶來什麼收穫呢?只能是誤人子弟。

三玩手機會對家庭造成影響,有些已婚人通過手機網聊,如果另一半看見了勢必會大吵一架,影響夫妻之間感情。從而導致家庭破裂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還有一些毒雞湯視頻,那三觀簡直不忍直視,有次忽聽到這麼一句話“女孩子談戀愛就應該發光男孩子身上所有的錢”我聽後也是無語了,這不是讓女孩子個個都得物質起來嗎?那傳統的牛郎與織女愛情還有嗎?實屬三觀不正。

綜上所述,沒有一點文明傳承下來,反而帶偏一代又一代。






甄尹仕


我認為手機在某種情況下也能起到傳承文明的作用,只要運用的好,上面也有很多傳承文明的知識,而現實情況是人們大多著重於“玩”,所以情況就堪憂了!記得看過一篇文章,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一位日本學者指出:::中國人是低智商的民族,他們的閱讀量低的可憐,未來根本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雖然無論是從歷史情感還是科學分析,這位日本人的話都有些武斷片面了,但從另一方面看,國人每年人均0.7本的紙質閱讀量確實和日本年人均44本無法比。同時紙質閱讀不僅是種形式,透過這種形式我們看到的還有那個穩實的心。在繁雜的地鐵上,在喧鬧的城市一隅,能隨時隨地見縫插針拿出書來細讀的人該是有一種怎樣的靜心?他的心中有該有怎樣的理想和目標讓他如此勤耕不懈,這樣的閱讀方式給人的感覺是沉靜和希望,是文明的傳承和沿襲!而手機是現代文明的發明,它便捷的特性讓所有人對它有了依賴感,形影不離,隨時隨地可以查閱任何事,忙裡偷閒也可以在手機上看書,只要你願意!

所以,文明的傳承形式固然重要,但內容更重要!所以只要運用的好,手機同樣可以起到紙質書的作用!


旅途寫意


我認為不是好事,有幾個原因分析一下。

1.現在手機已經遠遠超出了從前的使用功能,功能太過於強大甚至有些無所不能,所以手機裡面有很多誘惑,很多能夠吸引人注意的東西。有視覺的,聽覺的,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他們很有吸引力,平凡的大眾對其沒有多少抵抗力,甚至現在有人把玩手機看作是新時期的精神鴉片。不無道理。對於文化傳承而言,壞處比較大。

2.文化承載需要不光需要載體,還需要人的理解,媒體的表現形式有限,只有結合了人的理解,文字才能內化於文化,文化才是真文化。然而手機的出現是人們變得浮躁,越來越多的人們更加趨向於喜歡短而美的快餐文化,小視頻,抖音,,,對於文化的最初載體看的越來越少,理解也越來越趨於淺薄,無益於文化的傳承。

3.手機的出現,是文化的載體豐富了,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了,文化的內涵也豐富了,但是,手機遊戲等人們更喜歡的東西,更能使人著迷,奪人眼球,很多文化因沒有人喜歡而逐漸消失,這是最最悲哀的事。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我覺得各有利弊吧,畢竟現在是網絡信息時代,中國的智能手機又用途很廣,想要看的任何新聞只要聯網都能搜索到。而且還可以綁定工作郵箱有時在乘車的路上也可以一邊處理工作回郵件!無聊時打發時間還可以追劇,所以說現在的手機不僅僅是過去接打電話那麼簡單了,而相當於一個微型的“移動電腦”!我的手機平時就是這麼利用的,但是不要一天在上面“消耗”太多時間畢竟對視力不好!我上大學時還不是智能手機時代那會的日報雜誌賣得很火,因為那會知道新聞的渠道不多。像我父母他們有的還不會用太多手機功能,所以對他們來說還只是接打電話的作用。



Ykk2018


現在的人越來越多的喜歡看手機,而不喜歡看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我認為會有促進作用。

首先,文明涵蓋的範疇很廣,簡單的說就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手機的信息量大,包羅萬象,更新的快,人們接受新事物的機會更大,對文明的傳承會十分有利。

但是凡事均有正反兩面,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現在大都有些浮躁,每天接收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如紙質書能讓人沉下心來,靜靜的深入思考。大多數人不能專注於和自己業務相關的內容,而熱衷於網絡的熱點話題,因此,如果不加剋制,會影響到個人學識和專業水平的提升。

凡事皆有度,成敗在於人。



呂冬似水流年


萬事都有兩面性。

在當下信息氾濫的快消費時代,手機取代了紙質媒體的傳播功能。好處是可以讓信息傳播的更快,人們獲取新聞的時間變得更迅速,比如當新冠疫情控制的方法發佈出來,人們可以很快的通過手機獲取最新消息。壞處是各種信息劈天蓋地,一些虛假謠言不經檢驗在大眾之間傳播,尤其是一些醫療信息導致病人惡化甚至死亡。

科技的發達進步使得國家深厚的文化可以數字化保存,不會消失,古版書籍可以得到永久的保護。從這一點來說,手機電子類還是有優勢的,可以通過手機瀏覽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的電子掃描稿。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文化傳承方面,之前人們讀一本書,手捧瀰漫墨香的紙版包裝,閱讀時可以更好的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觸覺嗅覺是電子版書籍無法比擬的。讀到會心之處,還可以在書上做筆記,完成很好的一次對話與成長。

而手機等電子產品,營銷廣告消息偶爾彈出來會打斷讀書的思路。閱讀紙質版書籍與電子版在閱覽完畢後是2種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單說從閱讀方便的影響,弊大於利。作為文字的載體,紙版書承載了我們2000年的文明。我是傾向於手捧一本書,靜靜的坐下來,認真的讀下去。[玫瑰]



書夫花子


手機,也是一種文明,這是兩個文明時代的產物,是由紙質時代過度到了信息時代。其中的好與壞自然也是有利有弊,是把雙刃劍。咱先談談手機,手機的功能有很多,打遊戲,看書,看新聞,社交等等,從視覺聽覺思想上都有著豐富的體會感,但因為人的性格偏差,可能就偏向於某一功能,比如年輕人喜歡打遊戲,甚至超過喜歡,乾脆就是沉迷,活在了自己的遊戲世界,那手機對於他的意義來說跟遊戲機沒什麼區別,而且忽視了手機的其他有用功能,凡事物極必反。再說說紙質書籍問題,書籍功能就比較單一了,只會提供給閱讀者視覺和思想上的體驗,而讀書往往會引起一個人的思想啟發和共鳴,書籍是啟迪人的靈魂的,是文化進階傳承的必須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科技手段越發的成熟,我們當然也要與時俱進,不然會被時代的車輪所碾壓,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對文明的傳承是好事,但更要注重個人習慣的養成,修為的養成。我是雲龍天。


雲龍天


這個問題有點銜接不好,但意思也能明白。

先說手機。

手機是科技時代的進步產物。

其已由最初的單純信息溝通工具逐漸進化為集信息傳輸,交流,匯聚,傳播,娛樂於一體的信息終端個體,手機的功能已無限靠近曾經的電腦,在有些功能上甚至比電腦更有廣泛適用性!人們之所以玩手機就是因為現在的手機確實有獨到之處。

再說紙質書閱讀。

關於閱讀就不用說太多了,以前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紙質書籍。

但現在紙質書確實看的少了,手機的普及和大量書籍的電子化已經讓知識進入電子時代,可以說紙質書所能傳遞的知識和電子書區別並不大,更重要的是電子書的容量更大,攜帶更方便,閱讀手段更多,單純對知識的傳承來說,電子書有許多優勢更甚於紙質書籍。

如果說紙質書為數不多的剩下的優勢可能就是電子書所不具有的質感,生態和穩定性。

也就是說紙質書更具物理性存在,紙質書的閱讀環境要求不大,有光即可,不像電子書必須依賴電子工具。

閱讀紙質書對人的身心感觸和身體健康也要好於電子書,紙質書對人的影響僅限眼睛的疲勞,而電子書的輻射更傷眼睛。

從文明的傳承角度看電子書和紙質書差別並不大。

問題是,玩手機和閱讀電子書並不一定等同,手機安裝電子書的人很多,但用手機大量閱讀電子書的人卻不多。

但是這個關於玩手機和閱讀紙質書對文明的傳承之間的好壞問題其實是有些模糊,分很多情況。

  1. 玩手機如果是閱讀手機電子書的話其和閱讀紙質書區別並不大,對文明的傳承都有好處。
  2. 玩手機純粹是娛樂和遊戲的話就浪費了太多的閒暇時間,對文明傳承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沉迷手機遊戲和網絡娛樂對人的精神副作用影響更甚。
  3. 現在的是信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輸迅疾無比,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各種新聞,奇聞趣事,突發事件,個體的觀點和評論充斥網絡。如果用手機過度沉迷於這些海量知識的走馬觀花對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並沒有質的提高,對文明的傳承作用甚微。

現在玩手機確實應該適當,對知識的接受應有基本的識別,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會有所識別,有所取捨對自身素養的提高才有作用。

現在玩手機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沉浸在個人的世界太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少,特別是熟悉的人,身邊的人。

有人熱衷網絡聊天,但那可能不是熟人,不是身邊的人,那種聊天除了打發無聊時間增加家庭風險外精神獲得感寥寥無幾!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快了人的生活節奏,增加了信息交流的迅達,這些利用好了對文明的傳承還是有增進作用。


波瀾碎風寒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讀書是文明傳遞的重要途徑。古往今來,人們通過古人留下來的史書典籍,查歲月風雲,知歷史興替,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文明的火炬。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很快進入了智能移動信息時代,手機基本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通過手機聯通世界,知識的獲取變得如此便捷簡單,隨時隨地、生動豐富、及時新鮮的閱讀體驗牢牢抓住了人的雙眼,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手機途徑獲取知識、傳遞文明有著難以克服的侷限和不足——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厚重文明的沉澱不足,精華文化的深度缺少持續性的發掘和咀嚼,文化的營養性在快餐性、休閒性閱讀體驗中急劇流失,都在不斷提醒人們對於文化獲取途徑的反思——紙質書籍,這一古老的文明載體,在信息技術的光和電反射下依舊熠熠閃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