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讲起红色经典,温州的革命根据地很多,也在历史长河里占有一席之地。永嘉、文成、泰顺都留下了革命志士的足迹,但能被称为温州的延安的,那也只能是温州平阳的山门。

山门镇位于平阳西部,距平阳县城44公里,东邻水头,南接南雁,西北连文成,平文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区域面积36.4平方千米(2017年),辖51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总人口28272人(2017年),曾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体育强镇”等称号。

山门镇是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是早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是刘英、粟裕、曾山亲自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2005年3月,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游览红色经典,就有必要先去了解温州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力军,是由红十军团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的。1935年2月组建时,全师仅5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部队由赣东北进入浙西南。1935年夏季,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队伍发展到近千人。7月至10月,国民党军队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红军挺进师许多领导骨干牺牲,队伍锐减至300余人。10月5日,刘英、粟裕率挺进师主力120多人在寿宁县含溪村与闽东独立师会师,建立省委组织,统一领导革命;决定创建浙南革命根据地,作为挺进师转战浙南的立足地,并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1936年冬,国民党当局在浙赣铁路以南、瓯江流域和浙闽边境等地,部署正规军和地方部队10万余人,对红军进行“围剿”。2月8日,为了避免和占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军队硬碰,刘英、粟裕决定将部队分几路撤离,主力由粟裕率领,暂时到泰顺中部山区游击,刘英率省委机关人员、省委教导队和红十九师的部分战士转移到平阳南部一带活动。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为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和浙江国民党当局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挺进师方面派吴毓、黄耕夫和陈铁军为代表前往温州,在温州申江旅馆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9月16日,刘英在平阳县山门会见了刘建绪的代表,商定红军集中的地点由泰顺峰文改为平阳山门,集中的最后期限为10月1日。10月份,集中山门的红军战士达三百多人。部队番号按和谈协议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队长,刘英任政委。开赴前线之前,抗日游击总队抓紧时间开展军事政治训练,积极吸收新战士入伍。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1938年粟裕率部赴皖南前线,刘英和一部分干部及三个短枪班留在浙江坚持斗争。3月18日,粟裕率领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500余人从平阳山门出发,经丽水、衢州等地,最到达皖南,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山门老街是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始发地,这条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东西走向的街道有300多米长,4米来宽。山门的由来,据记载,明清年间,山门街原来聚居着周、徐、叶三家,因各家在门前建一气势不凡的石门台,当地百姓随口就叫这条街为“三门街”,后来被谐音为“山门街”。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闽浙边抗日救亡学校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岗坪上的山门小学内,前身为山门畴溪小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我党为了加强抗战力量,迎接将来斗争的需要,解决骨干不足的问题,于1938年1月15日,以刘英、粟裕同志为首的“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在山门镇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招收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学员200多人,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课程。1938年1月开学,3月间结束。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办学为期虽然短暂,但收效甚大。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学员南征北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多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骨干,对此后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纪念园,基地建设规模8万平方米,建有挺进师陈列馆、浙南革命根据地廉政教育馆、干部教育学校、挺进师纪念碑、入口广场以及配套设施等项目。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曲,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红色历史课。这些都是对历史的缅怀,但历史虽已远去,红色的精神伴随着红色的记忆却依旧深深存在于每个浙南人的心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条。

红色经典——温州的延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