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刘封出兵救了关羽,会对三国局势有什么影响?

细说轻语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说一下为什么当时刘封没有去救关羽。一是因为当时刘封、孟达等人实力不足,无法救援关羽;二是因为当时形势变化的太快,一开始关羽也认为荆州还有挽救的余地,没有往新城方向走;三是因为当关羽意识到荆州局势不可挽回的时候,刘封和孟达就是想救援也来不及了。下面一一分析原因:

刘封、孟达等人实力不足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当时上庸的人口在2-3万人左右,刘封和孟达等人占据上庸的时候兵力匮乏,不得不将西城和上庸交给当地土豪申仪、申耽管理。而申仪、申耽能有多少兵马呢?按照当地2-3万人的人口计算,撑死了也就3000兵马,就这3000兵马也很难压制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封和孟达手上兵力根本就不多。

▲刘封表示很无奈,手上没兵呀,怎么去救援呀

而关羽发动的是一场威胁到曹操政权中心的战役,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他进攻樊城的兵力估计至少在5万人左右(荆州军团有4-5万人左右,收降了七军的三万人马,后期又从荆州调集了2万人增援),这样大集团的作战,就刘封和孟达手上那点人马就算去了也是杯水车薪的事情。

形势变化太快

当时的形势变化太快,快到什么程度呢?219年10月份,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是到了12月份关羽就败走麦城,不久被杀。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首先关羽在得知荆州失守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救援荆州,至少此时他并不认为荆州的局面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从襄阳走到麦城,关羽走了大约140公里。到了麦城附近关羽才发现其实荆州的局势已经不可挽回,当时吴军已经占领了整个长江防线,而关羽的大部队在回荆州的路上因为荆州被吴军占据的缘故,全军溃散,到了麦城的时候也只剩下了几十骑了。

如果当时吴军没有占据长江防线,那么对于关羽来说他可以沿长江而上回到蜀地,这是最佳撤退路线。

从樊城襄阳撤退到被擒,中间只有短短2个月不到的时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变化实在太快。当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刘封孟达根本没必要救援关羽,他们只要守住上庸即可。

当关羽意识到荆州局势不可挽回的时候,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看地图可以知道,从上庸到麦城距离是220公里,距离实在太长。如果刘封孟达当时选择救援关羽,他们实际上也已经赶不到了。况且他们手上兵力太少,一旦救援关羽,那么这个时候申仪和申耽在上庸发动叛乱,他们也无能为力。

▲云长也没想到荆州局势变化如此之快

关羽出逃的最佳路线

所以我们按照事后诸葛亮分析,关羽最佳撤退路线是在樊城襄阳撤退的时候不回荆州,直接去上庸。这个时候关羽手上还有数万兵马,荆州被占据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关羽军中,如果关羽带着部队回上庸,士兵还是能控制住的,只要封锁住了消息,等大部队到了上庸,那么这数万兵马就不至于会溃散了。

从樊城襄阳直接往上庸走大约170公里,这个时候只要关羽发信向刘封求援,并表示会往上庸方向走,那么刘封和孟达也就不怕申仪、申耽会造反了,毕竟关羽手上有数万兵马,能震慑住申仪和申耽。

假设关羽救援成功

如此,我们假设关羽救援成功,那么关羽手上的兵马至少不会全部溃散,5万人马当中估计能保留至少2万人,毕竟他跑到了一个根据地,有城池有粮食,能镇住全军,不像败走麦城的情况,一路上坏消息不断,而往上庸走,完全可以封锁住消息,等到了上庸,士兵们听说荆州失守的时候,想跑其实也来不及了,毕竟从上庸跑到荆州太远。

即便日后士兵们知道了,慢慢或许会有人逃跑,但是局势控制住的情况下,这种溃散的规模也不至于会失控,再加上关羽本身就是一员骁勇的大将,还是有一定的震慑能力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日后刘备也很可能会发动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的目的就是收复荆州,关羽这一支生力军仍然能保留下来,在刘备进攻荆州的时候,关羽从上庸出发两路夹击荆州,那么夷陵之战的结果也不好说了。

毕竟夷陵之战中刘备进攻路线只有一条,而且身边也没有大将坐镇。关羽保留下来的话,那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进攻路线就有两条,还有关羽这样的大将,估计陆逊就很难招架了。兵力上来说,刘备从蜀中出动4-5万人马,关羽这边2万人马,东吴当时是5万人马,蜀军在兵力上就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正面交锋的话,东吴当时没有将领能打得过关羽。

因为关羽没死还活着,所以刘备的夷陵之战在拿下荆州之后估计就跟东吴讲和了。之后刘备继续占据益州和荆州,北伐也可以两路出击,三国形势就有的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