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有选择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还会灭亡吗?

梓宸涛涛


我认为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蜀汉非但不会延续更长时间,而会提前灭亡。

诸葛亮的北伐一直为后人所争议。有人认为持续的北伐政策最终拖垮了蜀汉,如果诸葛亮选择修养生息,历史将大不一样,果真如此么?

首先,如果是体量相当的两个政权,避免战争,休养生息方是上策。不过蜀汉的国力却远远不如曹魏:

从地盘上来讲,蜀汉仅仅据东汉十三州中的一个州——益州,而曹魏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从人口上来说,蜀汉灭亡时在册人口数量为94万人,而曹魏在册人口数量为400多万。蜀汉只是曹魏的四分之一。从兵力上来看,蜀汉灭亡时,有士兵十万三千,而曹魏超过40万人,也只是曹魏的四分之一。

所以从《三国志》的统计数字来看,蜀汉的综合国力最多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

在冷兵器时代,综合国力拼的就是地盘和人口。以双方4倍的差距来看,如果双方都搞休养生息,那么蜀汉将被曹魏远远甩在身后,因为曹魏的地盘和人口基数在那摆着。

就好比玩战略游戏一样,弱小的一方如果不去骚扰强大的一方,而是闭门发展经济,只顾着守家,会有胜算么?答案显而易见。而在持续骚扰之下,弱小的一方才可能会抓住一两个机会翻盘,这也是其唯一的胜算。

其次,蜀汉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只有持续北伐才能缓和内部派系矛盾,促进政权稳固。如果休养生息,偃旗息鼓,蜀汉内部必然生乱。

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其内部有三股势力派系。为首的是荆州集团,就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这一帮人,他们是蜀汉的统治阶层。夹在中间的是东州集团,他们是东汉末年因躲避饥荒战乱从三辅、关中、荆州地区而来的,代表人物为刘焉、刘璋、法正、孟达、李严、吴懿等人。最底层的是益州集团,也叫本土集团,他们是益州本土人士,是被打击和排挤的对象。


刘焉父子入主益州的时候,益州集团并不买账,刘璋依靠东州集团镇压了叛乱,才稍稍站稳脚跟。后来刘备击败刘璋后,选择联合东州集团,压制益州集团。他不仅重用法正、李严、吴懿等人,还娶了吴懿的妹妹为皇后。

刘备驾崩后,益州集团的黄元立即掀起叛乱,诸葛亮及时调兵剿灭了黄元,稳定了局势。而南中地区的豪帅在东吴的煽动下也随之发起叛乱,诸葛亮起初选择媾和,甚至不惜杀掉常房息事宁人,李严也多次写信好言相劝,此举非但没有效果,还助涨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最终诸葛亮通过率军南征才解除了后顾之忧。

显而易见,益州集团是不服蜀汉政权的。如果诸葛亮选择休养生息,那么把持军职的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利益必将受到影响,益州集团的势力会得到发展,这些人必将生乱,从内部削弱蜀汉政权。

所以诸葛亮只有通过不断的北伐,这些掌控军权的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才能获得利益,从而压制益州集团的发展,稳固蜀汉政权。

最后,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和好东吴”的外交表现。如果蜀汉一直休养生息,不仅东吴的压力会持续增大,更会让东吴产生误会,影响两国关系。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果断遣使和东吴修好,结束了双方的对立局面,再次达成联合抗曹的协议。229年孙权称帝后,诸葛亮遣使称贺,并正式结成同盟,还商量好如何在曹魏灭亡后平分天下。

按照双方的构想,豫、青、徐、幽四州属于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属于蜀汉,这个方案基本符合双方的利益诉求。此后,蜀汉和东吴按照这个方案或联手或策应对曹魏展开进攻:如东吴进攻徐州,那么蜀汉也会进攻凉州,让曹魏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假如诸葛亮只顾休养生息,不去骚扰进攻曹魏,那么必然会使东吴产生误会。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两国关系,把东吴推向曹魏一边。吴蜀联盟的破坏对蜀汉百害而无一利,到时蜀汉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再加上内部不稳定的益州集团,蜀汉灭亡定会提前。


石头说历史


蜀汉会完蛋的更快。

所谓“休养生息”,是指自己的潜力比别人大的,靠休养生息蓄蓄力,将来实力充足一把死对方。比如西汉和匈奴和亲休养生息,比如唐朝初年跟突厥议和休养生息。最终汉武帝把匈奴打跑,唐太宗直接把突厥灭掉了。

休养生息的基础是——你知道你地盘比对方大,人口比对方多,发展潜力比对方大,将来一定能一把干翻敌人!

这叫休养生息。

蜀汉如果不北伐,那叫什么呢?

那叫坐以待毙。

我们总说“天下三分”,好像东吴蜀汉占两个,曹魏占一个。从地图上看,吴蜀加起来甚至比曹魏还大一些,蜀汉虽然小一点,但是似乎也是可以跟曹魏分庭抗礼的。

实际上,曹魏打吴蜀联盟,并不是五打五,而是七打三,甚至八打二!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刘晔

决定古代国家国力的,不是疆域,而是人口。

而曹魏所占据的黄河流域,恰恰是当年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密集区。而当年的长江流域还远远没有后世开发的那么完善,四川盆地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是相比于中原地区,人口和农业规模都差的太远了。


但是吴蜀有两点优势:

第一,地形靠谱。东吴有长江天堑,蜀汉有崎岖蜀道,都是易守难攻的百二之地,靠着地形,之前的几次防守压力还不算太大。

第二,中原地区被战争破坏太严重。虽然四川和江南也曾经有过战乱,但是相比于中原要好很多。东汉末年几乎所有的军阀内战都是在中原爆发的,所以曹操时期,中原的人口优势没有那么明显。

但是,对于曹魏的硬实力的优势,蜀汉和东吴心里是清楚的。诸葛亮很明白——让曹魏休养生息一天,自己的处境就危险一分。

所以只能进攻,以攻代守。

正应了拿破仑的那句话:最好的防御是进攻。

很多朋友搞不懂,诸葛亮真的打算靠着北伐干翻曹魏吗?

不能说没有这个打算,但是具体的目标肯定不是这个,毕竟这个目标不太实际。

说到这里,要感谢曹操。

曹操当年打汉中之战,没有打过刘备。但曹操留了一手,他在退出汉中之前,强制性的把汉中所有百姓全部迁走了。给刘备留下了一片白地。

不仅如此,他还把雍凉一带的百姓也迁走了,为什么呢?防治刘备出川,出川的大军遇到的是坚壁清野的雍凉白地,难以就地取食,这样就只能依靠川中补给,补给线困难,北伐势必难以持久。

事实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为难以保证军粮而半途而废。

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曹操搬空雍凉的后果不仅要诸葛亮承担,自己也要承担。刘备诸葛亮打不出来,他也别想打进去。理由同样——雍凉一片白地,无法维持一支大军的长久驻扎。无法建成进入四川的前进基地。


意识到这一点,曹魏开始在天水一带屯田,为建造四川前进基地做打算。而诸葛亮的北伐目的也在于此——拔了他的基地,让他屯不成田,这样进攻四川的日子就遥遥无期。

事实上,诸葛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曹魏在诸葛亮时期实力恢复了很多,但由于雍凉几百里无人区,始终没法将力量运用在西南方向。

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十一次,却没有取得诸葛亮的战果,最终让魏国得到了机会,一举突入川中,灭亡了蜀汉。

这个结局,也许诸葛亮早就想到了,因为蜀汉和中原王朝实际差距太大,诸葛亮能做的,也不过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