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将中,谁才是死的最冤的那个?

史学达人


呕心力作五千字,内容有点长,请耐心阅读

作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来讲,首先是要列举出五个能够驰骋疆场,威震一方有战功的战将,大家也许会认为的有很多,蜀汉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魏延、姜维等,东吴的孙坚、孙策、周瑜、太史慈、吕蒙、陆逊、丁奉等,曹魏的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渊、典韦、邓艾、于禁等等,还有三足鼎立之前诸侯纷争的时候吕布、华雄、公孙瓒等等很多人。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乱世就能够早造就一些英雄人物,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为的几个三国英雄,当他们无论是折戟沙场或是病郁而终,还是寿终正寝和遭遇不测,而他们的离世会让人赶到伤感和惋惜,甚至就是痛心。

从正史《三国志》的角度去看的话,笔者个人认为有几个离世而让人痛心的猛将有很多,但是如果非要挑选出五个的话,分别都在三大阵营当中,我个人得出的的结论是曹魏这边是张辽、于禁,东吴是吕蒙,蜀汉是姜维、魏延,而死的最冤枉的是魏延,因为从蜀汉当时的角度来看,魏延的死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下边就用自己浅薄的见解和正史中的资料,把这五个猛将的故事一一分享给大家。

┃曹魏的封疆大吏张文远威震东南,曹丕为他的逝去而流泪

说起张辽这个三国人物,大家从《三国演义》当中对他了解很多,也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个曹阵营的一个人物,本来罗贯中著书就有偏袒,但是对张辽刻画的还是不错,证明了作者对张辽也是有极高的评价。张辽自从跟随曹操以后,破袁绍征乌桓建立了卓卓战功,曹操曾经亲自出迎和张辽做一辆车,曹操占领了荆州之后就命令张辽在南方驻守,在长社这个地方平定了军中的叛乱(演义中的说的是在合肥),又联合张郃、于禁消灭了假投降的陈兰、梅成。在合肥用八百骑兵打乱了孙权十万兵马的阵营,包围了孙权指挥所并让孙权出阵对决,孙权和东吴都害怕张辽到了肝胆俱裂的程度,孙权撤军的时候张辽再次出击,又差点俘虏了孙权,镇守魏国的东南对抗东吴,张辽做到了尽忠职守。

曹丕继位之后对张辽依然是信任有加,为张辽和他的母亲都建造了房子,原来跟随张辽打败孙权的将士都封了官,张辽进京朝拜曹丕,曹丕亲自询问了当时的战况。张辽返回驻地后生病,曹丕前期探望赐予衣服和食物,他在生病的时候孙权都不敢进攻,太害怕张辽了,即使是有病其间张辽还击败了孙权的部将吕范,最终在黄初二年张辽病情加重在江都逝世。曹丕因为张辽的去世,流下眼泪追封张辽为刚侯。在黄初六年又下诏书高度的评价了张辽的战功,认为张辽用八百骑兵打败了孙权的十万人马是史无前例的战例。张辽是病死的,对于当时的曹魏来说失去了可以镇守东南的栋梁人物,他的逝去确实是让人心痛。

┃一生建功立业,最后郁郁而终的于文则

于禁,字文则,和张辽、徐晃、乐进、张郃都是五子良将,最早在鲍信手下后来投奔了曹操,受到王朗的推荐后得到了重用,在张绣偷袭曹操的时候,于禁不但稳住了阵脚还制止了青州兵的哗变,还不顾谣言坚持在安顿好了营寨之后才拜见了曹操,曹操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曹操征袁绍的时候,于禁以自己的力量就抵挡了袁绍的进攻,张辽在平定陈兰、梅成的时候也是因为于禁的总督粮草及时,才使得张辽大获全胜。于禁治军很严,从来没有私自占有缴获的财物,曹操让于禁夺朱灵的兵权,于禁带几十个人就去了,朱灵的部下都不敢动,因为太害怕于禁了。

于禁投降关羽这个事,议论有很多,曹操也认为他和于禁交往三十年,到了关键时候还不如一个降将庞德,不知道曹操是否知晓于禁当时的状况,笔者认为当时于禁投降是大义的一种。当时的情况是,在水淹七军的时候于禁和诸将登高避水,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庞德因为不愿投降被关羽杀了,于禁投降了关羽并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愚蠢的让大家一起死还不如用我于禁一个人的名誉换取大家的平安,在以后的交涉中大家还有能回家的机会。后来于禁辗转回到了魏国,曹丕表面上是安慰了于禁,并且让他继续任职安远将军,只是在出使吴国的时候曹丕让于禁祭拜曹操的陵墓,曹丕事先让人在曹操墓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大义凛然,于禁稽首投降的图画,于禁看到后悲愤交加发病身亡。这一点笔者个人认为曹丕做的有点过分了,于禁为了曹氏付出了三十年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失败投降是因为无法作战,就哪怕算是犯了一次错误,也有那么多的功劳和苦劳,用侮辱的方式逼死了老臣,却是让人有点痛心。

┃接替鲁肃擒获关羽,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吕子明。

吕蒙,字子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在孙策的时候就从军,从一个小卒一步一步走到了大都督的位置,这是和吕蒙做事努力和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最早孙权征讨黄祖的时候,吕蒙率先斩杀了黄祖的部将陈就,而使得黄祖在逃跑的路上被擒获,孙权都称赞吕蒙的功劳;周瑜在在赤壁击败了曹操以后,吕蒙出谋划策帮助周瑜赶跑了曹仁占领的南郡。周瑜要把降将袭肃的人马分拨给吕蒙,吕蒙不但不要而且建议周瑜增加袭肃的部队,理由是袭肃从益州那么远的地方来投奔,应该充分的信任他而不是削减他的兵力。后来孙权在逍遥津被张辽追击,是吕蒙和凌统以死相拼保护孙权,之后面对曹操大军进攻的时候,吕蒙用兵得当击溃了曹操的先锋部队,曹操因为惧怕吕蒙而撤军。

很多人因为吕蒙打败了关羽而对吕蒙有很大的偏见,笔者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每个人为了自己的主公尽职尽责都是应该值得尊崇的,在三国纷争当中没有谁对谁错,人品和作为是最重要的。孙权夺荆州就是在吕蒙的建议下执行的,吕蒙和陆逊相互配合骗取了关羽的信任,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夺取了江陵、公安、南郡,严令士兵扰民,一个士兵因为下雨而借用百姓家的蓑衣保护公家的官服铠甲,吕蒙认为他触犯了军令而挥泪将他斩首,对于荆州的百姓安抚慰问,送衣送食,关羽府中的财物他全部封存,等待孙权来了查验。关羽的残部回家之后,吕蒙都是用优待的态度对待他们,才使得关羽的部下很多人都不愿跟随关羽而投降了吕蒙,关羽在逃亡的路上被擒杀,东吴得到了长江以南的荆州地区。

吕蒙在四十二岁的时候病死,抛除演义中的关羽还魂索命,那是无稽之谈,吕蒙确实是在关羽死后不久病死的,但是和关羽真的没什么直接关系,有一种说法是吕蒙本来就多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又大瘟疫的存在(三国历史就是瘟疫的历史,瘟疫高发时期),当时孙权对于吕蒙的病情是十分关心的,亲自把吕蒙接到了公安的宫殿中治疗,还请道士为吕蒙续命,但是吕蒙还是去世了。吕蒙死后把生前所有的财物都贡献给了朝廷,丧事一切从简,作为一个臣子来说,吕蒙的一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没有武侯那么大的丰功伟绩,但是吕蒙的人品还是人值得我们后人称赞和学习的。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对吕蒙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吕蒙从一个懵懂少年,通过读书学习用心,终于成就了自己,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对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吕蒙的评价是:吕蒙能克制自己,有国士之风,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一个简单武将。鉴于吕蒙的生平和人品,吕蒙的逝去真的令人心痛不已。

┃受武侯遗命北伐九次,国破之后不忘复国,玉碎仍白的姜伯约

姜维,字伯约,甘肃天水人,他的父亲姜冏在羌、戎作乱的时候保护郡守死在战场上,姜维被赐予中郎的官职。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姜维被同事排挤而没办法投奔了蜀汉,诸葛亮看中了姜维的才能,让他训练军队,最重要的是姜维心中想念的是大汉王朝,这和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主导了蜀国的军事,由于他总是想着引导陇西地区的羌人和胡人作为辅助蜀汉的军事力量,遭到了蜀汉内部的猜忌,特别是他的同事费祎,每次出兵拨付给姜维的军队都不超过一万人,直到费祎去世以后这样的情况才有了改善。

姜维从247年到蜀汉灭亡的262年,其间十五年间姜维对魏国进行了九次北伐,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和魏将邓艾打了很多年的仗,钟会当时是非常欣赏姜维的。邓艾从景谷道来到了蜀地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包围了成都后主投降,当时姜维的军队在广汉接到了投降的命令,在涪城投降了钟会。钟会对姜维特别的优待,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到了成都之后想着重新恢复蜀汉,陷害邓艾有罪押送京城,但是姜维和钟会的计划破灭了,两人都被杀了,姜维宗族被灭。郤正曾经写文章评论姜维,姜维在蜀国的地位很高,但是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普通人一样,房子破旧,除了妻子没有妾室,没有多余的财物,车马出行简陋,饮食节制不奢侈。可以说是两袖清风,为国家鞠躬尽瘁,和他一起到蜀国的同乡朋友,都做了很大的官职。很多人都认为姜维是投错了地方,为了政治理想用兵太多了,最终导致了身亡灭族。笔者痛心姜维的地方,主要是在于姜维一心想着和诸葛亮一样的政治理想,这是很让人敬佩的,但是有点着急也没有处理好朝廷关系。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是蜀国那么小的地方,诸葛亮折腾了那么多年,姜维又接着折腾,让人感受了太多的遗憾。

┃蜀汉最后的名将,有勇有谋却因内斗蒙冤而死,让人折腕叹息的魏文长

魏延,字文长,对于之前的履历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在刘备入蜀的时候跟随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备自立汉中王以后,要安排一个人镇守汉中,很多人认为是张飞,张飞也自认为可以担当此人,但是刘备却安排了魏延来镇守汉中,当时刘备问及魏延如何守卫汉中,魏延回答说,曹操如果率大军来攻打,我能抵挡住曹操,曹操如果派一个偏将来攻打,我能彻底的打败他。魏延是蜀汉前期,除了关张马黄赵之外刘备很器重的一员武将,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用十年保汉中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诸葛亮后来北伐,每次用兵魏延都想用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是个做事谨慎的人,不愿意冒险也不采用魏延脑洞大开的计谋,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用这样的方法对付夏侯楙是绰绰有余,魏延也常常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被诸葛亮采用(正史上诸葛亮并不是嫉恨魏延,魏延也没有反骨,只是两人的政见不同而已)。

魏延之死是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为很有管理和作战的能力,再加上他和关羽一样有点高傲,很多人都惯着他让着他,唯独杨仪不服气,两人如同水火不容。诸葛亮死后安排有秩序的退兵,魏延的意见有两点:第一就是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北伐还要继续,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放弃了国家的事情;第二就是不愿意为杨仪断后。但是将令出了就要执行,魏延率先跑到杨仪的前边,把栈道和桥梁都破坏了,两人都上表朝廷说对方叛乱了,朝廷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王平截住魏延把魏延骂了一顿,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们就内斗,这样对吗?魏延的兵士因此都不愿跟随魏延了,魏延只好带着很少人回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了魏延,并且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的死,不但痛心而且是很冤枉的,痛心的地方在于,魏延也是坚持北伐的中坚力量,甚至是诸葛亮死了以后,不愿放弃当时的战斗成果还要继续北伐,魏延死后蜀国的有能力的战将算是都死完了,最后让八十岁的廖化做了先锋。魏延的死,也是最冤枉的,因为他不是战死也不是病死,是被内斗害死的,魏延是没有要谋反的意愿,他要谋反的话大可以带着之间的军队投降曹魏,他主要是想着治治杨仪,也没有想过要杀掉杨仪,如果想杀杨仪他完全可以在杨仪前方截击杨仪,而杨仪却是太狠了,不但杀了魏延,灭了魏延的三族,还把魏延的头当球踢,笔者认为杨仪有点小人。

不过杨仪后来的下场也好不到那里去,由于爱发牢骚被贬庶民,还不断的上书诽谤,言辞激烈,就把杨仪抓到了监狱,杨仪就自杀了。纵观《三国志·蜀书·杨仪传》,杨仪和很多人都不和睦,转而愤恨,陈寿对杨仪的评价是:性格狭隘。

综上所述:从正史不偏不倚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的话,以上文章中提及的五个人的离世都是着实的让人产生心痛之感,而最冤屈的就是魏文长,生前为蜀汉全力以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有才能却不被重用,说到底魏延是先主刘备的人,而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很微妙的,李严也是刘备的人,也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重用,反而被贬庶民。杨仪杀魏延是彻彻底底的发泄私愤,置国家团结和利益于不顾,文长死的冤枉啊!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三国有很多猛将死的很冤,如果他们不死,历史可能都会改写,只可惜因为他们的身死,造成历史很大的改变,

按先后顺序排名,第一名:大将军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朝廷的实权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时因为异母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入朝为官,因为个人能力逐渐做到大将军,何进因与宦官争权,在听信袁绍的谗言后,召地方军进都城,以胁迫皇后同意斩杀所有的宦官,结果因为计划败露,被宦官们先动手杀掉,何进一死,天下大乱,先是董卓乱政,废除皇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是关东诸候讨伐董卓,诸侯们各自拥兵自立,彼此攻伐,拉开了汉末三国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何进要是不死,董卓哪里敢进京,有何进在,董卓也不敢乱政,那样天下就不会大乱,何时不死,至于有能力控制地方军阀,因为何进手里还有天下最精锐的中央军,随时会讨伐各地诸侯,那样汉朝皇帝至少在何进的支持下,仍然能够大致控制天下,汉朝就没有那么容易破灭,何进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孙坚

孙坚是孙权和孙策的父亲,汉末第一猛将,在曹操、刘备、袁绍、袁术这些较大势力的诸侯还不成气候时,孙坚已是名满天下了,孙坚在与董卓军作战时,是唯一胜利的猛将。当时天下敢与董卓军交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被董卓军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袁绍与袁术连打都不敢打,当时的刘备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小打小闹。



孙坚击败董卓手下中郎将胡轸,两次击败吕布,斩杀了华雄,又击败了亲自带兵来战的董卓,孙坚以杂牌军击败当时名满天下、战力最强悍的西凉军,这种勇猛、这种战力,号称当时的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只可惜孙坚在后期与刘表军作战时,被藏在竹林间的黄祖埋伏,从竹林间发射飞箭,孙坚脑部中箭身亡,死时只有37岁。

孙坚要是不死,将会打下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人才,孙坚不死,孙策也没这么早死,那样的话,历史都会不一样,孙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东,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等都还没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东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东的军事顶梁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击败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曹操得陇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战结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36岁,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伤发作导致败血,但就这么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当时刚刚见过孙权,向孙权提出西取益州的计划,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就忙着赶回驻地安排西征益州的准备工作,结果还没有到驻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发动西征益州的战争,那样的话,历史就会不一样了,而且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就没有机会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刘备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万人敌的猛将,战功赫赫,忠心无二,不仅在战场上斩杀过敌方主帅,而且曹魏诸多名将都败在关羽手上,在襄樊战役中,关羽曾威震华夏,三国中仅有关羽有威震华夏的称赞。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跟随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四处流浪到称霸一方,刘备能建立如此功勋,关羽功不可没,关羽镇守着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荆州,在襄樊之战,关羽力挫曹魏众多名将,打得洛阳及许昌一带纷纷叛曹响应关羽,打着曹操两次差点迁都,关羽不可谓不勇猛。

而关羽成也荆州,败也荆州。要不是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关羽将会对曹魏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很有可能就会扩大战果,那样的话,三国将会更加精彩,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关羽在孙权的背盟偷袭下,身首异处,实在太让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有人觉得魏延是个叛徒,脑后有反骨,卖主求荣,其实真实的魏延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私兵,应该是刘备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将,在随刘备入益州,因作战勇猛被刘备破格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无一差错,在随诸葛亮北伐后,也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得到进一步升迁,魏延因为勇猛及战功,成为蜀汉政权数一数二的猛将,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而作为从低层完全靠能力爬上来的魏延来说,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并没有造反的嫌遗,最多也就是不听从诸葛亮遗命,诸葛亮本来的安排是想保护魏延,结果阴差阳差,导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杨仪的责任最大,杨仪素与魏延不和,借着魏延不听从诸葛亮遗命,出于私人仇恨原因,杀了魏延,并诛灭魏延三族,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已人手里,实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绝对是蜀汉自诸葛亮之后的军事栋梁,魏延的才能强过王平与姜维,如果魏延担任蜀汉最高军事长官,蜀汉也不至于在后期诸葛亮去世后,在军事上毫无作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是猛将,而且必须是冤死。一般将领就别提了吧,一般将领可怜巴巴可能冤死的更多。我们先罗列一下三国演义所有猛将的死法,有一种演义本身未表,然后就是“善终”,病死也算善终吧;还有一种就是死得其所,求仁得仁,比如壮烈战死,还有就是意外,最后才是冤枉。然后我们在所有认为是冤枉的武将里面排一个名。

首先我们认为全三国演义的猛将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典韦、许褚、曹仁、曹洪、李典、乐进、于禁、高顺、高览、李傕、颜良、文丑、纪灵、黄忠、马超、马腾、张任、曹彰、庞德、文鸯、郝昭、王双、魏延、张苞、关兴、程普、韩当、黄盖、董袭、徐盛、丁奉、凌操、凌统、甘宁、曹休、夏侯霸、太史慈、周泰、潘璋、徐晃、华雄、麴义、蒋钦、陈武、邓艾、姜维。共54名将正好一副扑克牌不知道恰当不,接下来先看看都怎么死的。

大王:吕布。在与曹操刘备争夺徐州的过程中,在下邳被自己手下背叛,侯成放马,魏续开门,宋宪盗戟,被执。后被刘备进谗言,被曹操斩。死得其所。

小王:关羽。奉令响应汉中战役,攻取樊城,水淹七军,斩庞德捉于禁。被盟军东吴袭取后路,败走麦城,被东吴朱然部将马忠擒,被吴主孙权斩首。死得其所。

黑桃二:赵云。病死善终于蜀汉,谥号顺平侯。

红桃二:张飞。因兄死不能控制情绪,虐待手下太甚,被手下范疆张达趁醉酒谋杀。冤。

方块二:马超。一说病死,一说郁郁不得志而亡。善终。

草花二:夏侯惇。曹操得风诞,召夏侯惇议事,惇见操身边有伏皇后等鬼魂,吓昏,最后病死。善终。

黑桃A:张辽。黄初五年攻取东吴,为救曹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而后箭疮崩裂而亡。死得其所。

红桃A:文鸯。未表。

方块A:太史慈。抢合肥城时身中数箭,重病身亡。死得其所。

草花A:黄忠。虢亭之战被周泰、韩当、潘璋、凌统围,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后箭疮迸发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K:庞德。樊城之战,先射中关羽右臂,水淹七军,被周仓大船撞翻,在水中生擒。被关羽斩首。死得其所。

红桃K:典韦。张绣偷曹操营,事先贾诩将典韦灌醉,并胡车儿偷走大戟。格斗中终被杀。冤。

方块K:许褚。汉中之战,因喝多酒,被张飞一矛刺中肩窝,受重伤。之后无事迹,疑善终。

草花K:甘宁。夷陵之战因为发疟疾,仓促应战,被蛮王沙摩可射中,坐大树下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Q:颜良。白马之战,先后斩宋宪魏续,败徐晃。被关羽万军中一刀取于马下。死得其所。

红桃Q:文丑。白马之战。与关公战不三合,心怯绕走,被关羽一刀斩于脑后。死得其所。

方块Q:夏侯渊。定军山被黄忠突袭劈死。死得其所。

草花Q: 张郃。在追击蜀军时,在木门道被诸葛亮用诸葛连弩设计射死。死得其所。

黑桃J:邓艾。灭蜀后,司马昭怀疑其有自专之心,令监军卫獾收之至枷车送长安。半路适逢平钟会乱,放出,却被卫獾因私怨派人杀死。冤。

红桃J:姜维。蜀亡后,试图使用反间计杀死钟会复国,却因士兵造反被杀。死得其所。

方块J:徐晃。征剿新城孟达,被城上箭射中额头而死,时年五十七岁。死得其所。

草花J: 周泰。火烧连营杀沙摩可后,再不知去向。未表。

黑桃10:凌统。火烧连营后不知去向。未表。

红桃10:马腾。因参与谋反事泄,点兵时被曹操拿下并斩首。死得其所。

方块10:魏延。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死时授马岱计策,在阵前从脑后斩首。冤。

草花10:华雄。虎牢关被关羽温酒斩华雄。死得其所。

黑桃9:麴义。磐河之战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死得其所。

红桃9:程普。赤壁之战后为江夏太守。未表。

方块9:高顺。下邳之战兵败后被曹操执杀。死得其所。

草花9:张任。征蜀时被张飞擒杀。死得其所。

黑桃8:曹彰。未表。

红桃8:曹仁。未表。

方块8:高览。被赵云一枪刺死。死得其所。

草花8:纪灵。与张飞战不十回合,被张飞一枪刺死。死得其所。

黑桃7:韩当。火烧联营后,未表。

红桃7:黄盖。未表。

方块7:曹洪。曹丕篡位时作者描写了曹洪卑劣的嘴脸。之后不见表。

草花7:曹休。建兴六年,被陆逊大破于石亭,惶恐之甚,徂发而死。死得其所。

黑桃6:李典。逍遥津战后不见表,怀疑病死善终。

红桃6:乐进。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门后不见表,怀疑病死善终。

方块6:丁奉。活到最后一回。病死善终。

草花6:徐盛。未表。

黑桃5:关兴。病死善终。

红桃5:张苞。在追杀郭淮孙礼的过程中,战马跌入山涧而死。死得其所。

方块5:郝昭。在陈仓病重后见蜀军至而惊死。死得其所。

草花5:王双。被魏延斩杀。死得其所。

黑桃4:董袭。在逍遥津因风大船翻被淹死。死得其所。

红桃4:凌操。在征讨黄祖时被甘宁一箭射死。死得其所。

方块4:夏侯霸。奉姜维命收洮阳,被邓艾设计射死在城下。死得其所。

草花4:潘璋。被关兴为关羽报仇杀死。死得其所。

黑桃3:蒋钦。未表。

红桃3:陈武。在于庞德交战过程中,树枝抓住袖袍,被杀死。死得其所。

方块3:于禁。被曹丕派去修墓,被墓道中的壁画羞辱死。非常特别的死法。

草花3:李傕。被曾经的同伙段煨杀死献给曹操首级。冤。

看了这副扑克牌之后,其实觉得名将大多数都是死得其所的。很少善终,而冤死的也不多。有张飞、魏延、典韦、邓艾、李傕五个。

张飞虽然是自己人杀的,但是其实是有些自找的。典韦也其实不该喝酒,不贪杯其实就没事了,毕竟守卫曹操职责所在。李傕呢,说是被同伴杀了,其实大家还挺开心的。

所以真冤的就是邓艾和魏延两个。两个人其实都是被自己人杀了,而且本身并没有反心,都是被内部人士诬陷的。魏延呢,可能平时还挺跋扈的,尤其是对杨仪。而功劳看,邓艾的功劳更大。

邓艾只是在灭蜀后,给朝廷上表的语气有些大,让人觉得有些自专,本身不是死罪,只是枷车拿归。但是中间发生了钟会谋反的变故,卫獾怕邓艾将来对自己不利乘乱就将邓艾杀了。邓艾本身是一个有理有节的谦谦君子,且出身寒门,实不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见容。可谓全三国名将第一冤!


洗云忘言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条件:猛将,最冤。死得虽冤但不是猛将,或者是猛将却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据这两个限定条件,以下5个人可上榜:

第一名:张郃

为什么说张郃死得最冤?因为他是被领导假公济私、假借敌人之手除掉的,张郃跟司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对司马懿不太服气,总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司马懿觉得他的存在不利于自己更牢靠地掌握军权。

诸葛亮撤军,司马懿命令张郃亲自率队去追击,张郃已判断出这个命令有问题,并进行了申诉,但司马懿不听,仍坚持让他去追,张郃只得奉命,结果被杀。

更冤枉的是,司马懿这招借刀杀人的计策实施后,事后竟然没有得到任何追究,张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陆逊

名将陆逊一生指挥了夺取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这三大战役是孙吴立国的基础,所以陆逊是孙吴建国的第一功臣,他的贡献和军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后期陆逊与孙权关系越来越微妙,孙权想集权,江东大族成为他的障碍,无论吕壹事件、暨艳事件还是立太子之争,都是孙权与江东大族之间矛盾的反映,而陆逊无形中就是江东大族的代表,孙权虽然没有免除陆逊的官职,但借一些小事不断打击他,又派人当面斥责,一代名将不堪其辱,竟然“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已任征西大将军,相当于上将,而杨仪只不过是丞相府里的长史,品秩不过千石,对应的武职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将魏延与大校杨仪闹矛盾时众人却普遍站在了后者一边,包括诸葛亮。

当然这里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负相当大的责任,他的脾气不好,容易跟大家闹矛盾,但说他有反心就实在太冤枉了,魏延绝无反心,否则最后不会落到那样下场。

第四名:马谡

马谡失街亭,事后又逃亡,按律当斩,杀马谡大家都没什么可说的,但马谡也是个悲剧,因为他去执行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魏军的大批援军来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挡,但街亭远在秦安陇城,蜀军之前没有到达过这里,对这里的情况很陌生,实力又悬殊,这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战斗,并非把握实足,马谡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杀,只能说他倒霉。

第五名:麹义

麹义是袁绍夺取冀州的大功臣,当年他向韩馥施压,韩馥才把冀州让给了袁绍,后来麹义又率“大戟士”力战界桥,为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但麹义后来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史书没有做出过解释,但以袁绍的性格及为人,麹义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担心麹义会对自己不利,袁绍把麹义杀了,只有这一种解释。


南门太守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三国时期是一个真正的乱世。那个时期诸侯并起,群雄争霸,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武将拼杀于战场之上。对谋士而言,善终是最好的结局,对武将来说,为国捐躯才是最终的追求。从表面来看,武将的追求比谋士更容易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三国时期很多著名的武将,不但勇武非凡,还能够独当一面,是真正的大将之才,最终不但未能为国捐躯,反而死的非常憋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其中死的最冤的五人。

五、吕布

吕布字奉先,他膂力过人,精通骑射,号为飞将,年少时就因骁勇善战闻名于并州,而且得到了刺史丁原的赏识提拔,在并州担任主簿一职。后来丁原奉诏进京,吕布在他人的挑拔之下,先杀丁原,后叛董卓,成了反复小人的代名词。因此他兵败被逐出长安之后,没人敢收留他。几经辗转之后,他终于在陈宫的帮助之下,有了立足之地,之后更是趁机抢夺了刘备的徐州,成为了一方诸侯。公元198年,他与伪皇帝袁术勾结,受到了曹操的讨伐,在曹操围城三个月后,他的军中上下离心,其部将多有反叛,连一直为他谋划的陈宫也被叛将所俘。

吕布发现大势已去之后,还是充满血性的,他下令左右将他的首级砍下,交给曹操,只是他身边的人都不敢动手,这才使得他被绑到了曹操面前,最终被缢死。吕布是一员虎将,虽然他反反覆覆,为人不耻,但是最终落得如此结局,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四、张飞

张飞字益德,是涿郡人士,与刘备是老乡,他在黄巾军叛乱的时候开始追随刘备,而且终其一生都对刘备忠心耿耿,是蜀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受《三国演义》等作品影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张飞都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五大三粗的莽汉形象,是有勇无谋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是个文武兼备的美男子,还颇有韬略。曹魏名将张郃,以擅长利用地形组织作战而著称,张飞却在汉中争夺战中,利用地形打了张郃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张飞的其中一个特点,与演义中的形象非常相符,那就是暴而无恩。他天生是直爽的性子,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且眼里揉不得沙子,这就导致了他部下有些人对他心怀怨恨。无论是谁,积怨久了一定会爆发,在夷陵之战前夕,两名受过他责罚的部下,终于找到了机会,趁他熟睡之际,割下了他的头颅。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宵小之手了。

三、孙策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长子,他凭自己的成就,真正的诠释了虎父无犬子。当年孙坚能凭一己之力,击杀海盗,闻名乡里;成为一方诸侯之后,曾正面击败过吕布,一直受世人赞誉。孙策也丝毫不逊色,他年仅十七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先在袁术手下立下赫赫战功,之后趁机脱离,打下了江东地盘,令曹操都非常忌惮。而且他的个人武艺也不弱,曾与名将太史慈打了个不相上下。然而如此豪杰,却被刺客所伤,不久身亡,实在憋屈。

二、典韦

典韦是陈留人士,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且性格任侠,因曾为民除害,被豪杰人士所赏识。后来张邈起义兵,征他为士,他先属赵宠,后属夏侯惇,因战功被拜为司马。后来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双方相持不下,他立下大功,将曹操拜为都尉,开始统领曹操的亲兵,负责曹操的个人安全,从一名将领转变成了亲卫队长。

三年之后,曹操于宛城收服张绣,却因风流成性,强占了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突然发动夜袭,此战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战。在这一战中,曹操九死一生,幸得典韦力保,才逃出生天。然而曹操虽然得救了,典韦的生命却永远的停留在了宛城。虽然典韦死于战场上,死在战斗中,但是他之死并非为国捐躯,而是为主公的风流债抵命。原本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最终却因这么狗血的理由而丧命,不可谓不冤。

一、于禁

于禁与徐晃、乐进、张辽、张郃并称为“五子良将”,是曹魏阵营中不可多得的名将。他不但有勇有谋,在讨张绣,征吕布,灭眭固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还非常擅长管理军队,其统领的军队是纪律非常严明。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曹操非常信任倚重他,据记载,曹操每次出征,都让他担任先锋;每次撤退,都让他负责断后。

可是如此名将,终究未能马革裹尸还。襄樊之战时,关羽水淹七军,将其擒获,他为了保全诸将士的性命,选择了归降,后来关羽被东吴擒杀,他又成了江东的俘虏,在这期间,他受尽了折辱。可是他如此隐忍,换来的却是不理解,等他终于回归曹魏的时候,魏文帝曹丕不但没有安抚他,还令人将他被俘投降的经历画了下来。再次受到打击的于禁,羞愧难当,很快便郁郁而终了。


古今历史观文


如果你生在三国,多少人巴望猛将死越早越好,有什么冤,从来没有常胜将军,听说关羽在三国杀没低于一万人,后来天神才封作门神,生着人怕,死去鬼惧。张飞也封为门神公。难道杀别人是该死的。猛将还连累了家族,亲朋好友。杀这么多人仇人更多了。在战场上没有邪和正,胜为王,败为冦。


用户8161953938056李


魏延是真的打算判蜀吗,他真的有反骨吗?这估计是演义史上最大的冤案!

魏延才勇出众, 但也有自己的弱点, 他生性矜高,随着地位的升高,难免居功自傲起来。由于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长史杨仪不然。 杨仪“为人干敏”,“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 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深得诸葛亮赞赏。 杨仪的态度, 使魏延感到气恼和不满,两人关系由此恶化。

诸葛亮病死军中后魏杨的矛盾激化了。 在两人的斗争中,杨仪得到了阵前主要人物们的支持。 这是因为, 诸葛亮病重临危, 曾秘密召见丞相司马费祎, 护军姜维和长史杨仪, 商议他身后之事。 诸葛亮布置撤军,“令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死, 杨仪秘不发丧, 立即派费祎去魏延营中打探。 魏延听说诸葛亮的安排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使可将丧还葬, 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 当为杨仪所部勒, 作断后将乎!”魏延的回答, 表达了他继刘备遗志,恢复汉室的壮志, 但他却把个人恩怨和国家大事相混了。

魏延决定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以代杨仪。费祎诡称去劝说杨仪而脱。 杨仪闻听, 遂按诸葛亮既定方针办, 诸营相次引军还成都。 魏处知道后,竟率部下与杨仪开战。 部下都以为魏延不对,因而离延投仪,结果魏延兵败被杀。 《三国演义》据此写成魏延因反叛蜀汉而被杀,是与事实不符的。 魏延杀杨仪,是想自己代替诸葛亮来完成兴汉大业,所以他只击杨仪而未降魏。 假如魏延降魏, 他在汉中之时就可献出汉中之地, 来得到高官厚禄。 孟达献天水, 被封侯,试想,魏延献汉中, 魏将怎样厚待呢?无论如何, 魏延是实无反叛蜀汉之意的。

回顾三国时代的蜀国, 魏延可算是位有勇有谋的将才, 是继关、张之后,蜀汉不可多得的大将。他一生为蜀国的发展立下的功绩,毕竟也不能因最后的错误而被抹掉。



周周说古今


三国时期是这个混乱纷争的年代,因此也有诸多名将层出不穷,但有战争就有伤亡,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将,如果说死的痛心,那就是去世时带有一些遗憾。那么在我心中死的痛心的猛将分别是关羽、于禁、张颌、夏侯渊、魏延,而最冤的我认为是魏延。

败走麦城关云长

关羽之死之所以痛心,是因为其本人和其所提领的荆州之地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极高。关羽时为蜀汉假节钺的前将军,名副其实的蜀汉政权武将之首,麾下三万荆州兵也是蜀汉政权最精锐的部队,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重大,意在打通汉中至上庸再到荆州的连接线,而这条占线上唯一的断带就在于襄樊地区,如果关羽能够夺得襄樊,真就能达成出宛、洛的蓝图。



而天遂人愿,一代名将陨落于麦城,不仅使蜀汉的大好形势就此葬送,还为夷陵之败埋下了祸根,痛心的地方也不止是关羽身首异处,更是蜀汉从此失去了荆州的部分控制权,战略国策也就失去了意义,造成后来诸葛亮只有不断北伐寻找出路的窘境。

晚节不保于文则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惪邪!”——曹操

于禁一生大杀四方,屡立战功,是曹操最倚仗的将军之一,也位居“五子良将”之列,但其一生最大的耻辱就是在樊城面对关羽时,所督七军全军覆没不说,而后还向关羽请降了,话说到这里,我个人觉得于禁确实有为属下将士乞求活路的心里因素,时为水漫军营,关羽军乘大船射杀逃亡于岸堤的魏军,相当于将魏军当活靶子来打,这样的情况下,于禁的投降显得为将者的仁慈之心。相比较而下,庞德虽然英勇抵抗,但箭矢射完之后,也是乘小舟逃跑,并未管手下将士的性命,因此曹操的评价也有失公道。



当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于禁又转投了孙权,当刘备东征时,孙权向魏国称臣,便将于禁还给了曹丕,此时的于禁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由此可见于禁内心的愧疚还是很大的。但曹丕还是羞辱了这位功劳颇高的大将,命令于禁拜谒已故的曹操灵位时,在曹操的排位后放置巨画一幅,画里是于禁全军覆没投降关羽与庞德大义凛然只求速死的对比,《三国志》中在此处记载到“禁见,惭恚发病而死”。个人觉得曹丕对于奉献如此大的老将军做出这等羞辱的事,也真的令人痛心。

老骥伏枥张儁乂

颌日:“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颌不得已,遂进。——《魏略》



五子良将中,一直战斗到第三代魏国君主的老将张颌,最终官至征西车骑将军,也是五子良将中官职做到最大的。在西线的战区中,搭档过夏侯渊、曹真和司马懿,前两者都是曹氏宗亲为主帅,张颌挂副,战绩颇丰。但到了司马懿挂帅时,张颌却死于一场追击,虽然在《三国志》中未提起张颌为何追击,但《魏略》中的说法是张颌劝司马懿不要追诸葛亮,司马懿却咬定了让张颌追击,因而才在木门遇伏。



这种由于司马懿的政治阴谋造成张颌之死的说法我个人比较赞同,《汉晋春秋》中记载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期间是“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故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由此可见的司马懿战略防守的态度很坚决,以司马懿的智慧,诸葛亮退军时的布防和安排理应能猜的到,又何况是木门这样的山谷地形?加之张颌都已经看出来此退军不能追的情况下,司马懿还一定要让张颌遵守军令追击至死,此间的政治谋害是比较明显的。张颌之死也是魏国政权中老一辈功勋之首的陨落,心痛之余也是司马家族排除异己的一个台阶。

孤胆英雄夏侯渊



千里袭人的夏侯妙才是魏国西线雍凉战区的大都督,韩遂、马超这等名将在其阵前也占不到丝毫便宜,西羌陇右皆平复于夏侯渊之手。曹操能够顺利拿下汉中也多亏了夏侯渊的指挥,而这位名将在刘备发动的汉中之战中,被黄忠斩于定军山,也使魏国上下震动,而在夏侯渊与刘备相持一年的时间里,曹操也并未对汉中战场进行有效的增援,夏侯渊也多次分兵援助张颌,导致自己孤立无援,奋战而死。这位名将之死不仅让曹魏痛失西线一柱石,而且丢掉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

反骨恶名魏文长

魏延在历史上是刘备比较喜欢的将领,在夺得汉中之后,刘备也是力排众议,没有提拔元老张飞,而是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负众望,在汉中为蜀国顶起了北方的防线。但魏延的结局却很悲惨,不仅被历史钉在了谋反的十字架上,还在死后,被杨仪踩着头颅大骂为庸奴。

其实在历史上,魏延展现了不错的军事能力,后世还有评价其“子午谷奇谋”要比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更有机会获胜,无论如何,这样的军事人才,在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国,算是极为稀缺的资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失误,不仅被诛灭了三族,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脑后反骨”的恶名。



上述将领中,关羽、夏侯渊、张颌终究是战死沙场,留得一代名将之名于后世,而于禁死的是比较窝囊,虽然晚节不保,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毅重之美名。而魏延谋反之说确实找不到太多证据,而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本该他大展宏图之时,却死于了杨仪、费祎之流的手里,空有一身才华,当打之年却恶名留传于世被灭三族,实在是可惜,冤枉。


棍哥观史


三国五大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他们是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关羽、张飞是刘备早期举兵时就跟随了刘备,赵云是在刘备依附袁绍时加入,黄忠是刘备收复荆州时加入,马超是在刘备攻打益州刘璋时加入。五人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根据真实历史《三国志》(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记载】:【黄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献记载他活了75岁,岁数是不小了。【关羽】: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张飞】: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在江州江州。因为张飞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果然,张飞临出兵前,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赵云】: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病逝。【马超】: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同年十二月(223年1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

愿我能向前走


诸位说了一大堆够猛,死得够冤的大将,我来说一下比较边缘,被人忽视的死得够冤又很猛的大将

1.徐晃

徐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孟达叛魏后,司马懿先行平叛,本没有徐晃什么事,徐晃领兵与司马懿平叛兵马在半途相遇,徐晃自领先锋。徐晃率军抵达上庸城下,其坐骑收驾不住,直抵城门下,徐晃本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孟达降魏,并没有任何防备,哪知孟达突然一箭射中徐晃面门,可惜这位战败了关羽的骁将这么就死了。

2.郭淮

郭淮是魏国后期与张郃齐名的大将。姜维率大军攻魏,郭淮率魏军将姜维杀得大败。姜维单枪匹马,仓惶逃命,郭淮也单枪匹马在后面紧追。姜维欲放冷箭射死郭淮,却发现箭矢全部散落,无奈只得拉空弦吓唬一下。郭淮听到弦声急忙侧身躲避,却发现是空心箭。姜维又连拉几下空弦,郭淮躲避后发现都是空箭,料想姜维己无箭矢,遂不再躲避,于是一箭朝姜维射去,姜维躲避后顺手接住箭矢,姜维立即用此箭向郭淮射去,郭淮早无防备,结果被射中面门,魏国擎天之柱就这么死掉了。

2.夏侯渊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蜀将黄忠和法正奉命坚守定军山。曹操一流大将夏侯渊率大军进攻定军山,黄忠本想出战,被法正制止。等到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曹军人困马乏,纷纷下马休息,法正突然令旗一挥,黄忠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下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刀劈两段,可惜曹魏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

4.蔡瑁

蔡瑁是刘表手下第一大将,其能力在文聘、张允、王威、黄祖、魏延之上。蔡瑁降曹后,得到曹操重用,统领所有水师。赤壁之战时,周瑜深知他的能力,利用蒋干这头蠢猪,用反间计将蔡瑁除掉。若蔡瑁不死,庞统的连环计就不能得逞,火烧赤壁将成为空话,曹操将一统天下,三国将不复存在。

5.蔡阳

老将蔡阳是曹操手下大将,远非守五关的六将可比,能力与夏候惇不分伯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与张飞相会古城,而张飞并不相信关羽,认为关羽将带领曹军来擒拿于他。正在这时,蔡阳带兵来报关羽杀其侄秦琪之仇,而张飞就此认为这是要来擒拿他的曹军。关羽为表清白,要求在三通鼓内斩杀蔡阳,张飞亲自擂鼓,关羽精神倍增,终将曹操名将蔡阳斩于马下。

以上冤死的都是曹魏名将,可能有罗贯中的功劳。下图为关公大战蔡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