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背後原因值得每個人深思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最近,關於#超1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話題,紛紛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和討論。很多人戲稱現在還保持朋友圈全部可見的人,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設置三天可見,也可能是微商。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的人也是各有各的理由,有人覺得過去的自己黑歷史太多、有人不希望他人過多地介入自己的生活、有人只是想自己看起來更有神秘感……

超1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背後原因值得每個人深思

我們身邊也會聽到類似的對話——

“你朋友圈三天可見,咱倆還有加好友的必要嗎?”

“你覺得沒有,那就沒有吧。”

朋友圈是維護“中距離關係”的社交工具,身邊的朋友無法見面時,朋友圈是能夠讓我們和關心的人保持聯絡的重要方式。

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朋友圈三天可見也成了用戶喜愛的社交屏蔽功能。

超1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背後原因值得每個人深思

那麼,其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動因呢?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看。

一、朋友圈三天可見,是一種社交保護行為

複雜的人際關係,會給人社交壓力,壓力值升高了,自然會觸發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激活了本能中的“戰或逃”反應,大多數人會選擇隱藏自己的個人信息,不願意將自我的情況展示給別人,這是一種出於社交安全感的考慮。

這其實無可厚非,因為社交安全感的基礎是人際距離,全方位展示的朋友圈,會有過短的人際距離,從而給自己心理上造成一種不穩定感。

有時候,很多不法分子都是在朋友圈中獲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繼而給朋友圈的主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國外的研究顯示,一些有戀童癖的慣犯是會在孩子家長的朋友圈中獲取受害者信息的。

所以,如果單從社交安全感的角度考慮,在合適的時機選擇“朋友圈只顯示三天”,其實是一種朋友圈管理。

二、長期隱藏朋友圈,可能會隱去社交存在感

一個朋友圈只顯示三天的人,其內心的潛臺詞彷彿是:“我最近過得很好,但是我沒準備好讓你們知道我的過去!”這給人一種他有意在隱瞞什麼的錯覺,其社交人物設定是讓人琢磨不透的。

有時候這種隱藏朋友圈的距離感會給人一種安全感,甚至會讓你得到一種通過社交距離而產生的“人際勢能提升”錯覺,但說白了,其實就是高冷。

但是,就像約翰·多恩說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在這樣一個依賴於社交賦能的時代,隱藏了朋友圈有可能會失去用自我呈現換取社交貨幣的機會。

任何一次在社交場合中的撤退,其實都在切斷自己和身邊朋友的情感鏈接,當你在社會媒體中隱去時,你可能就失去了線上社交中的存在感。

三、隱藏朋友圈,也可能會失去自我認識的機會

當我們在朋友圈中隱去了過去的自己時,同時也失去了一次自我認識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著名的“喬哈里視窗”理論,通過“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這兩個維度,依據人際傳播雙方對傳播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又稱隱藏區)和未知區(也稱封閉區)。

隱藏的朋友圈是一種對自己的刻意隱藏,是一種社交媒體上的單向溝通,這逐漸會擴大成自己的盲區,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把自己的生活和觀點拿出去接受檢驗,也就永遠無法知道自己行為的對錯。封閉了自我,也許會得到暫時的安全,但擴大了盲區。

相反,開放的朋友圈,是在縮小自己的盲區,朋友圈的評論就是來自他人的反饋。開放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不斷接受他人反饋,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各種新的可能性。

即使過去的朋友圈會有一些“黑歷史”,也不妨進行適度的展示,成熟的人應該敢於讓身邊的人見證自己的成長。如果涉及到了隱私不能展示,也可以用朋友圈分組的辦法來管理。

超1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背後原因值得每個人深思

在日常的朋友圈管理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01、不秀下限,保證朋友圈的純潔性

朋友圈中類似“是中國人就轉”這樣的內容,一點開難免是傳謠造謠,發這種朋友圈無疑在秀智商下限,應及時清理掉。不要把朋友圈當成宣洩情緒的領地,一時衝動發出負能量的朋友圈。

儘量保證朋友圈內容調性和你的社交人設一致,要防止“人設雜糅”,給人一種一身多職,不靠譜的感受,更要防止“人設崩塌”的情形。

02、在朋友圈精耕細作,持續輸出

持續輸出是建立朋友圈個人品牌的關鍵所在,一次性的、簡單的建立認知是不夠的。在信息紛雜的今天,人們的記憶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退化,你必須得持續地輸出和傳播你的品牌標籤才可以。

朋友圈打造的本質是對你想影響的人,進行認知建設,讓人們接受你的定位,所以,在你的表達和宣傳要恰到好處、切中要害。

03、守住底線,讓真誠成為社交標籤

現如今,個體已經不能再靠投機取巧取勝,信息的流動比以往更為透明,每個人都曝光在互聯網之內。想要在人前閃光,踏踏實實地把事做好才是王道。

想要閃光,就要拒絕投機,裹著事實前行。朋友圈中內容紛雜,信息虛實難辨,現在社會的信任成本逐漸抬升,只有真誠才是你最好的自我標籤。

(本文專家:唐義誠,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碩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