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决战:开启互殴模式

汉匈决战:开启互殴模式

磨刀霍霍的汉朝

磨刀霍霍的汉王朝

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武帝即位,长达七十多年,占有西汉国祚的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的漫长时光里,匈奴和西汉王朝,都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种各样的情报纷至沓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情报网。战争、和亲、互市、再到战争、和亲、互市,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匈奴帝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获得和极大的利益。而西汉王朝却感觉到了奇耻大辱。一场漫长的接力赛继续进行着,这时候,汉朝的接力棒交到了汉武帝手中。而匈奴帝国的接力棒,交到了军臣单于的手中。

从治国眼光看,军臣单于远不如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他太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做出一些愚蠢的判断。马邑之谋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汉朝要对匈奴下手,但军臣单于依旧贪图与汉朝互市带来的巨大好处。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而汉朝,在马邑之谋失败后,也没有立刻采取进一步行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五年。

汉朝这五年,一直在磨刀。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武帝即位,虽然边境不断遭受匈奴骑兵的进攻,但内地却相当太平,汉王朝尽力了文景之治的恢复期,粮仓饱满,国库充盈,牛马遍野,国力达到了巅峰,

据后来人考证,这个时期,汉朝人口已经突破五千万。国力强盛,人口众多,汉王朝已经具备了大反攻的能力。从马邑之谋到第一次的反击,中间的五年时光里,除了秣马厉兵以外,战争策略,也需要仔细分析。

虽然汉王朝对于匈奴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打仗并不是一件小事。经过深思熟虑,汉武帝决定,选择多路骑兵部队同时进攻的战术,我想,这种多路同时出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想要合围或者全歼匈奴,而是要找到匈奴。

汉匈决战:开启互殴模式

汉军铁骑

第一次战略大反攻

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朝第一次大规模反击开始了,汉军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卫青,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从上谷出发,目标是匈奴的东部重镇龙城,第二路,由公孙贺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从云中出发,进攻匈奴阴山草原,第三路,由公孙敖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从代郡出发,进攻现在的大同一代,最后一路,由李广带领,从雁门出发,进攻匈奴。

从这次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骑兵已经具备长距离奔袭的能力,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四路兵马虽然总共只有四万人,却从各个要塞同时出发,同时向匈奴发起反击。这种打法和匈奴南下的打法非常相似。同样也非常具有威慑力。

只可惜,汉武帝第一次大反击,却并没有占到便宜,公孙敖一路军队,根本没有找到匈奴军队,于是空手而归。李广公孙贺两路军队,的确找到了匈奴军队,却双双惨败,公孙贺损失了七千人,李广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逃脱。唯有卫青,打到了龙城,斩首七百,算是挽回了一点颜面。

四路军队同时出动,而且领兵的将领,都是汉朝数一数二的名将,却出现两败一胜一平的战绩。虽然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四路精锐骑兵齐头并进,各自为战,看似可以打的匈奴措手不及,却因为缺乏统一指挥,而容易让匈奴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第一次大规模反击,汉王朝付出了上万战士死亡的代价,确定了一个真理,想要一战解决匈奴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西汉王朝需要属于自己的“论持久战”。

第一次大反攻失利,让汉朝和匈奴开启了互殴模式,这段史书,充满了血腥杀戮,汉军的反击以及匈奴报复,在短时间内此消彼长,双方的伤亡,都以千人计算:

其冬,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围将军安国安国时千余骑亦且尽,会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光六年的军事行动刚一结束,短短一年内,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光边境被匈奴屠杀的人,就已经有数千人之多。

汉匈决战:开启互殴模式

漠南之战

第二次战略大反攻

面对着匈奴疯狂的报复,汉武帝立刻开始了第二次大反攻。吸取了第一次大反攻失败的教训,汉武帝的第二次大反攻,非常警惕,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汉军将这次大反攻的目标,放在了河南地。除了河南地的战略重要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河南地是匈奴最薄弱的一点。

事情还要倒推许多年,需要从冒顿单于开始说起,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了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过程:

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这段记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中原大乱之时,河南地虽然不为中原所有,其实也不归匈奴所有,而是出现了楼烦,白羊这两个小股势力。从冒顿单于的军事动向看,楼烦,白羊顶多算是一个墙头草,并不完全被匈奴控制。而当冒顿开始改革之后,这片地方就归属匈奴右贤王的管辖范围,虽然匈奴已经统一,但他们的社会制度,类似于西周王朝的分封制,虽然左右贤王都归属单于领导,却又各自有各自的军队。于是,河南地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单于可以管理,右贤王实际管理,而原来的白羊王,楼烦王依然有着自己的势力,只不过臣服于匈奴。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其实削弱了匈奴对于河南地的控制力。所以,这一块地方,就成了匈奴最薄弱的一点。

确定了最终目标,汉军采用了最谨慎的战斗策略,首先,将三万主力全部交给卫青,让卫青从雁门向北进攻,同时安排卫青手下的大将李息,带领一直偏师从代郡进攻。这次进攻,汉军打的非常漂亮,斩首数千人,凯旋归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当匈奴受到重创,将精力全部放在了代郡以及雁门的汉军之时,汉军第二记重拳打到了匈奴的命门之上:

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

汉军的行军路线非常聪明,他们没有选择直接从山西或者陕西向河南地进发,而是选择了一条大迂回的路线,先北上跑到内蒙,然后突然西行,直接攻打河南地。第一次进攻,让匈奴损失了数千人,于是,当卫青带兵从云中进发,把匈奴目光吸引到了内蒙大草原,主力却来了一个大迂回,打出了匈奴一次措手不及。

从史料上记载也可以看出,匈奴对于河南地的防御非常薄弱,只留下了楼烦王和白羊王在这里驻守,别说右贤王,就连匈奴的二十四长,都不在这里。于是,匈奴白白奉献了数千人头和上百万的牛羊。这次大反攻,汉军不但收复河南地,巩固了朔方防线,还额外得了一百多万头牛羊,可以说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二次反攻,汉军获得全面胜利,彻底打疼了匈奴。而第二年,军臣单于死了,虽然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军臣单于的死和这场惨败有关,但军臣单于的确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伊稚斜单于。而单于即位后,再次发动了报复行动,短短一年间,光正史中有记载的报复行动,就达到了四次之多,而每次都会杀掉汉朝边境的数千人。

两次大反攻,一胜一败,而每次反攻结束后,迎来的就是匈奴非常血腥的报复。我们往往看到了卫青等人的丰功伟绩,以为汉军可以碾压匈奴,事实上,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依旧没有让战争结束。

汉朝想要彻底击溃匈奴,彻底解除边境压力,这种打法显然是不够的。每次胜利,匈奴都会进行血腥报复,只能说明一点,汉军打匈奴打的还不够狠,还不够彻底。汉朝需要一次甚至是几次大规模大纵深的决战。只有这样的决战,才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于是,汉朝和匈奴的大对决,终于从边境的数万级别的战争,升级到了十万级别的举国大战。这样的举国大战,无论对于汉武帝还是对于伊稚斜单于,都是至关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