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魯迅先生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受到良好的傳統儒學的培育,直到13歲之前,生活一直樂觀。魯迅先生家庭敗落是在他13歲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場作弊案入獄,官府趁機勒索,讓年少的魯迅體會到了上流社會的虛偽和腐敗,對以後揭露時弊,埋下了最初的火苗。

1898年5月,在當時社會上瀰漫著一股資產階級改良維新的思想,受到當時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魯迅離開了家鄉,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並被編入管輪班。11月,他曾經回鄉省親,並參加縣試。但是後來出於對考取功名仕途並不感興趣。而是改投投考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求學期間,魯迅先生讀到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思想上進一步接受了維新派所宣傳的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在心中形成了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進步思想觀。

1902年4月,魯迅赴日本東京留學,入弘文學院學習,這是一所專門為中國留學生所開設的補習學校。在這裡魯迅帶頭剪掉了作為民族壓迫象徵的辮子,並且貪婪地學習了歐洲科學,哲學,文學的書籍,迫切的想尋找到民主革命的道路,以此來挽救積貧落後的中國。

在弘文學院還發生了一件驚動當時國內外的一場學生運動,為了抗議弘文學院對中國留學生的苛待與侮辱,魯迅與其他50多名同學以退學方式,以示抗議,迫使校方做出讓步。讀書期間,魯迅先生還翻譯了,科學幻想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

1904年4月,魯迅從弘文學院速成普通科畢業。同年6月,他申請進入位於日本東北部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也就是國人所熟悉的魯迅先生,從醫這段經歷。也正是因為從醫的這段經歷,才有了後來的文學巨匠,魯迅的創作。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轉變的動機,在於某次在幻燈片上看到中國人因為替俄軍做偵探,被日軍砍頭的場面,而圍觀的這些中國群眾那些神情麻木的表情刺激了魯迅先生,感受到身為弱國國民那種悲哀。使他改變了醫學救國的思想,轉向文學喚醒國民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1906年月,他告別了教學認真、毫無民族偏見的教師藤野嚴九郎先生,從仙台醫專退學,重返東京。1907年春,魯迅與許壽裳等人創辦了《新生》雜誌但很快便因經費和稿源短缺而停刊。該年年底以後,他在《河南》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人之歷史》、《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論》和《破惡聲論》等文章。

1909年8月,魯迅回到國內,到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擔任優級的生理學課和初級的化學課,一年後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革命軍攻人杭州。為了教

育群眾,穩定局勢,他將紹興府中學堂的學生組成"武裝演說隊",手持刀槍上街宣傳。

紹興光復後,魯迅被紹興軍政分府任命為山會師範學堂校長。這年冬天,他寫成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這篇作品刻畫了封建勢力在革命風聲到來時的種種醜態,開始顯示出作者卓越的諷刺才能。同時,他積極支持越社的進步青年創辦了《越鐸日報》,以促共和之進行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員。但是當時的北洋政府腐朽無能,行為倒行逆施。當時的處境讓魯迅心灰意冷,一度傾心於校刊古籍,研究佛學經典,蒐集金石拓片,但也在另一方面開始冷靜的思考關於中國的前途問題。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當時的胡適和陳獨秀分別在新青年上提倡要文學改良,將矛頭直指舊文學和文言文,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當時的錢玄同作為魯迅先生在日本時的老友,此時已是新青年的編輯委員之一,他邀請魯迅參加這場影響深遠的活動。

同年5月,,他在《新青年》4卷5號上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此魯迅這個筆名,從此橫空出世,如同初春的大雨澆灌乾涸的大地,多少人的心田被甘露灌溉,投身到此後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在狂人日記裡,魯迅借狂人之口宣佈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就兩個字,喊出了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個真理。

《狂人日記》撥開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禮教道德虛偽,"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很快接著,魯迅又發表了《孔乙己》、《藥》、《明天》、《風波》、《故鄉》等影響巨大的小說,尤其在《孔乙己》當中,通過酒客的笑聲跟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對比,反映了"社會對受苦人的冷漠"。魯迅先生對於民間百姓的疾苦,對於當政者黑暗,有著深刻的揭露。

五四運動期間,魯迅堅持認為最重要的改革是要改革國民性。《藥》反映了因群眾的愚昧造成的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整個國民靈魂的麻木性是這個民族的悲哀。

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以他深邃的思想,驚人的藝術天才以及淵博的文本知識,成為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光輝高峰。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從1920年代開始,魯迅先生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課,主要講述的課程是中國小說史等。以及後來公開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第1部比較系統的論述中國小說發展的歷史專著。

1926年為止,魯迅先生一直在北京的八所大中學任課,成為了廣大進步青年所敬仰的導師。由此引來了北洋軍政府把魯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進行盯稍,並且列入了黑名單。魯迅參加了以"催促新生,排擊舊物"為特色的語絲社,發起領導了青年文藝社團莽原社、未名社,支持幫助了《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民眾文藝週刊》、《莽原》半月刊,編輯了《莽原》週刊、《國民新報副刊》乙刊等。在迅猛發展的革命形勢鼓舞下,魯迅以勇猛的戰鬥激情,三次為

五卅慘案捐款,並堅決支持女師大的學生運動和愛國運動

1926年8月底,魯迅先生為了躲避官僚軍閥無端的迫害,經上海前往廈門大學任教。開設"聲韻文字訓詁專書研究說選及"小說史"、"文學史綱要"三門課程。因"專書研究

選修人少,只開"文學史"和"小說史"兩門課。魯迅講授中國文學史從文學起源到漢代的司馬遷,共分10章,後來整理成《漢文學史綱要》。在廈大任職期間,他陸續寫了五篇《舊事重提》,兩篇《故事新編》,一集《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共17萬餘字,原本魯迅先生打算在廈門大學工作兩年,但後來因為校內教員的明爭暗鬥。不得不提前打算

1926年12月31號魯迅辭去廈門大學一切職務。在當時廈大的學生知道魯迅的離職後,還從挽留魯迅先生,到掀起了一場改革學習的運動。

1927年1月,魯迅先生到達廣州,就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其間魯迅先生多次到中山大學,香港青年會,嶺南大學,黃埔軍校等等進行演講。魯迅先生在多地和廣大的革命青年進行了接觸和交談當中,敏銳的覺察到了一些不安分的因素。就在1927年4月10日,在北伐軍相續攻克上海,南京的歡慶鑼鼓聲中。,魯迅以熾烈的熱情,深刻的焦慮,寫出了《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首次在作品中整段轉引了列寧的言論,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號召革命取歷史教訓,力戒自高自大,發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永遠進擊,徹底消滅敵人。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可是革命形勢馬上急轉而下,兩天之後,蔣介石就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運動。在4月15號廣州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山大學被逮捕共產黨學員30餘人。魯迅先生極為憤慨,力主營救被捕學生,並在4月21號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

1927年10月3號,魯迅先生抵達上海,8號與許廣平同居。在年底,應南京政府教育部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該院特約著作員。但是,魯迅並未為該院做任何實際工作此於1931年年底被裁撤。年底,魯迅結識日本友人內山完造。此後,魯迅經常到他在上海開設的內山書店購置書籍,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9年和1932年,魯迅還兩次回北京,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發表了多次講演,特別是1932年的"北平五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魯迅以中國革命的現實情況和自己的思想相結合,在大量閱讀了社會主義新興科學著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著作之後,開始轉變成為一名在文藝戰線上反對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鬥士。

魯迅加入了我黨領導的中國濟難會(亦稱互濟會),多次捐款撫卹革命烈士的家屬。其中一度接編了由北京遷往上海出版的《語絲》週刊,並且和郁達夫合編了奔流月刊。,大力介紹外國的文藝創作和批評,特別緻力於興文藝理論的譯介工作。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1930年2月,魯迅參加了以反封建,反國民黨,反動統治為綱領的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魯迅成為常務委員。與"新月家和國民黨策劃的"民族主義文學"展開了激烈論戰。

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馮鏗等青年作家被秘密殺害。魯迅全家避居上海花園莊旅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衝破國民黨的嚴密禁錮,創辦秘密刊物,發表悼文紀念戰死者,在外國報刊上揭露黑暗。

九一八事變後,魯迅撰寫了一系列雜文,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主義"。1932年初,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魯迅與茅盾等40多人聯名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

同年7月,魯迅會見了從蘇區來上海治傷的紅軍將領陳賡。陳賡向魯迅介紹了紅反"圍剿"的勝利和蘇區人民生活及文化建設等情況。會見後,魯迅曾計劃寫一部《鐵流》式的長篇小說,反映中國紅軍的鬥爭歷程。後來因條限制,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1933年1月17日,魯迅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執行委員,為爭取人民權利和營救被捕的革命者而英勇鬥爭。他參加了營救陳賡賢,廖承志等同志的活動,並和宋慶齡等一道赴德國駐上海領事館,遞交反對希特勒法西斯暴行的抗議。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9月,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大會遠東反戰會議在上海秘密召開,魯迅被推為名譽主席團成員。同年魯迅與我黨早期創黨人之一的瞿秋白同志,一起構思和創作了一些雜文。4月,瞿秋白編寫了《魯迅雜感選集》,選收魯迅1918年至1932年的74篇雜文,並作了序言,指出"我們應當向魯迅學習,我們應當和他一同前進"

1934年,蔣介石在發起第5次反革命圍剿的同時,又鼓吹他所謂的禮儀廉恥為準則的新生活運動。要進行復古文化,魯迅先生依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同年五卅慘案九週年紀念日,魯迅又作七絕《無題》,用"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警句預告了革命風暴必將興起。

1936年,魯迅先生生命中最後的一年。5月,經診斷,他患了嚴重肺病,體重減少至37公斤。宋慶齡等友人多次敦促魯迅療養。當馮雪峰向魯迅介紹了紅軍長征經過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後,魯迅非常興奮。6月9日,魯迅口授,馮雪峰筆錄,作《答托洛斯基派的信》。10月初,魯迅

還託人將金華火腿和他抱病編印的《海上述林》贈送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中共中央對魯迅在思想文化戰線上的鬥爭給予了高度評價。

1936年10月19日晨5時,魯迅與世長辭,終年56歲,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致電悼念。上海各界人民2萬餘人為魯迅送殯。魯迅的遺體安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樞上覆蓋著一面白底黑字的錦旗,旗上有沈釣儒書寫的"民族魂"三個大字。

毛主席說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有民族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