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鲁迅先生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受到良好的传统儒学的培育,直到13岁之前,生活一直乐观。鲁迅先生家庭败落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作弊案入狱,官府趁机勒索,让年少的鲁迅体会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以后揭露时弊,埋下了最初的火苗。

1898年5月,在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资产阶级改良维新的思想,受到当时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离开了家乡,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并被编入管轮班。11月,他曾经回乡省亲,并参加县试。但是后来出于对考取功名仕途并不感兴趣。而是改投投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求学期间,鲁迅先生读到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上进一步接受了维新派所宣传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在心中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进步思想观。

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东京留学,入弘文学院学习,这是一所专门为中国留学生所开设的补习学校。在这里鲁迅带头剪掉了作为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并且贪婪地学习了欧洲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迫切的想寻找到民主革命的道路,以此来挽救积贫落后的中国。

在弘文学院还发生了一件惊动当时国内外的一场学生运动,为了抗议弘文学院对中国留学生的苛待与侮辱,鲁迅与其他50多名同学以退学方式,以示抗议,迫使校方做出让步。读书期间,鲁迅先生还翻译了,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

1904年4月,鲁迅从弘文学院速成普通科毕业。同年6月,他申请进入位于日本东北部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就是国人所熟悉的鲁迅先生,从医这段经历。也正是因为从医的这段经历,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巨匠,鲁迅的创作。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转变的动机,在于某次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为替俄军做侦探,被日军砍头的场面,而围观的这些中国群众那些神情麻木的表情刺激了鲁迅先生,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那种悲哀。使他改变了医学救国的思想,转向文学唤醒国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1906年月,他告别了教学认真、毫无民族偏见的教师藤野严九郎先生,从仙台医专退学,重返东京。1907年春,鲁迅与许寿裳等人创办了《新生》杂志但很快便因经费和稿源短缺而停刊。该年年底以后,他在《河南》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论》和《破恶声论》等文章。

1909年8月,鲁迅回到国内,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担任优级的生理学课和初级的化学课,一年后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革命军攻人杭州。为了教

育群众,稳定局势,他将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生组成"武装演说队",手持刀枪上街宣传。

绍兴光复后,鲁迅被绍兴军政分府任命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这年冬天,他写成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这篇作品刻画了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到来时的种种丑态,开始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讽刺才能。同时,他积极支持越社的进步青年创办了《越铎日报》,以促共和之进行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员。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腐朽无能,行为倒行逆施。当时的处境让鲁迅心灰意冷,一度倾心于校刊古籍,研究佛学经典,搜集金石拓片,但也在另一方面开始冷静的思考关于中国的前途问题。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当时的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提倡要文学改良,将矛头直指旧文学和文言文,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当时的钱玄同作为鲁迅先生在日本时的老友,此时已是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他邀请鲁迅参加这场影响深远的活动。

同年5月,,他在《新青年》4卷5号上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此鲁迅这个笔名,从此横空出世,如同初春的大雨浇灌干涸的大地,多少人的心田被甘露灌溉,投身到此后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借狂人之口宣布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就两个字,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个真理。

《狂人日记》拨开了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礼教道德虚伪,"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很快接着,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等影响巨大的小说,尤其在《孔乙己》当中,通过酒客的笑声跟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受苦人的冷漠"。鲁迅先生对于民间百姓的疾苦,对于当政者黑暗,有着深刻的揭露。

五四运动期间,鲁迅坚持认为最重要的改革是要改革国民性。《药》反映了因群众的愚昧造成的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整个国民灵魂的麻木性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以他深邃的思想,惊人的艺术天才以及渊博的文本知识,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光辉高峰。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从1920年代开始,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课,主要讲述的课程是中国小说史等。以及后来公开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1部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专著。

1926年为止,鲁迅先生一直在北京的八所大中学任课,成为了广大进步青年所敬仰的导师。由此引来了北洋军政府把鲁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进行盯稍,并且列入了黑名单。鲁迅参加了以"催促新生,排击旧物"为特色的语丝社,发起领导了青年文艺社团莽原社、未名社,支持帮助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莽原》半月刊,编辑了《莽原》周刊、《国民新报副刊》乙刊等。在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鼓舞下,鲁迅以勇猛的战斗激情,三次为

五卅惨案捐款,并坚决支持女师大的学生运动和爱国运动

1926年8月底,鲁迅先生为了躲避官僚军阀无端的迫害,经上海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开设"声韵文字训诂专书研究说选及"小说史"、"文学史纲要"三门课程。因"专书研究

选修人少,只开"文学史"和"小说史"两门课。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从文学起源到汉代的司马迁,共分10章,后来整理成《汉文学史纲要》。在厦大任职期间,他陆续写了五篇《旧事重提》,两篇《故事新编》,一集《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共17万余字,原本鲁迅先生打算在厦门大学工作两年,但后来因为校内教员的明争暗斗。不得不提前打算

1926年12月31号鲁迅辞去厦门大学一切职务。在当时厦大的学生知道鲁迅的离职后,还从挽留鲁迅先生,到掀起了一场改革学习的运动。

1927年1月,鲁迅先生到达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其间鲁迅先生多次到中山大学,香港青年会,岭南大学,黄埔军校等等进行演讲。鲁迅先生在多地和广大的革命青年进行了接触和交谈当中,敏锐的觉察到了一些不安分的因素。就在1927年4月10日,在北伐军相续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庆锣鼓声中。,鲁迅以炽烈的热情,深刻的焦虑,写出了《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首次在作品中整段转引了列宁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号召革命取历史教训,力戒自高自大,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永远进击,彻底消灭敌人。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可是革命形势马上急转而下,两天之后,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运动。在4月15号广州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山大学被逮捕共产党学员30余人。鲁迅先生极为愤慨,力主营救被捕学生,并在4月21号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1927年10月3号,鲁迅先生抵达上海,8号与许广平同居。在年底,应南京政府教育部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该院特约著作员。但是,鲁迅并未为该院做任何实际工作此于1931年年底被裁撤。年底,鲁迅结识日本友人内山完造。此后,鲁迅经常到他在上海开设的内山书店购置书籍,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9年和1932年,鲁迅还两次回北京,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发表了多次讲演,特别是1932年的"北平五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鲁迅以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在大量阅读了社会主义新兴科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后,开始转变成为一名在文艺战线上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士。

鲁迅加入了我党领导的中国济难会(亦称互济会),多次捐款抚恤革命烈士的家属。其中一度接编了由北京迁往上海出版的《语丝》周刊,并且和郁达夫合编了奔流月刊。,大力介绍外国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特别致力于兴文艺理论的译介工作。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1930年2月,鲁迅参加了以反封建,反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纲领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成为常务委员。与"新月家和国民党策划的"民族主义文学"展开了激烈论战。

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青年作家被秘密杀害。鲁迅全家避居上海花园庄旅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冲破国民党的严密禁锢,创办秘密刊物,发表悼文纪念战死者,在外国报刊上揭露黑暗。

九一八事变后,鲁迅撰写了一系列杂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1932年初,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鲁迅与茅盾等40多人联名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

同年7月,鲁迅会见了从苏区来上海治伤的红军将领陈赓。陈赓向鲁迅介绍了红反"围剿"的胜利和苏区人民生活及文化建设等情况。会见后,鲁迅曾计划写一部《铁流》式的长篇小说,反映中国红军的斗争历程。后来因条限制,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33年1月17日,鲁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为争取人民权利和营救被捕的革命者而英勇斗争。他参加了营救陈赓贤,廖承志等同志的活动,并和宋庆龄等一道赴德国驻上海领事馆,递交反对希特勒法西斯暴行的抗议。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9月,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远东反战会议在上海秘密召开,鲁迅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同年鲁迅与我党早期创党人之一的瞿秋白同志,一起构思和创作了一些杂文。4月,瞿秋白编写了《鲁迅杂感选集》,选收鲁迅1918年至1932年的74篇杂文,并作了序言,指出"我们应当向鲁迅学习,我们应当和他一同前进"

1934年,蒋介石在发起第5次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又鼓吹他所谓的礼仪廉耻为准则的新生活运动。要进行复古文化,鲁迅先生依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同年五卅惨案九周年纪念日,鲁迅又作七绝《无题》,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警句预告了革命风暴必将兴起。

1936年,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的一年。5月,经诊断,他患了严重肺病,体重减少至37公斤。宋庆龄等友人多次敦促鲁迅疗养。当冯雪峰向鲁迅介绍了红军长征经过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后,鲁迅非常兴奋。6月9日,鲁迅口授,冯雪峰笔录,作《答托洛斯基派的信》。10月初,鲁迅

还托人将金华火腿和他抱病编印的《海上述林》赠送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中共中央对鲁迅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鲁迅与世长辞,终年56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致电悼念。上海各界人民2万余人为鲁迅送殡。鲁迅的遗体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枢上覆盖着一面白底黑字的锦旗,旗上有沈钓儒书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

毛主席说他是新文化的旗手,是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有民族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