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用戶3140478914


古代的官府,對於食鹽的控制,那算是嚴苛到了極致。在神探狄仁傑第三部裡面,就曾經關於這個鹽的問題,做過一次專門的案例,一個地方集團,因為掌控了一個地區的食鹽命脈,可以說富甲一方,10萬兩白銀,隨手拿!

鹽鐵稅佔當時唐朝總稅收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官府賣鹽賣鐵,所得來的錢和利潤,能夠支撐政府一半兒以上的花費,可以想象這其中的暴力潤,同時,政府在自己掌握這項壟斷的行業以後,還命令當時的老百姓不能夠自己生產製造,別說是去海邊或者是鹽井裡面去製造一點兒食鹽出來,就算是你跑到其他的一些鹽鹼地,土地上面把那個鹽鹼土給挖了,回家去燒菜,吃你也是犯罪,你也要面臨著被杖殺的命運。除此以外,每一次漁民出海回來以後,都必須接受官府的檢查,你不能夾帶著鹽粒上按,並且你連鹹魚都不能帶!發現了,直接沒收,然後定罪。

所以對於食鹽的嚴控掌握,造成了古代的老百姓通常有兩個選擇,私鹽,這一點不稀奇,比如說唐朝的黃巢起義的皇朝,一開始就是販私鹽的,還有在元末農民起義裡面的張士誠,一開始也是賣私鹽的,這個東西賺錢快,而且還是利潤很高的項目,所以很多人都鋌而走險去販賣私鹽,當然發現以後,這個情況也是挺嚴重的,直接把你的腿骨打斷,然後再帶到官府裡面,但是說實話,曾經中國古人說過,如果利潤超過十倍,那麼這個交易項目就有很有可能有人因此而喪命,為什麼自己的命和那十倍的利潤相比,簡直就不值錢了,所以有人就統計過,清朝實際上一半兒以上的食鹽都是私鹽。

但是在一些官府控制力比較強的地區,還是隻能夠吃官方的鹽,但是官方的鹽又太貴了,怎麼辦?

這就要說到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你去北方的話,北方的家裡面的床頭會掛著一個方方正正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醬坯,也就是北方人做醬的一個料子,通常這個東西放的時間久了以後,最底層的那一個醬底,仔細去嘗一下的話,是鹹的,這就是一種天然的鹽,是由植物吸收入自己體內,然後由人體在攝取,與此同時,在天南地北也有不少喜歡鹽分的植物,它們本身也吸收了一定的鹽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中國老百姓找到這些植物,然後將他們提了的鹽分給蒸煮出來在吃,當然,這種吃法也有一種弊病,也就是食鹽裡面不含碘元素,這樣就容易造成大脖子病。

還有一些人呢,專門去買一些醃製品,也就是去買一些鹹魚,醃鹹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也是閒的,裡面也有鹽分,而且相比較於純粹的買食鹽來講,明顯划算得多。

這驢說食鹽最後一項替代物,大家可能沒有想象到,就是辣椒,辣椒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老百姓拿他就是當做一種鹽吃的,石巖這個東西你如果不吃的話,你長時間的會感覺身體就像浮腫了的感覺,所以需要一樣東西幫你來提提神,辣椒就是最好的選擇。

總之,為了能夠應對官服高昂的食鹽價格,各地老百姓可以說是想盡了法子,說實話,那些不正規的一些法子,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了,畢竟這個東西是每個人必須要吃的東西,你真的把這條路給堵死了,那接下來底下的老百姓不跟你拼個你死我活,那是真的說不通了。


漩渦鳴人yy


別說太遠,就說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幾乎都被日寇佔領,造成兩湖貴州等不產鹽地區民眾吃鹽異常困難,經常是一石稻穀才能換一斤鹽,山區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民眾根本難知鹽味。

我們這裡的少數民族到現在還流傳一句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嘮竄。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酸罈子,什麼菜都往裡面塞。雖然說的是人們酷愛酸味,其實是有非常無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罈子後,只要第一次加足了鹽,放入蔬菜,植物發酵,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硝酸鹽,酸罈子也會越來越酸,越來越鹹,這樣即使沒錢買鹽,只要去挖酸罈子,放點酸水,菜就有了鹹味,下飯就不是問題。

這樣長期食用酸罈子酸味,也造成了無法想象的惡果。由於長期得不到海鹽中碘的補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時候,街上掛著個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遠房親戚,山區的,經常來我家,大脖子幾乎吊到了胸前,軟軟的,不過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歲。到七十年代後,隨著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大脖子了。

現在去少數民族鄉下,那裡的人還保持著在酸罈子裡醃雞醃鴨醃肉醃魚習慣,來客時必拿出來招待一番,很受歡迎。不過我是無法對它產生感情,除了鹹,還是鹹,想到那段辛酸的歷史,根本品不出別的味來。



雲卷飛山


首先,鹽肯定能買得起,只不過吃多吃少的問題。

人不可能不吃鹽,不吃鹽根本走不動路,尤其是古代,農夫一天勞動量巨大,發汗也多,不吃鹽根本幹不了活。

有人說,草原民族就不吃鹽,這是因為遊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他們在處理肉的時候,不會像現在這樣精加工,而是和著血和動物乳汁烹調,這裡面含有的鹽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額外吃鹽。但是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必須在飲食裡添加鹽分。

其實中國從來不缺鹽,只不過控制鹽的銷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羅馬尼亞的原始人就學會用陶器煮鹽泉水的,以提取食鹽的技術;在中國山西省運城市,也發掘出同一時代的古代鹽場,表明中國製鹽業的開端。

因為鹽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麼專賣食鹽,要麼授權私人經營,反正一直保持壟斷。這樣一來,朝廷不僅增收,而且控制了經濟命脈,豈不美哉?但壟斷一定會造成市場不滿,歷史上就爆發過很多關於食鹽的衝突。

意大利統一前,威尼斯就跟熱那亞為了鹽幹仗。法國大革命的一個誘因就是過高的鹽稅,運動過程中成功廢除了鹽稅,可拿破崙當了皇帝后,宣佈重新徵鹽稅,理由是支付對外戰爭的經費,直到1945年,法國才再次廢除鹽稅。

綜上所述,窮人肯定要吃鹽,如果買不起官鹽,就買黑市上的私鹽,反正肯定要吃。歷史上很多巨梟都是幹私鹽出身的,比如黃巢。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古代有一個辦法是醃鹹魚吃。

這種鹽一般叫做“漁鹽”。由於海魚本就是鹹的,所以摻雜私鹽是沒人能發現的。

在古代的市場上,幹海味產品是非常豐富的。

例如,南宋鹹淳年間的臨安城的市場上有海貨商鋪,不下一二百餘家。其中的產品有:

  • 郎君鯗、石首鯗、鰻條彎鯗、帶鯗、短鯗、黃魚鯗、鯁魚鯗、老鴉魚鯗、海里羊。


如果想要醃漬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鹽。

這種鹽一般都需要有鹽引的官方“漁鹽”。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規定漁船要“赴局買鹽淹浥魚鯗”。

但由於海魚本身就是鹹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機取巧,試圖用私鹽去醃漬魚類,這樣不易被人發現。


針對這種現象,元朝時期曾有法律規定:

  • 凡用私鹽醃浥魚蝦鯗鮚竹筍貨賣或博易諸物,比同私鹽法科斷,正犯人杖七十,財產一半沒官,鐐役二年。

也就是說,不能用私鹽醃漬魚類。

不管你是自己吃,還是出去賣,都不能用私鹽醃漬。

但是,這種事是很難查出來的——人家吃的是海魚,又不是河魚。


HuiNanHistory


吃鹽是人體生理需要,沒有東西能夠代替。但中國歷史這麼悠久真的會發生買不起鹽的情況,我查好久資料,總結臆測一下古人的三種應對方法:


第一種可能:生活區域附近找野鹽

1、古代最重要的食鹽就是來源於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區域的話,海水淤積在灘塗會形成自燃晾曬的鹽,如果沒有的話還可以自己煮海水獲得粗鹽。

2、野生動物也需要大量鹽分,因而在野生動物集中區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鹽或者滷水的地方。

第二種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鉀鹽

植物生長離不開微量元素,就像現在我們種地也需要使用鉀肥。網上有人具體實驗過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草木灰經過溶解、過濾、蒸發、冷卻後會得到鉀鹽晶體,進一步實驗發現所得晶體主要成分是碳酸鉀,還含有少量氯化鉀、硫酸鉀。在沒有條件時,鉀鹽也是可以頂一段時間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這個問題看來時間不短了,恰好翻到,並且自己以前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特地翻出來回答一下,供參考。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除了說販私鹽、偷著煮鹽之外等途徑之外,還有一種製鹽方式僅有少數回答者提到了,而這種方式則是古代的窮人的製鹽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個世紀中我們國家正經歷苦難的時期,不敢說全國的窮人們都是這麼製鹽的,至少華北大平原一帶都是這麼做的,我們的祖輩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你聽過一個詞叫“淋小鹽”嗎?曾經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這種製鹽方法叫做“淋小鹽”,得到的鹽叫做“小鹽”。下面就開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們家炒菜用的鹽可謂是種類繁多,極為講究,用的這些雪白的鹽是精鹽,還有各類如“加碘鹽”之類的特製鹽。如果家裡有比較喜歡醃鹹菜的主婦,有時候可能專門去買那種鹽粒比較大、顏色較深的大鹽。這些鹽或者是井鹽、或者是海鹽、或者是池鹽,價格也比較便宜,大家似乎感覺沒有在用鹽上做過多大難、花過多少錢吧?當然,那年日本地震引發的“搶鹽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現代,或者更準確說在解放前,農村的父老鄉親們吃鹽可沒這麼方便。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技術以及資源轉化技術低下,食鹽產量極低,鹽在古代算是戰略資源,國家控制並且課以重稅,各朝各代鹽業管理都是大事,有專門的衙門去管,打擊私人經營,所以民間大多數百姓鹽都吃不起,特別是在動亂、戰亂的時候更是這樣。但是人不能不吃鹽,不吃鹽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就會沒體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吃不起鹽怎麼辦?老百姓們就自己土法上馬“淋小鹽”,為什麼叫小鹽,應該是跟官辦的那些海鹽井鹽的對應起來吧,那個叫大鹽,這個就是小鹽了。

備料

淋小鹽之前首先選原料。原料就是含鹽份較多的土,據瞭解,在我們館陶縣的西半部分、曲周縣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來的鹽鹼地,這些鹽鹼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鹽的原料。沒有鹽鹼土的地方,大家會在老房、茅房、土牆的牆根搜刮掉下來的鹼土。把這些蒐集好的原料堆積在集中的淋小鹽的場地備用。

建池

然後就是建鹽池了,鹽池為一長寬不等的長方形的池子,或砸實、或者用膠池建池,防止鹽水滲漏。池子建好後,把鹽土放到池中踏實後,注入清水,清水浸過鹽土層後順專門的導水溝導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鹽水或者稱為滷水。鹽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鹽份淋完後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無用處的,它裡邊富含硝酸鉀,可當做肥料施入農田。

曬煮

鹽水取出後或者倒入專門另建的曬鹽池曬製成鹽。或者用大鐵鍋,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曬鹽需要時間較長,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費用。煮鹽則得鹽較快。鹽水經曬制或者加熱到一定程度後,在曬鹽池或者鐵鍋底部就會有白色晶體出現,這就是小鹽。等鹽層基本上穩定後,就把鹽層上方的深色液體盛出,把小鹽刮出來後經過反覆沖洗、細布過濾後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鹽了。盛出的深色也體也是個寶,放置一段時間後,析出的坨狀冰紋晶體是硝酸鉀,可用於火藥製作。再剩下的液體就是以前點豆腐用的“滷水”了。

看到上邊的文字,你是不是會為先輩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所產生的聰明才智所折服,也為他們所處的那麼嚴酷的生存環境所心痛,更為他們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瞭解過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和將來,所以朋友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大運河時空



鹽在古代應該算是硬通貨。古代基礎建設很差,運輸能力有限,造成許多物品非常貴。雖然鹽是調味品,家家必備,但是也不是隨意買賣。

官方統購統銷,估計目的也是讓普通老百姓大多都吃得起。所以一般官方不允許私人買賣鹽。現在去安徽旅遊,黃山一帶許多古建築都是古代大鹽商的豪宅。


我們看古裝劇,也不難發現,食鹽在古代相當與貨幣,只有有資質的商人,才有資格開店運送官方的鹽來售賣。


小時候姥姥告訴我,家裡非常窮,是買不起鹽的,於是就把牆根潮溼發白的土收集起來,用水投幾次,然後在鍋裡熬煮,水氣蒸發以後,在鍋邊上的白色結晶,就是鹽,俗稱小鹽。姥姥小時候一直拿這個來做菜,不好吃有一種苦澀的滋味,但是不用花錢來買,幾乎家家戶戶都這麼做。

解放後,食鹽也是在商店裡買的,直到現在,我們用的食鹽,大部分是礦鹽,也有海鹽,由於運輸的方便,鹽的礦產豐富,食鹽成了一種價格低廉,人人都吃得起的調品。


戀戀荷顏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對製鹽產業進行壟斷,而且鹽稅還是朝廷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並且對販賣私鹽的量刑也越來越嚴酷,所以,讓鹽的價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項剝削老百姓的負擔。但是,如果長期不吃鹽,就會渾身乏力,根本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在古代,窮人無論生活多麼拮据,甚至根本買不起,也會想方設法搞到一定量的鹽或者找到替代品來維持身體日常的攝入量。


對於靠近海邊的人來說,他們想要得到鹽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畢竟海水裡含有大量的鹽。他們只需要把海水圈起來,然後靠太陽曬一曬就能夠得到鹽,最不濟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攝取一定量的鹽。靠海水蒸發得到鹽大多都是粗鹽,顆粒較大,而且裡面雜質也多,但總比沒有強吧。當然,一些海產品中也富含鹽分,可以作為鹽的替代品。

而對於草原上的老百姓來說,他們主要是靠吃牛羊肉來替代吃鹽。也就是說,住在內陸的窮苦百姓,他們主要靠打山裡的野味來代替吃鹽,畢竟肉食裡面海水有鹽分的。當然,部分地區的也會通過蒸發鹽湖或滷水湖,因為有的地方有天然滷水,是可以提煉出鹽分的。


到了清朝年間,由於製鹽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工費用減少,而且產量也迅猛增加,同時私鹽的製鹽質量也提高了,所以價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鹽買賣非常活躍。據鹽業專家統計,在清朝的時候,我國的私鹽佔據了鹽業市場幾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對於勞動者來說,不吃鹽就會覺得全身乏力,有的會頭暈目眩,甚至食慾不振。所以,古代的窮苦百姓還是要吃鹽的,只不過是省著吃,比如,說一日三餐只吃一頓鹽,甚至是好幾天才吃一次鹽。


大史官


 古代的一種方法是醃製鹹魚。這種鹽一般被稱為捕魚鹽。因為海魚是鹹的,所以當它與私人鹽混合時,沒有人能找到它。   在古代市場上,幹海產品非常豐富。   例如,南宋鹹春時期,臨安市市場上就有一千二百多家海鮮店,其中包括:   郎俊口,石頭,鰻魚卷,有米,短,黃魚,條魚,老烏鴉魚,海羊。   如果你想把這些海鮮醃起來,你需要鹽。   這種鹽一般需要由鹽引起的官方捕魚鹽。例如,元代(1293),漁船被要求到局裡去買鹽漬魚。   但因為海魚本身是鹹的。   因此,許多人都是投機者,試圖用私人鹽醃製魚,因此很難找到魚。   鑑於這一現象,元代有法律法規:   如果魚蝦用私人鹽醃製,則出售或交換竹筍,與同樣的私人食鹽法相比,囚犯有70%的工作人員,他們一半的財產不是官方的,他們被銬了兩年。   換句話說,你不能用私人鹽來醃魚。   無論你自己吃還是賣出去,你都不能用私人鹽醃製。   然而,這種事情是很難找出來的-人們吃海魚,而不是河魚。


愛討論的小王


先說說古人為何會買不起鹽,因為古代的食鹽是國家專營的,價格非常昂貴,所以才會出現百姓買不起鹽的情況發生,而國家的鹽價格高主要是由兩方面引起的。

一:製鹽成本過高

眾所周知,鹽都是用海水煮出來的,當時的技術並不發達,所以成本非常高,再加上受產地影響,運輸成本也隨之上升。

二:鹽稅過高

《漢書》記載“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從這裡可以看出,鹽不僅可以致富,甚至可以讓國家富強,齊國的管仲就曾設立鹽官,專門負責煮鹽。

國家制鹽後就計稅授鹽,讓百姓出錢,百姓要交鹽稅,至於如何收稅,每個時期都不同。

這樣看來,百姓還沒有吃到鹽就已經要交錢,古代苛捐雜稅本來就多,貧困家庭更是連官鹽見都沒見過,不過像一些地主家庭、富貴豪紳、貴族世家,他們肯定是吃的起的,而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也不可能不吃鹽,他們又吃什麼?通過什麼渠道購買?

都知道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每個人每天都要攝取6——10克的鹽,這樣才能保持人體心臟的正常活動,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及體內酸鹼的平衡,除此之外,鹽號稱“百味之王”,如今沒放鹽的菜餚似乎並不好吃,沒讓人產生食慾。

這時候就出現私鹽,私鹽價格低,百姓也吃得起,但是販賣私鹽在古代是犯法的,私鹽指的就是未經官方和稅務機關允許或者批准,從而進行私制、私運、私賣的行為。

私鹽在古代和官鹽是成反比的,官鹽的價格越高,鹽稅越高,私鹽就越好賣,利潤也越高,私鹽也就越來越多,雖然官府會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根本控制不了私鹽的所有通過渠道,但凡有需求就會有人賣,因此百姓就靠購買私鹽度日。

而古代販賣私鹽是死罪,所以控制私鹽有時候嚴格有時候相對放鬆,嚴格的時候,百姓很難購買到私鹽,所以一般來說會私藏一些,以作備用,但是也有不私藏的,實在買不起官鹽,又買不到私鹽,最後只能不放鹽,直接煮熟後吃即可。

即使如此,相比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還是要好很多,生活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