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雛菊》

看電影《雛菊》有感

看電影《雛菊》

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我想那個桃花源就是暗戀的對象,暗戀就像那朵初春開放的雛菊,把心底的愛隱藏,把馨香留給對方,把內心的煎熬和愁苦留給自己,它可能是一種自卑也是一種清醒,但那種愛卻堅定在心中,無論風雲變幻,暗戀的人卻痴心不改,殺手樸義就是這樣一個冷酷而又有溫暖情懷的一個男人,有時我們會忘記他的職業身份而去認同他所付出的真愛,這樣會使人在認知上產生矛盾和鬥爭。韓國電影因為故事的感人而會讓人去改變一個固有的看法和觀念,這就是電影的成功之處。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遠隔千山萬水,而是近在咫尺的那個愛她的人她卻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錯失和誤會,而那個他卻始終沒有勇氣去面對那份愛,直到用生命才喚醒,然而已經晚了,愛與被愛的人已化作塵煙,遠離這個罪惡紛爭的世界。

韓國的愛情電影似乎都是以悲劇結束,以唯美浪漫溫馨的相遇而開始,這種情節上的反差極大的調動了觀眾的情緒,有時再理性的人也會因為那份純真的愛而深深感動。慧英本是一個定居在荷蘭阿姆是特丹的一個畫家,和爺爺相依為命,她有時會在廣場跟人畫畫,她最愛的花就是雛菊,那種淡白的清香,那種在初春綻放的姿態讓她愛不釋手,在一次野外畫雛菊的時候她不慎掉落橋下,被閒居鄉下的殺手樸義看見,她對這個漂亮純真的女孩一見鍾情,不但為她撈起了她的畫包,而且還特意為她修了一座新橋,慧英為了感謝沒有見面的樸義,把畫的一幅雛菊畫放在橋邊,從此以後慧英每天都收到一盆匿名人送來的雛菊,她欣喜也熱切的期待那個送花的人出現,然而即使樸義自卑的出現在她面前她卻不知道,代替他的是一個叫鄭宇的來阿姆斯特丹執行任務的國際刑警,故事就這樣拉開了俗套的三角戀情,但舊瓶總能裝新酒,因為相互成全而不是彼此佔有爭鬥而使得這個愛情故事增加了吸引力,愛是排他性的,有時我能得到絕不能讓第三者存在,但我得不到又成全別人,讓被愛的人幸福,雖然糾結痛苦,但也成全了對方,這種精神上的超越也許一般人做不到,但樸義做到了,覺得這個殺手是真心實意的為慧英好,他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愛的純粹和真切。鄭宇本來是沒有機會出現在慧英面前的,樸義站在窗口瞄準的槍口隨時可以殺了他,但樸義放過了這個拿著雛菊接近慧英的鄭宇,他深知自己是一個殺手,沒有人會愛她,他也沒有勇氣去見她,只能遠遠的望著她,包容那個接近慧英的男子。

當一個人真正要等待一個人出現的時候,心情是複雜的,有幸福的期待也有失望的悲傷,慧英因為那盆雛菊還有橋的故事一直記著一個男人,在鴿子飛翔的廣場一邊畫畫,一邊等待那個人的出現,當一個拿著雛菊找她畫畫的鄭宇出現,她眼睛一亮,他是哪個送雛菊的人嗎?她沒有問,他也沒有回答,在來來往往的相處中似乎有一種默契和認可,也產生了愛慕之情,她因為雛菊認定了他,他因為她的純真愛上了她,然而站在暗處的樸義卻遠遠的看著他們進入感情的甜蜜港灣。有時愛不僅僅是一盆雛菊能打動人的,還需要奮不顧身的去保護,在一次廣場的槍戰中鄭宇為了救慧英受傷了,而慧英也因此而失聲,但她就認定了那個送雛菊的人是鄭宇,即使後來鄭宇承認他不是送花的那個人,她也堅定了對他的愛,相處總是甜蜜的,分離也許是永別,鄭宇的愧疚告別成了慧英心中永遠的痛,因為他在一次執行任務中犧牲了,他們不可能再在一起。即使是這樣,樸義在接近慧英的時候也不敢承認他就是送雛菊的人,他為什麼不承認也許有太多的苦衷,他的職業不能讓他擁有愛,但他內心又千萬百計的想接近她,和她在一起。在後來他們相處的日子,慧英發現了他是殺手,甚至懷疑鄭宇是他殺的,憤怒之時舉槍想殺死這個“仇人”,結果自己被攤倒在地,而當她看到離她而去的樸義留下的一封信的時候,一切真想大白,在鄭宇去世一年的時間裡陪伴安慰她的那個人就是每天送雛菊,給她修橋的樸義,她萬分感動,當她去追他的時候,樸義被人追殺,她又奮不顧身的替樸義擋了致命的一槍,她死了,樸義也在槍戰中而亡,故事就這樣以死亡的悲劇結束,苦苦等來的不是一生一世的相依相伴而是永遠的別離,不能不讓人傷感。我有時想每個人心中藏一朵雛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心中有愛,即使有遺憾也無怨無悔,愛過才知情重,醉過才知酒濃,過程是那麼美好,何必去在乎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