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朕”或者“孤”?

加油鴨的日常


古代帝王經常自稱為“朕”或“孤”或“寡人”或“不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稱謂呢?

首先,“孤”“寡”的稱謂,是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老子曾經這樣說過:“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在春秋戰國之前,中國的帝王或諸侯就以“孤”或“寡人”或“不穀”自謂。大家知道,這些都是看起來比較慘的字眼,人之悽慘,莫過於孤寡,故而後來政府常有“恤孤寡”的政策,就是體恤孤寡之人,“不穀”就是沒錢沒糧,窮人一枚,也是屬於社會混得最不好的人。那麼帝王卻偏偏以這些字眼來自謂,這是跟古代的哲學思想有關的。

帝王本是最高貴者,卻在稱謂上採取低姿態,究其本意,應該有以下幾方面考慮:其一,不要忘本。古代中國思想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用“孤”“寡”來自謂,表明不要忘掉社會上那些最底層、最落魄的人;其二,自謙。作為居上位者,越是自謙越能得到百姓的擁護,達到“親民”的效果。其三,體現“反者道之動”的哲學觀念。反者道之道,就是事物經常會向反面發展,高的將變成低的,低的也會變成高的。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居高而守低”,“知其雄而守其雌”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上,反而能保全“高”的位置。因此,王侯以“孤”“寡”自稱,以一種“低姿態”示人,反而能更好的保住高位。

其次,皇帝自稱為“朕”,始於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業超越古代任何一位君王,便搗鼓出“皇帝”尊號,為了有別於王侯的自稱,他又把“朕”字定為皇帝的專用詞。此後兩千年,皇帝都自稱為“朕”,這個字,只有皇帝能用,普通小民誰也不能用。

實際上,“朕”在先秦其含義就是“我”,而且這個詞誰都可以用,無論貴賤。比如屈原著名的《離騷》裡就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翻譯過來就是我的老爹名字叫伯庸。在秦始皇之前,這個“朕”字並沒有很特別。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朕”這個字來作為皇帝的自稱呢?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朕”雖然是第一名稱,誰都可以用,但似乎是比較書面的用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並不多。我翻看先秦資料,與“我”、“吾”、“予”等第一人稱相比,“朕”字的使用頻率並不很高,而且明顯是比較書面化的稱謂。皇帝要挑選一個專用字,肯定不能選大家都在用的,只能選擇用得比較少、比較偏的字。

第二,“朕”的原始含義,符合帝王自謂的不成文規矩。我上面說過,帝王諸侯自稱為孤、寡、不穀等,都是一種謙稱,是一種低姿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也是自稱為“寡人”,還是沿續這一傳統的。“朕”的本意,是指船板間細小的縫隙。一條小的裂隙,有可能導致覆舟的結果,後來便引申為“徵兆”,故而有“朕兆”或“兆朕”的用法。因為“朕”的原意有極細微之含義,便與“孤”、“寡”、“不穀”一樣,有一種低調的態度。


君山話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稱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諸侯王的稱呼。

“朕”的含義和引申

“朕”這個字,古體寫作“舟”字邊,本意是指“舟中縫隙”或“舟中火種”。它經歷了兩次引申,才有了“我”這個含義。

第一次引申:徵兆、預兆

船上的縫隙或者火苗,是難以察覺的,但最終會引起大禍。事情的發展,一般都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

因此,“朕”有預兆、先兆的意思,可組詞“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點

先兆或者預兆,一般是事情發生的起點。

由“起點”再引申為“自我”。怎麼解釋呢?因為“我”是第一人稱,一個人思考問題,首先是從自我出發的。

久而久之,“朕”這個詞,就成了第一人稱代詞。

秦以後“朕”是皇帝的專稱

先秦時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貴賤。

屈原《離騷》裡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車以復路兮”,這樣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朕”,準確的解釋應該是“我的”,它不能單獨用來指“我”,必須和名詞連用才行。

司馬遷《史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從此,“朕”成了皇帝的專稱,天下只許有一人稱“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鮮、日本皇帝,在中國皇帝面前也不能稱“朕”。

至於為什麼用“朕”來稱皇帝。許慎《說文解字》裡認為:“朕”的本意是“舟中細縫”,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稱“朕”,有自謙的意思

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

。秦始皇如果想自謙,他就不會發明“皇帝”這個詞了。把三皇五帝結合起來,這樣一個人,唯我獨尊,怎麼會謙虛呢?

在我看來,選“朕”作為專稱,是因為“朕”有“起點、先兆”這個意思。而秦始皇又是開天闢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稱就再合適不過了。

我覺得這樣解釋才合理,你們認為呢?

孤、寡人、不穀屬於謙稱

秦以前,天子或者諸侯王稱:孤、寡人、不穀。

這裡的稱謂,個人認為的確是一種謙稱。

《戰國策》載: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孤、寡,就是說德行欠缺,需要不斷完善提高自身;

不穀,原本寫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種自謙。

再結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證了我的推測。

我認為:秦始皇正是因為覺得這些稱呼不好,不能顯示他的偉大,所以才改為“朕”。“朕”並非一種自謙,而是從“開始、起點”引申過來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文史單騎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的皇帝都喜歡另類稱呼,連稱自己也與重不同。什麼朕啊、孤啊等等。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朕”稱呼的說法。

皇帝自稱自己為朕的,恐怕要從我國秦始皇開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國王、國君都自稱為寡人。但是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突出皇帝的高貴與威嚴,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說,你是始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稱寡人不大合適,稱朕最好,這樣才能體現“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秦始皇一聽很高興,朕,不錯,好聽,就它了,寡人以後就稱朕了。

那麼有人要問了,李斯為何建議用“朕”這個詞呢?

“朕”這個字在秦以前只是個很普通的詞,大家誰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麼特殊含義。據《尚書·商書》記載,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稱為“朕”。

李斯想,這個字好聽好記好叫,就這樣,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都自稱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準再用,否則,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那麼哪些帝王用“孤”來稱自己呢?

據說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中,國力較強的大諸侯的國王最喜歡用寡人自稱,而較小的諸侯國的國君才自稱為“孤”。

總之,歷代帝王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除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連自稱的字也要顯得與眾不同,有威嚴,要獨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擁有天下。


D東哥


中國的古代是個封建等級社會,等級分明到什麼地步,“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全都根據等級來定,當然包括最基本的說話和稱謂,可以說是“無處不等級,萬事有尊卑”。

朕,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統治者的專屬稱謂,大家都可以用,先秦著名的大詩人屈原就用過,在一首辭裡寫過:“回朕車以復路兮”,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一稱呼才被皇帝專享。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的自稱花樣就比較多了,自稱有我、吾、孤等。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按照秦漢時期的規定,侯可稱孤王可道寡,也就是說列侯包括關內侯都可以自稱為孤,但只有封王之後才可以自稱為寡人。之後各代不同,但是孤和寡都是頂級貴族,乃至於皇帝本人才可以用的。

孤、寡都是孤單的意思。

《呂氏春秋·士容》:“孤、寡 ,謙稱也。”
龔自珍《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 :“寡者,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兒,意為沒有親人的孩子。寡:是指一個人,多數也是少的意思。兩個字聯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獨尊”。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有時王侯可自謙為寡人,例如《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這裡自稱寡人的是宋國的國君宋穆公,按照西周的封爵,宋國國君是公爵爵位。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這裡的寡人是趙惠文王,雖是戰國諸侯之一,但當時已經稱王了,此處也自稱寡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在這裡是齊威王自稱為寡人。

除了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 “寡人” 的。例如《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不過王衍曾被封為侯爵,又位居宰輔,位高權重,一般士大夫是不敢自稱的寡人的。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但是先秦時代的事,已經很久遠了,《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裡的寡人是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自稱。到了唐以後一般情況下只有皇帝才能自稱寡人了。


醉美木瀆


上古自稱為朕的時候,尚無貴賤之分。到秦始皇時,始定為皇帝的自稱。《爾雅·釋詁》:“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貴賤皆自稱朕。”邢昺疏:“秦始皇二十六年,定為至尊之稱,漢因不改,以迄今。”《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r

而孤則是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詞。《莊子・盜蹠》:“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r

另外,他人稱國王、皇帝的稱呼有:天子、一人、一丈夫、人主、人君、人牧、九重、九重天、大王、大君、大駕、大家、萬歲、上、上人、上位、上帝、王、王后、天下、天王、天父、天囚(此乃蔑稱)、天后、天皇、天驕、天家、元后、元首、太上、車駕、日兄(古代以日喻君,故帝王弟婦稱帝王為日兄)、中扆、今上、今上官家、予一人、予小子、予等。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朕,釋義:我,自稱。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沒有任何別的特殊意思,人人可以稱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變一系列措施。“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對王號已經不滿意。他提出“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與臣下商議後,嬴政決定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稱“皇帝”。他壟斷了龍,自稱祖龍,即龍的鼻祖,壟斷了服飾車馬等,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

為什麼叫孤呢?是因為古代帝王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沒有與自己平起平坐,處於相同位置的人,所以稱為“孤”或“寡”。也有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說,是古代最高統治者自謙的說法。

自秦朝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做皇帝自稱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自稱“朕”,很少自稱“寡人”和“孤”了。


百姓雜壇


“朕”的稱號來自先秦時代,那時候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但到了秦朝,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德無量,為了顯示自己權力的至高無上,所以他需要一個不同於其他人的稱呼。自那時候起,秦始皇就下令“朕”的稱號只有皇帝能用,別人不可以再用。

秦始皇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這種叫法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結束。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在詔書或者奏摺中大多不這麼稱自己。

其實除了朕的叫法,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說寡人、哀家。

寡人”即“寡德的人”,是一種自謙的詞,古代的君主和諸侯王都可以使用。但這一點似乎在秦始皇的身上沒有體現的出來。

後來人們發現在影視劇中還有一種叫法,那就是哀家。對於“哀家”這個稱謂人們總是很迷惑。事實上“哀家”一直是太后用的,哀是悲哀的意思,指的是先帝去世,太后哀痛先帝的悲思,這自然不是皇帝的叫法。

而後宮中女人的叫法,是本宮。本宮可以指很多人,古代皇宮中有很多宮殿,只要是一個宮殿的主人都可自稱“本宮”。


誆我呢


看宮廷劇的都知道,皇帝總是“朕”如何如何。 皇帝為何自稱“朕”?

  其實,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皇帝稱謂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

贏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後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佔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后,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悅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採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皇帝為何自稱“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


希倫寶貝


“孤”“寡”的含義

“孤”就是小孩沒有父親,小孩沒有父母就被人輕賤,瞧不起,古代帝王自稱孤,代表父親去世,自己可憐,謙稱。《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這是說國家出現了災害,帝王稱自己是罪人。

“寡”就是少,寡人就是少德的人,也是謙稱。《左傳•隱公十一年》:“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就是國家有災害的時候,君王自責稱因為自己德行少,老天降災給予懲罰,所以叫自己寡人。


文化原因

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體現,《易經》乾卦•五九,五代表第五爻,九代表陽爻,乾卦五九爻最好,代表事物快發展要接近頂峰,但是沒到頂峰。事物發展到了頂峰就是乾卦•上爻:亢龍有悔。物極必反,就走下坡路了,就不好了。古代帝王也被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麼來的,

他們自己為了讓自己保持九五之尊,不達到亢龍有悔,就要謙稱自己為孤、寡,不穀等稱呼,這樣才吉利

古代君王號稱自己為天子,所以要行天道,《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裡說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君王地位已經是位之極,自稱孤,寡,不穀等就是行天道的損有餘補不足。《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是說君王自稱孤,寡,不善,這是以賤為本,所以最高的讚譽無需美稱。


“孤”、“寡”、“朕”哪個朝代稱呼的多

“孤”、“寡”一般都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朕”是李斯拍秦始皇馬屁,建議秦始皇自稱朕,朕是徵兆的意思,徵兆也是起點,跟“始皇帝”的始,都表達了我秦始皇是一統六國的皇帝,一統江山萬代的意思。後期怎麼用的都有,要看這皇帝是以什麼治天下了,要是以德治天下,稱孤寡多一些,要是以武治天下,稱朕多一些


盛京楊員外


“朕”、“孤”、“寡人”並非一直是皇帝的專用稱呼,而是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始皇帝后,才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


根據《爾雅 釋詁》記載,“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稱,是自稱。在先秦以前,“朕”是平民、諸侯等都可使用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功績已經超過三皇五帝,故而稱呼皇帝。並根據大臣李斯的建議,“朕”只能是皇帝的專用,其他人不能僭越使用。



“孤”和“寡人”在之前也是一種自稱的說法,其意思並不是現代所指的孤寡老人的意思。“孤”和“寡人”的意思是指德寡、德孤,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指自己要還需修行提升品德。同樣的,自皇帝自稱為孤、寡人之後,其他人是不允許使用的,也成為了皇帝的專用詞。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朕”、“孤”都是指“我”的意思,只是為了顯示皇帝威嚴和皇權,其他人不能再使用。這與起名字的避諱是一樣的。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兄弟很多,在繼位以前的名字是胤禛,其他的兄弟名字中也帶有“胤”。為了避諱,雍正繼位後,其他兄弟名字中“胤”改為了“允”,以示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