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一味討好別人,不如關注自性智慧,康德: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古希臘]蘇格拉底

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德]康德

與其一味討好別人,不如關注自性智慧,康德: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一個老翁領著他的孫子牽著一頭毛驢去趕集,老翁在前面牽著驢,小孫子在後面趕著驢。這個情景被路人甲看到了,路人甲說,你看,這倆人傻不傻,放著一頭毛驢不騎,倆個人牽著走,他們聽了,確實感覺到路人講得有道理。

於是,老翁就騎著驢,他的孫子就在前面牽著驢。這個情景給路人乙看到了,路人乙說:你看這個老不死的,你那麼大年紀了,自己騎著毛驢,也不知道愛護小孩,讓小孩在下面跑,太不象話了。是的小孩年紀小,讓小孩在下面走,老人騎著驢,也確實不太妥當,路人講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他們又開始換了過來,老翁在下面牽著驢,小孩在上面騎著驢,這個情景給路人丙看到了,路人丙又說,你看,小孩子腿腳那麼靈便,也不知道尊敬老人,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應該是讓老人騎著驢。路人講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改變辦法,兩個人合騎著一頭毛驢,這個情景給路人丁看到了,於是路人丁又說,你看這倆個人,太不像話了,這麼一頭小毛驢,兩個人騎在上面,也不怕把毛驢壓垮了。毛驢不比馬,負重有限,路人講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於是他們兩個人都從毛驢背上下來了,老翁對小孩說,我們現在如果不讓路人說,就只有一個笨辦法,那就是我們兩個人抬著毛驢走。

與其一味討好別人,不如關注自性智慧,康德: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這個故事很老,你或許看過好多次,但故事中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故事中的老人和小孩為了應和別人,而精疲力盡。一個人活著應該是為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沒有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所以才活得很累。尼采曾在其文章中說:“如果我們整天滿耳朵都是別人對我們的議論,如果我們甚至去推測別人心裡對於我們的想法,那麼,即使最堅強的人也將不能倖免於難!

因為其他人,只有在他們強於我們的情況下,才能容許我們在他們身邊生活;如果我們超過了他們,如果我們哪怕僅僅是想要超過他們,他們就會不能容忍我們!總之,讓我們以一種難得糊塗的精神和他們相處,對於他們關於我們的所有議論,讚揚,譴責,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聞,連想也不去想。”

這是尼采所謂的“充耳不聞的智慧”,亦是一種關注自性的智慧。

王維的著名詩文《辛夷塢》中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這首詩寫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裡,辛夷花自開自落,平淡得很。辛夷花在樹梢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的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

辛夷花得之於自然,又迴歸自然。它生長在絕無人跡的地方,沒有人對他們發出讚美,也不曾有人為它的凋謝一灑同情之淚,它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幾乎連時空的界線都已經泯滅了。但是它卻將生命之美髮揮到了極致,自然不會在乎是否有人欣賞自己。

與其一味討好別人,不如關注自性智慧,康德: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因此不要總想著如何討好別人,這樣的人是愚蠢的,與其將經歷花費在一味獻媚,時刻順從別人上,還不如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做事。改變別人看法是困難的,做好自己反而比較容易。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自我生命的圓滿,把自己生命的精彩發揮到極致,也就不負生命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