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赤松德贊也已經二十歲了。在這一年,赤松德贊正式下定決心要廢除所有禁佛法律,並且要排除一切障礙重新奉行佛教。事實上,隨著赤松德贊年齡的增長,其內心對以瑪祥仲巴傑為首的苯教大臣也越發的不滿。此時,形勢的良好發展最終使赤松德贊下定決心要和朝中的苯教大臣們好好的鬥一鬥。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在這一時期,吐蕃和唐朝仍處於時戰時和的地步,但是由於雙方實力對比的轉換,此時戰和的主導權已經徹底從唐朝手中轉移到了吐蕃手中。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說過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先是派遣使者請和,並請求"助國討賊",在遭到唐肅宗拒絕後,便藉口唐朝不修舊好,對唐朝發動進攻並奪取了唐朝多處邊境軍事據點和軍事重鎮。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肅宗謀劃收復長安,並進駐鳳翔,吐蕃再次派遣使者來朝,並再次請求"助國討賊",唐肅宗對此再次拒絕。對此,吐蕃採取了激烈的應對措施,於同年十月進攻唐朝西平郡(即鄯州)。

第二年,吐蕃又一次派遣使者來朝,不過此次不再提"助國討賊",反而要求與唐朝訂立盟約,其實際目的是讓唐朝承認吐蕃已經佔領的地區。唐肅宗此時迫於內外形勢的嚴峻,又急於平定安史之亂,不想和吐蕃再生事端。於是無奈之下只好對吐蕃採取妥協退讓的政策,同意吐蕃的盟約請求。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但正所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唐肅宗雖然想通過盟約和吐蕃和平共處,從而免除自己的後顧之患,但是後續事件的發展表明這只是唐肅宗的一廂情願罷了。

就在唐朝和吐蕃簽訂盟約的同年吐蕃又一次對唐朝發動進攻,先是攻佔了唐朝的河源軍(駐所在鄯城縣,即今西寧市東郊),隨後又進攻唐朝秦、成、渭三州,以上是漢族史料中所記載的吐蕃的進攻地點,而藏族史籍中則記載除了以上地區外,吐蕃還曾對唐朝的涼州發動進攻。緊接著,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吐蕃再次對唐朝發動進攻,並攻陷唐朝的廓州。至此,唐朝隴右節度使所下轄的鄯、秦、河、渭、蘭、臨、武、洮、岷、廓、疊、宕等州,已經有將近一大半被吐蕃貢獻,隴右節度使幾乎已經處於名存實亡的地步了。

此外,吐蕃在對唐朝西北地區發動進攻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唐朝西南地區的進攻。先是在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聯合南詔攻陷唐朝西南地區的巂州,緊接著在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又再次出兵攻陷唐朝的劍州。可以說,在這幾年間吐蕃又攻佔了唐朝許多地區,可能是吐蕃自身需要時間來消化自己的這些戰利品,於是在肅宗元年建寅月甲辰(公元762年2月22日)再次遣使求和。但是考慮到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明顯是吐蕃一方佔據上風,所謂的"吐蕃遣使來朝請和"很有可能是漢族史學家採取了"曲筆"的手法。事實上,吐蕃此次派遣使者很有可能就是要和唐朝再次進行談判,要求唐朝承認吐蕃最新佔領的地區。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唐肅宗雖然心中不滿,但奈何形勢比人強,只能讓宰相郭子儀等人與吐蕃使者進行盟誓。起初的盟誓地點定在光宅寺中,但是吐蕃使者對此提出抗議,聲稱吐蕃的盟誓從來沒有在佛寺中舉行過,要求更換盟誓地點,於是唐肅宗只好下令將盟誓地點由光宅寺改為鴻臚寺。這件事一方面表現了吐蕃內部反佛勢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著此時與唐朝進行交涉的使者很有可能是瑪祥仲巴傑等苯教大臣派出的,如果是赤松德贊派出的,不至於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這也就意味著對唐所有事務是由瑪祥仲巴傑等苯教大臣負責的。

此外,關於此次盟約的具體內容漢族史籍沒有進行記載,但是在《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中卻提到了這麼一句:"赤松德贊贊普深沉果敢,議事有方,所行政事靡不佳妙,攻取唐屬州郡城池多處,唐主孝感皇帝(唐肅宗曾有尊號"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君臣大怖,年納絹繒五萬疋為壽,以為歲賦。"

此外,《大事紀年》中也提及了此次盟約的內容,那就是"輸絹帛,割土地"。

此時,以瑪祥仲巴傑為首的苯教大相們估計感覺自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軍事上的勝利無疑會增加他們政治上的資本,可以更好地掌控吐蕃政權,繼續打擊佛教,使赤松德贊成為一個"傀儡贊普",使佛教永遠不可能在吐蕃存活下去。然而,他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軍事上的勝利固然可以增加他們政治上的資本,但是反過來由於長期領兵對外作戰,他們對朝廷的控制力度會大大削弱。想當年噶爾家族的勢力是何等雄厚,估計瑪祥仲巴傑等苯教大臣加起來都不一定比得過噶爾家族,但噶爾家族覆滅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其家族領導者噶爾·欽陵長期對唐作戰,遠離朝廷,最終導致整個家族的滅亡。如今,瑪祥仲巴傑也將走上噶爾·欽陵的老路。

本來,瑪祥仲巴傑在吐蕃朝廷的時候,整個朝廷基本就是他的一言堂,擁佛的大臣在經過前期清洗之後,在朝堂之上根本不敢多說一句,只能夾著尾巴做人,而信奉苯教的大臣又是以瑪祥仲巴傑為首,更不會對瑪祥仲巴傑進行牽制。但是等瑪祥仲巴傑和其他信奉苯教的大相及大臣們相繼前往前線和唐朝作戰,並且長期駐紮邊境,這就給赤松德贊和朝中擁佛大臣們創造了極好的機會。很快以舅臣尼雅桑和大臣桂氏為代表的朝中擁佛大臣便和赤松德贊建立了聯繫。隨後,雙方展開了集會,探討重新推行佛法的具體事項。雙方都意識到瑪祥仲巴傑將是重新推行佛教的最大阻礙,想要重新推行佛教必須除掉瑪祥仲巴傑。這時,大臣桂氏站出來說道:"對此,能夠找出辦法,請在我的後面給以支援,然後大王的願望即可實現。"於是在赤松德贊和其他擁佛大臣的擁護下,大臣桂氏開始實行自己的計劃。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大臣桂氏先是採取"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方法,你瑪祥仲巴傑不是信奉苯教嗎?那我就從苯教上入手。大臣桂氏用大量的金錢來收買苯教徒、信使、卦師及相士,讓他們統一口徑並且到處宣傳:"國王的身體遭到大難,此將危及政權。"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要由大王之各級舅臣中的兩個最大的舅臣,讓他們在墓葬地內閒住三年,如果這樣做,那麼大王之壽命及國家政權均可增益"。隨著他們的傳播,整個吐蕃王朝的臣民們都知道了這件事。

看到宣傳效果不錯,大臣桂氏開始採取第二個步驟,那就是"三人成虎"。大臣桂氏本人親自下場,向吐蕃王朝的臣民們傳播"所謂舅臣瑪祥染病,此言當真!"傳著傳著所有吐蕃人都相信瑪祥仲巴傑患了重病,更搞笑的是瑪祥仲巴傑自己也相信自己患了重病,最後竟然真的臥床不起了。瑪祥仲巴傑的家人察覺出事情的不對勁,於是勸他道:"國人之言無定準,不足信。"但是瑪祥仲巴傑一照鏡子發現自己真的蒼老了很多,對於自己患病的傳言更是深信不疑了。這些情況都被桂氏獲悉,這時桂氏明白魚兒已經上鉤了,可以收網了。

不久之後,吐蕃召開全體大臣會議,在會議上舅臣尼雅桑提出要為赤松德贊化解災難,並特意指出"此事當由大王之最大侍者承諾之。"這時,桂氏知道瑪祥仲巴傑最爭強好勝,於是故意挺身而出說自已是最大的侍者,所以由他來做。經桂氏這麼一激,瑪祥仲巴傑也坐不住了,也站起來報名要比試一番。舅臣尼雅桑眼看時機成熟,當即宣佈正好需要兩位大臣,既然桂氏和瑪祥仲巴傑如此敢為人先,那就由他們來為贊普化解災難。就這樣,瑪祥仲巴傑被赤松德贊等人有心算無心給弄到了陵墓中活埋了起來,不過在進入陵墓後瑪祥仲巴傑就察覺出事情的不對勁,但是為時已晚,大臣桂氏故意分散其注意力,乘機從陵墓中逃出,隨後便徹底封閉陵墓。雖然關於瑪祥仲巴傑失勢的記載充滿戲劇性,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瑪祥仲巴傑由於遠離朝廷,為赤松德贊和朝中關於他的反對勢力創造了條件,長期的對外作戰更是削弱他的政治基礎,最終在赤松德贊和朝中擁佛勢力的強勢反擊之下,瑪祥仲巴傑只能黯然退場。

吐蕃史:苯教徒的又一次失勢

瑪祥仲巴傑一死,吐蕃朝堂之上的苯教大臣們群龍無首,在朝中擁佛大臣的擁護下赤松德贊一舉奪回領導權,這時赤松德贊也可以放開手腳大力復興佛教了。但是苯教畢竟是吐蕃本土宗教,其在吐蕃王朝的流行時間要遠遠超過佛教,所以赤松德贊在大力復興佛教時還要面臨新的問題,佛教真正在吐蕃落地生根還有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賢者喜宴》、《舊唐書》、《大事紀年》、《資治通鑑》等。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